第61章:荆州大丰收
江陵城外的原野上,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着头,几乎要将秸秆压弯。田间地头,农夫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手持改良过的镰刀,效率比往年提高了近倍。
关平骑马缓行在田埂上,潘浚与数名官吏紧随其后。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特有的清香,这是丰收的味道,是希望的味道。
“承明(潘浚),今年收成如何?”关平勒住马缰,望向眼前一片望不到边的金黄,心情舒畅。
潘浚脸上难掩喜色,拱手道:“回都督,江陵周边各县初步统计,亩产比往年平均高出两成有馀!特别是试种了都督所说的‘选种法’和‘堆肥法’的那些田地,产量更是高出三成还多!”
关平微微点头,心中感慨。他不过是把后世一些基本的农业知识引入这个时代,没想到效果如此显著。这些知识在他前世看来平平无奇,但在这个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却是革命性的进步。
“农具推广情况如何?”关平继续问道。
“新式镰刀已普及七成以上,曲辕犁因制作复杂,目前还只在主要产粮区推广,约有三成农户用上。”潘浚对答如流,“但即便如此,耕田效率已大大提高。往年需要月馀才能完成的收割,今年预计二十日内便可基本结束。”
关平满意地笑了。粮食是战争的基石,荆州地处四战之地,没有充足的粮草储备,一切都是空谈。
“传令下去,官府粮仓开仓收粮,价格要比市面高一成,绝不能让百姓吃亏。”关平吩咐道,“同时,从今日起减免荆州三成赋税,让百姓真正享受到丰收的实惠。”
潘浚眼中闪过钦佩之色:“都督仁德!此举必得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关平轻声道,目光深远,“伯言,我们去粮仓看看。”
一行人调转马头,向江陵城内的官仓行去。
官仓位于江陵城西,占地广阔。还未走近,便已听到人声鼎沸。运送粮食的车辆排成长龙,等侯入库。仓吏们忙得不亦乐乎,记录、称重、入库,一切井然有序。
见关平到来,负责仓廪的官吏急忙上前迎接。
“打开仓门,我看看。”关平下令。
沉重的仓门被推开,映入眼帘的是堆积如山的粮袋,几乎要顶到仓房屋梁。空气中弥漫着新谷的香气,令人心安。
“现有存粮多少?”关平问道。
仓吏躬敬回答:“回都督,江陵主仓现已存粮八十万石,加之各县分仓,总计已超二百万石。待今年新粮全部入库,预计可达四百万石以上!”
四百万石!这个数字让随行官员无不倒吸一口凉气。荆州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丰厚的储备。
关平心中快速计算:一石约合后世六十斤,四百万石就是两亿四千万斤。以荆州现有兵力计算,足够支撑十万大军两年有馀的用度!
“好!好!好!”关平连说三个好字,脸上终于露出满意的笑容,“有此粮草储备,我荆州可谓固若金汤!”
潘浚亦是激动不已:“都督,不仅如此,府库钱帛也因与交州、南中的贸易而大增。如今我荆州兵精粮足,可谓国富民强!”
关平漫步在粮仓之间,手指轻轻拂过装满粮食的麻袋,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踏实感。穿越以来,他一直在与时间赛跑,与命运抗争,救父亲,保荆州,抗东吴,防曹魏直到此刻,看着这实实在在的粮食储备,他才真正感受到,自己已经在这个时代扎下了根,有了改变历史的资本。
“承明(潘浚),你治理有方,功不可没。”关平真诚地对潘浚说道。
潘浚连连摆手:“若非都督提出种种革新之策,浚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在短短半年内有此成效。都督才是真正的功臣!”
关平笑了笑,没有继续客套。他知道,自己最大的优势不是超越时代的见识,而是懂得如何将这些见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农业改革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多计划需要实施。
“走,我们去看看工匠营的新成果。”关平兴致勃勃地说道。
工匠营设在江陵城南,原本只是一处小作坊,在关平的支持下,现已扩大为占地数十亩的工坊区。分为农具、兵器、船舶等多个局域,吸纳了荆州最优秀的工匠。
见到关平到来,工匠们纷纷停下手中活计,躬敬行礼。他们中许多人原本地位低下,是关平给予了他们尊重和丰厚报酬,使他们的技艺得以充分发挥。
“李工头,元戎弩改进得如何了?”关平直接走向兵器区,询问负责的工匠头领。
一位五十馀岁、双手布满老茧的工匠连忙上前:“回都督,按您的指点,我们改进了弩机结构,现在连发更加顺畅,射程也增加了二十步。只是连续发射后的过热问题,还在想办法解决。”
关平拿起一架已经完工的元戎弩,仔细端详。这弩比普通弩要大上一圈,弩身上有一个可旋转的箭匣,可容纳十支短箭。通过摇动侧面的手柄,可以实现连续射击。
“试试看。”关平示意。
李工头亲自操作,对准百步外的箭靶,摇动手柄。只听“嗖嗖嗖”三声,三支短箭接连飞出,稳稳钉在靶心上!
围观者无不惊叹。这种连发弩在战场上将是何等恐怖的存在!
关平仔细观察弩机运行过程,脑海中“洞察学习”的能力悄然激活。他能清淅看到弩机内部结构的运转方式,甚至能感知到哪些部位受力最大,哪些地方可能存在隐患。
“这里,”关平指着弩臂与弩身的连接处,“可以加厚三分。还有,箭匣的转轴改用硬木外包铁皮,应该能减少磨损。”
李工头眼前一亮:“都督明鉴!我这就让人改进!”
关平点点头,又转向另一位负责农具的工匠:“曲辕犁试用反馈如何?”
那工匠兴奋道:“百姓都说好!说比直辕犁省力得多,转弯灵活,特别适合荆州的水田。就是造价偏高,普通农户难以承担。”
“无妨,官府可以补贴一半费用,或允许农户分期付款。”关平早有对策,“重要的是提高生产效率。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
在场众人虽不完全理解关平话语中的深意,但都能感受到这位年轻都督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巡视完工匠营,关平与潘浚并骑返回都督府。
“承明(潘浚),粮食丰收,器械革新,接下来就是人才了。”关平忽然说道。
潘浚会意:“都督是指兴学之事?”
关平点头:“‘荆州讲武堂’第三期要继续,招募有志青年,教授兵法战略。同时设立‘荆州书院’,培养治理人才。乱世之中,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潘浚深以为然:“都督高瞻远瞩!只是师资方面”
“我将上书大王,让大王任校长,并派遣老师来授课,我亲自担任荆州书院名义祭酒,每月授课两次。”关平早有打算,“让赵云、廖化等将军有空继续前去讲武堂授实战经验。文院方面,就要劳烦伯言你多费心了。”
潘浚肃然道:“浚定当竭尽全力!”
二人正交谈间,一骑快马从远处奔来,马上骑士见到关平,急忙下马禀报:“都督!襄阳急报!”
关平接过信函,拆开一看,眉头微皱。
“怎么了?”潘浚关切地问。
“父亲来信,说曹仁在樊城增兵,似有异动。”关平将信递给潘浚。
潘浚看完信,面色凝重:“曹仁增兵,恐怕是想试探我军虚实。
关平远眺北方,目光如炬:“该来的总会来。如今我荆州兵精粮足,何惧之有?”
夕阳西下,将关平的身影拉得修长。他站在江陵城头,脚下是丰收的田野和充盈的仓库,眼前是即将到来的风雨。
但此刻的关平,心中没有丝毫畏惧,只有满满的信心和期待。
“兴复汉室,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了。”他轻声自语,嘴角扬起一抹坚定的笑容。
荆州大丰收,收获的不仅是粮食,更是希望与未来。
新书求收藏,求推荐,求月票,求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