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三国关平续国祚兴汉室 > 第三十四章军工之基,科技兴邦(三更求月票)

第三十四章军工之基,科技兴邦(三更求月票)

第34章:军工之基,科技兴邦

江陵城西,毗邻官营匠作区的一处僻静院落,如今被划为了军事禁区,高墙环绕,守卫森严。这里原本是糜芳名下的一处仓库,如今被关平征用,挂上了“荆州军工司”的牌匾。与“靖安司”的隐秘不同,这里终日传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炉火轰鸣,显得热火朝天。

关平在樊胄及几名亲兵的护卫下,再次踏入这片局域。空气中弥漫着炭火、金属和汗水混合的气息。他深知,在这个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上限。荆州军经过整编和训练,士气高昂,战术素养提升,但武器装备仍与曹魏精锐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铠甲和弩箭的制式化、锋利度与耐久度上。

院内,几十名被挑选出来的老工匠正在忙碌。为首的是官营匠作的大匠,一位名叫蒲元(历史上蜀汉着名铸刀匠)的年近五旬的老师傅,手臂粗壮,眼神专注,正对着一把刚刚淬火的长刀皱眉。旁边还有负责弓弩制作的马钧(魏国巧匠流落荆州的匠人),此人有些口吃,不善言辞,但摆弄起弩机零件时,手指灵活得如同穿花蝴蝶

关平的到来,让工匠们有些紧张,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行礼。蒲元放下刀,擦了把汗,迎上来:“都督。”

“蒲师傅,马师傅,不必多礼。”关平摆摆手,目光扫过场中那些造型不一的刀剑、甲片和弩机,“诸位都是我荆州工匠中的翘楚,今日请诸位来,是想与大家探讨一下,如何能让我们的军械更锋利、更坚固、更耐用,让我荆州儿郎在战场上多一分胜算!”

工匠们面面相觑,改进军械?谈何容易!千百年来,刀剑不就是这么打的,甲胄不就是这么编的?这位年轻的都督,莫非是异想天开?

蒲元性子直,拱手道:“都督,打造军械,自有法度。选料、锻打、淬火、磨砺,每一步都需经验老到,方能出精品。若要大规模装备军士,更是难上加难,耗时费力。”

关平理解他们的保守,笑了笑,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走到一个炼铁炉前。眼前的炼铁炉还是传统的竖炉,效率低下,燃料消耗大,产出的铁水质地也不够均匀。

“蒲师傅,这炼铁之法,可否改进?”关平指着炉子问道。

蒲元一愣:“改进?都督,这炉子已是祖辈传下的最好形制了。”

关平捡起一根木棍,在地上画了起来。他凭借模糊的记忆,勾勒出高炉的简易结构图,重点强调了鼓风系统的加强(设想用水利或多人踩踏的大型皮囊鼓风)、炉膛的预热以及使用煤炭替代部分木炭以提高炉温。

“诸位请看,”关平边画边解释,“若我们将炉体加高,形成这般型状,鼓入更强的风,使炉火更旺,温度更高,是否能让铁矿石融化得更彻底,产出更多、更好的铁水?甚至,若能控制得当,或可得到一种名为‘钢’的材质,其坚韧锋利,远胜寻常铁器!”

地上那陌生的图形和关平口中闻所未闻的概念,让蒲元等老工匠瞪大了眼睛。高温?更强的鼓风?钢?这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马钧却盯着那图形,手指不自觉地比划着名,眼中闪铄着好奇的光芒。

“都……都督,此、此法,闻、所未闻。”马钧结结巴巴地说,但眼神却充满探究,“若、若炉温真能大幅提升,或许……或许可行?只、只是这鼓风……”

“鼓风之事,我可调拨人力,或尝试在河边创建水排(水力鼓风设备)。”关平肯定道,“诸位,工艺的进步,就在于不断尝试与突破。我愿意提供一切支持,包括钱粮、人手,甚至允许失败!我只问一句,诸位可愿随我一起,为我荆州将士,打造出这天下最精良的兵器甲胄?!”

关平的话语充满了煽动性和信任。工匠们虽然仍有疑虑,但都督如此重视,且承诺承担失败成本,让他们心思活络起来。尤其是蒲元,他一生追求铸剑技艺的极致,听到“钢”这种可能存在的更优材料,内心不禁火热起来。

“既然都督有此雄心,老朽……愿试上一试!”蒲元最终下定决心,重重一拍大腿。

“我、我也愿试试!”马钧也鼓起勇气表态。

“好!”关平大喜,“蒲师傅,你负责牵头改进炼铁炉和尝试炼钢之法。马师傅,你负责研究弩机。我另有一个想法……”

关平又拿起木棍,画起了标准化的草图。他指着地上散落的弩机零件说:“你看这些弩臂、弩机,虽是同一种弩,但尺寸、卡槽略有差异,零件无法互换。若我们在制作时,统一尺寸,制定标准,比如弩臂多长多厚,望山(瞄准器)刻度如何划分,都做出规定。那么,战时任何一个弩的零件坏了,都可以用其他弩的同类零件替换,维修速度将大大加快!甚至,可以让不同的工匠分别负责打造不同部件,最后组装,效率岂非更高?”

标准化生产的概念,再次冲击着工匠们的传统观念。分工协作他们懂,但如此精确的标准化,却是头一回听说。马钧看着地上的图,眼睛越来越亮,这对于提高弩机产量和维护效率,意义太大了!

“此外,”关平继续抛出想法,“铠甲方面,可否尝试用更坚韧的皮革与铁片复合?刀剑的刃口,除了传统的包钢法,可否尝试夹钢、覆土烧刃等不同工艺进行比较?还有,我观我军箭镞形制不一,可否统一为三棱锥形,破甲效果更佳?”

关平将他所能想到的、符合当下技术条件的军工改进思路,一一提出。他并非专家,很多细节模糊,但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并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接下来的日子里,“军工司”院落里日夜炉火不熄。蒲元带着人按照关平的草图,开始笨拙地改造炼铁炉,试验新的鼓风方法,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来。马钧则埋头于一堆弩机零件中,拿着关平给的简单标准尺规,反复测量、修改模具。关平几乎每日都会抽空前来,他不直接指挥,更多的是询问进展,解决困难,并用他“洞察学习”的能力,观察工匠们的操作,试图理解其中的原理,偶尔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汗水、烟灰、失败的焦灼与偶尔成功的欢呼,交织在这片院子里。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要为主公,为荆州,打造出最好的军械。

这一日,经过无数次失败,新建的改进型高炉终于成功出铁。当那一道明显更加炽热、流动性更好的铁水从出铁口奔涌而出时,蒲元激动得老泪纵横。虽然距离真正的“钢”还有很远,但这铁水的质量,已远超以往!

几乎同时,马钧也兴奋地捧着一把新打造的弩机跑来,虽然做工还有些粗糙,但几个内核部件已经可以与其他弩机互换!

关平看着那红亮的铁水和可互换的弩机零件,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成就感。这小小的一步,或许将撬动整个时代的军工基础。

“这只是开始。”关平对围拢过来的工匠们说道,“诸位之功,必将铭刻于我荆州强军史册!继续努力,我们需要更坚韧的铠甲,更锋利的战刀,更强劲的弩箭!”

科技的火种,已在荆州悄然点燃。关平知道,当这些改进后的武器装备部队时,荆州的刀锋,将更加寒冷刺骨。

新书求收藏,求月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