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大明吴王 > 第四十章 棉花与军需

第四十章 棉花与军需

朱桓看着身边的侍女织布,心中思考着前世和现在的问题,周围的工匠也在看侍女织布。

工匠们受到的冲击,可能比马秀英还要大。

他们本来就是擅长做织机的工匠,对于织机这东西非常的熟悉。

眼前这新织机也是他们自己做出来的,他们也能想象得到这种织布机的作用有多大。

现场陷入了诡异的安静之中,只剩下织布机吱哇、吱哇的声音。

朱桓的思考结束之后,用力拍了拍手。

马秀英和呆滞的工匠们,听到了朱桓的拍手声,才终于缓过神来了。

朱桓这边不等他们说话,就直接开口安排新活儿:

“改造的小型织布机运行基本正常,我们现在算是完成了原理验证实验。

“接下来就把剩下的几套织机也改造出来吧。

“最重要的是把需要三人操作的宽幅大织机,改成单人就能操作的飞梭宽幅大织机。”

这次马秀英没有说话,工部派来的主事官和工匠们已经应了下来。

宽幅大织机,相比普通的单人织机,结构要复杂不少,改造起来也比较费人工。

不过现在工匠充足,工匠们也有了改造小织机的经验。

工匠们已经知道怎么做了,朱桓也就不需要全程盯着,不用在现场给他们解答问题了。

快到中午的时候,朱桓便跟着母亲回房,吃过午饭又睡了一觉。

半下午的时候才再次回来看进度。

最终在下午六点左右的时候,今天的所有工作终于全部完成了。

两台宽幅大织机的飞梭化改造完成。

剩馀两台单人小织机也顺便改造好了,朱五专用的两套低矮的桌椅也做好了。

工匠们在一台大织机上挂好线,马秀英自己上手去操作了一下。

马秀英亲自确认,改造后的大织机,真的能一个人操作,能一个人织出宽幅布,便让仆人去通报朱元璋。

朱元璋收到报告,来到院子中的时候,就看到妻子正手脚并用,一个人织两尺宽的布。

关键是速度飞快,比以前用小织机都要快。

朱元璋也明显吃了一惊,愣了一瞬间之后快步走到妻子身边:

“夫人,这就是桓儿改造的织机吗!”

现场的官员和工匠们看到朱元璋进来就连忙行礼。

朱元璋回头挥手让其他人免礼,然后继续盯着妻子面前的织布机。

马秀英听到丈夫的声音,也停下了双手,但却没有站起来,似乎不舍得离开。

马秀英双手按在织布机上,满怀着信息向身边的丈夫说:

“这就是咱家孩儿所制的‘飞梭宽幅大织机’,能让一个人织出两尺多宽的布。

“一个人就能干以前三个人的活儿,至少还能比以前快一倍以上。”

朱元璋心中消化这些信息,看着妻子面前的布匹说:

“那这样算起来,是以前的六倍吗!”

马秀英马上非常感慨的说:

“是啊,算起来就是以前的六倍,熟练之后应该还能更快,这真的是织工之利器啊。”

马秀英嘴里说着话,手脚就再次动了起来,再次开始织布。

主要是给朱元璋演示验证一下速度。

朱元璋看着飞梭来回穿梭,布匹一点点的向前延长,知道妻子所说的全部属实。

然后朱元璋便陷入了沉默之中。

所谓的男耕女织,是中国传统小农社会的基础。

其他产业上的工巧之物,可能还不会特别受君王和士人重视。

但是能提升耕织速度的器物,却不可能不受重视,多半能够加载史册的。

朱元璋知道这织机显然有大用,有大功德啊。

朱元璋心里这样想着,便下意识的看向了旁边圈椅上的朱桓。

朱桓感觉朱元璋和马秀英的反应稍微有点大,便再次提醒他们自己的计划:

“父亲、母亲,这其实只是个开始,现在只是用上了飞梭而已。

“接下来,我会让工匠把织机改成自动的,也就是不需要用手,靠脚踩就能织布。

“再挂到水车上,就能让织机自动织布了。

“没有河流的地方,也能用牛或者马、以及骡子来拉轴织布。

“水车和牛比人的力气大得多,就可以织出更宽的布,至少能达到三尺幅面。

“以后把锻铁技术也提上来,全部用百炼钢制造机器,还能把幅面继续扩展到六尺。

“到了那时候,无论做任何床单和衣服,都再也不用手动拼接幅面了。

“不过这种单人操作的织布机,仍然还有很大的用处。

“水车和牛马推动的自动织布机,布匹的质量不好控制,早期只适合生产中低端粗布。

“手工操作的织布机,可用于生产高档精品布,还可以配合提花机使用。”

朱元璋听得直瞪眼,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惊讶。

马秀英倒是反应过来了:

“孩儿之前似乎说过……以后要做水力大织机……”

朱桓马上笑着说:

“是啊。”

后面的工部官员和工匠们也都彻底说不出来。

他们本来看着马秀英织布,看着这一个人就能操作大织机,已经在努力接受现实了。

朱桓的话对他们造成了更大的冲击力。

织布一直以来是比较精细的活儿,没想到以后还能用水车和牲口来完成。

哪怕是所谓的中低端布,那也是布啊,只要便宜就行。

现场还是朱元璋最先反应过来,下意识的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疑问:

“这织布需要拉扯拽动,如何用水车实现啊?”

朱桓理所当然的说:

“用偏心轴,先制作一个大圆盘,但不在中间插传动轴,而是在靠近边沿的地方。

“这样传动轴转一圈,大圆盘就会往一个方向用力按一下,就象人脚踩踏板一样。”

朱元璋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原来还能这样……那这种机器要多久做出来?”

朱桓想了想说:

“水车驱动的织机更大,没有办法用现成的织机改造了,只能从头制作。

“还要调试匹配合适的水车,还要专门去建设水车。

“估计……可能需要两三个月,年底之前应该能做出来。”

朱桓说着就从椅子上跳了下来,走到朱元璋跟前高举双手:

“我还有话想跟您说,最好别让外人听到。”

朱元璋弯腰把朱桓抱起来:

“孩儿有何事?”

朱桓就在朱元璋怀里小声提醒他:

“父亲现在最好不要太着急,最好也不要马上把飞梭大织机向民间推广。

“现在天下的纺织业的速度,就卡在织机这个瓶颈上。

“一旦飞梭织机向民间推广,应该马上就会导致现有的布匹价格大幅度下跌。

“布匹商人可能会因此破产,会影响江南市面的稳定。

“棉麻原料价格会迅速上涨,以织布为生的百姓也可能会因此损失惨重。

“他们织的布不值钱了,需要的原料价格还上涨了。

“关键是军需供应可能会出问题。

“特别是为了北方的战争,军队需要提前准备防寒物资,特别是棉花。

“所以最好先不要向民间推广飞梭织机。

“可以先囤积仍然廉价的棉麻材料,同时由官府出钱筹办大型纺织厂,专门供应军需。

“等到朝廷军用充足之后,再逐步向民间推广这种新型飞梭织机。

“同时大力推广棉花种植,控制住棉花价格。

“收复北方之后,可以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组织卫所屯田。

“在北方推广冬小麦配夏棉花。”

这时候的棉花,还不是非常广泛的纺织原料。

古代棉花传入中原的路径有两个,分别是西域和海南两个方向。

西域来的棉花,不适应中原的气候,棉桃小而棉絮少,通常只能用作观赏作物。

海南的棉花,经过黎族百姓两千年的持续改良,慢慢有了后世棉花的状态。

关键是海南棉花适应了温暖潮湿的气候,能在中原的夏季正常生长。

元朝的黄道婆,向海南的黎族百姓学习了种植棉花的技术,帮他们改进了纺织工具。

黄道婆也将海南棉花带到了江南,但此时棉花种植范围仍然不大。

就是历史上朱元璋,将棉花推广到了中原,在山东、河南、河北的荒地大面积种植。

但即便如此,棉花在明朝仍然属于管制商品,禁止随意买卖,禁止出口。

主要为北方的边军提供棉衣、战袄,后来还发展出了棉甲。

朱元璋本来就下意识的考虑,赶紧将这种飞梭织机推广出去,大幅度提升织布速度。

但朱桓的提醒让朱元璋立刻反应过来了。

织机速度提升的太多,直接放出去会颠复现有的市场秩序,进而影响军需供应。

如果朝廷买不到足够多的价格合适的棉花,可能会影响北伐的计划。

新织机应该暂时控制在朝廷手中,平定天下之后再推广。

消息虽然无法完全控制,但织布的百姓和布匹商人们,恰好能因此获得缓冲的时间。

朱元璋很快便决定采纳儿子的建议:

“我儿果然聪慧,那回头我便安排下去,这两年多囤积一些棉麻,建设孩儿说的纺织厂。

“以后在中原建设卫所屯田种棉花。

“另外,军需品为了稳定耐用,为了尽快开始生产,应该用人力飞梭织布机吧?”

朱桓笑嘻嘻的说:

“父王英明啊。”

虽然说的是恭维的话,但是脸上笑嘻嘻的,还叫上父王了。

关键这是一个三岁小孩,就人觉得有些好笑。

朱元璋也是忍俊不禁,然后就意识到这孩子明显又长大了一些。

等再过两年,该进入人嫌狗憎的年龄了。

不过这孩子既然早慧,他到了那个年龄可能不会瞎捣乱,但却可能会整天折腾事儿。

他折腾事儿的话,这应该算是好事吧?

朱元璋心中闪过了这些念头,然后抬头看了看时间也不早了。

就让仆人拿几串钱,赏给现场忙碌的工匠们,让他们回去休息,明天继续来干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