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大明吴王 > 第三十九章 纺织业的瓶颈

第三十九章 纺织业的瓶颈

朱桓拿着毛笔画着简易示意图,用现场的黄道婆织布机做参照物。

跟工部的官员和工匠们现场交流了半个多小时,让他们大致明白了飞梭织布机的结构。

然后朱桓吩咐他们去干活:

“大家既然都明白了,那就实际改造一下试试吧,有什么不确定的现场讨论。

“大家先在两台小织布机基础上改造,尝试实现飞梭织布的功能。

“确认制作方法后,再把其他的织布机都改出来。”

十几个工匠一起答应着,然后开始摆弄现场准备的几套织布机。

四个工匠先负责拆解现有的织布机,八个工匠去制作飞梭和需要增加的结构件。

人力飞梭织机结构不算复杂,又有黄道婆改良过的传统织布机作为基础,可以改造而不是从无到有的全新制造。

王府调派的工匠人手也非常充裕,民间工匠干活大多是一个师父带一两个徒弟打下手,今天现场有十二个工部选调的顶级木匠师父。

工匠们在主事官的调派下分工合作,在朱桓的现场指点下一边讨论一边摸索,前后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改出了两架小型织布机。

工匠们把棉线挂上去布置好,理论上可以直接试着织布了。

跟在马秀英身边的侍女们,并不是后世影视剧中那些富家小姐的贴身侍女,她们大多本来就是普通农家女,很多都是战乱导致的流民孤儿。

她们有些本来就会织布,有些本来不会的,跟着马秀英之后,也都很快就学会了,现在干起各种活儿也都是一把好手。

马秀英当即吩咐一个手脚灵活的侍女先上手去试试。

侍女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方法之后,很快就发现了飞梭织布机的精妙之处:

“夫人,这种织布机,不用弯腰伸手传递梭子,就算是现在还没有扩大布幅宽度,就这样单纯正常织布都比以前要快很多。

“以前织布最费时的地方,就是弯腰来回传送梭子,现在伸手一拉就行了。”

马秀英也看出来了,只要手一拉控制线,梭子就直接飞过去了,难怪朱桓叫它飞梭。

这样的织布机,如果操作熟练了,速度至少能达到以前的两倍。

再加之有了飞梭,单人织布机的宽度不再受限于手臂长度,能够直接扩大布幅宽度。

总体上算起来,织布速度能达到以前的四倍。

马秀英心中稍微盘算了一下,就被这个理所当然的结果吓了一跳。

马秀英表面上颇为镇定,但心中已经开始反问了:

这……这真的能有这种速度吗?

这怎么可能!

但算起来确实如此,无论怎么去估算,保守判断都有三倍以上。

织布的侍女自己也非常的激动。

她以前织布本来就非常熟练,以前觉得手拿梭子特别费时间。

这飞梭织布机把最拖速度的地方被解决了,就象挡住河流的堤坝被扒开了一个口子。

水流冲出来之后,口子也越来越大。

侍女的手脚动起来之后,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织布机,手脚操作的速度越来越快。

马秀英看着侍女的动作,心中就又升起了新的念头:

单纯按照织布的速度,绝对不只是以前的两倍,至少是以前的三倍,甚至四倍。

那总速度难道是六倍甚至八倍!

马秀英在外人和仆人面前,能够控制自己的表情,心中却激起了惊涛骇浪。

虽然理性核算起来确实是这样,但是感性难以接受这样巨大的变化。

明明只是一个很小的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效果?

朱桓自己倒是心里面门清的。

因为中国古代的纺织业非常发达,丝绸和棉麻纺织都是全方位的发达。

养蚕、缫丝、丝织、提花,种棉、轧棉、纺纱都很强。

行业的瓶颈就在织布速度这个环节。

宋元两代三百年间,中国的纺纱机从最初的一锭变成二锭,又变成了四锭乃至八锭。

最后甚至出现了三十二锭的水力大纺车。

这种大纺车的速度太快,能迅速解决一整个村子的棉麻纺线。

但民间妇女用传统织布机,织布的速度并不快,这种大纺车的工作是断断续续的。

一旦解决织布机的效率问题,纺织业马上就能跨越式的发展。

直接跳到英国十九世纪前期的水平。

是十九世纪,而不是十八世纪,是瓦特改进蒸汽机之后的几十年,而不是在那之前。

一直到十九世纪前期,英国纺织业相比中国而言,都是路边一条的水平。

英国商人为了保护本土纺织业,通过议会罗织了各种法律。

例如要求英国人死的时候,只能用英国生产的布料包裹下葬,而不能用进口的。

英国打鸦片战争,就是因为纯拼经济的话,英国完全拼不过中国。

他们要从唐宋追到清朝前期,要追赶近千年的差距。

哪怕是工业革命开始之后,瓦特蒸汽机基本普及了之后,还用了好几十年继续追赶。

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才终于超越了中国了。

在朱桓看来,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缺憾,就是所处的位置比较孤立。

同时周边都是一群废物,提供不了多少借鉴和参考作用,技术发展基本只能靠自己。

如果缺失了某一项重要技术,就可能会被卡住数百年。

一旦自己摸索成功了,获得了相应的重要技术,就经常很快就被周边学过去。

从一汉当五胡到五胡乱华,就是锻铁技术扩散的结果。

即便如此,直到明朝末期的时候,中原对外来的技术仍然保持着好奇心态。

周边国家发明的东西,如果真的有用,基本都会学过来。

甚至连椅子都是从胡人手中学来的,琵琶、唢呐也都是从西域传来的乐器。

隋唐的圆领袍其实是鲜卑人先开始穿的,明朝的风俗也有蒙古人的影响。

明朝中期跟葡萄牙人打了一场海战,凭借本土优势,以多打少赢了。

但在战争中发现,葡萄牙人的小炮好用,就拿过来仿照了。

也就是所谓“弗朗机”,在明朝后期到处都在用。

看这个名字就知道是海外传来的东西。

戚继光打倭寇,发现倭国的刀子很有特点,就参考倭刀做了改进款式。

明朝后期还发现,欧洲人的火炮设计不错,于是直接责令澳门的葡萄牙工匠去佛山授艺。

澳门在明朝的地位类似西南的土司,当地葡萄牙人也接受了这种身份。

朝廷有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得以封建臣子的身份配合,包括协助作战和提供工匠等等。

他们是效忠大明皇帝的边疆封臣,而不是什么殖民统治者。

由于两百多年没有大战,明朝后期在火器功能设计上,已经落后于常年混战的欧洲了。

但是类似冶铁技术、纺织技术,这些手工业基础能力,仍然是全球独步的。

葡萄人带来的火炮设计,加之佛山的中国冶铁技术,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大型火炮。

葡萄牙人自己也用上了这种火炮,就将其返销回了欧洲。

红衣大炮的正确写法是“红夷大炮”,就是长着红毛的夷人用的大炮。

这种简单粗暴的名称,直接点明了这种火炮来历。

名字就标明了是从夷人那学来的,完全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问题,他们不抵触外来技术。

大概是有“我用你蛮夷的东西是给你的恩典”的心态。

一直到了清朝中期,才开始极端的封闭,关键是禁止学习外来事物。

乾隆再次强调骑射立国,不在火器上下功夫。

恰好清朝中后期,欧洲人的手工业基础,终于慢慢超过了东方。

东方才终于在手工业和工业上全面落后了。

在这之前数百年中,欧洲人无论带来什么新鲜东西,中国的工匠们都能很快造出来。

包括复杂精巧的自鸣钟,以及击发枪上用的火帽。

如果清朝后期,是类似明朝后期的对外态度,那中国至少能赶上沙俄的工业化进度。

再加之巨大的国族人口优势、上千年的手工业积累、以及几百年的金银积累。

在近代史上必然会成为世界一级,会是所有欧洲国家惹不起的老大帝国。

现在情况不同了,在元末明初的这个时代,中国的绝大部分工艺技术水平,都还是全球独步的级别。

是阿拉伯人所称的东方人最擅工巧的时代。

朱桓带来的各种后代才有的工艺技术知识,相当于提前把需要从外面学习的知识给拿过来了,直接补全东方工艺图谱上缺少的那些技术节点。

这样中国的手工业水平也能如开闸的洪水那样,迅速提升到理论极限,走到工业化的门坎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