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给许安和赵康安排好了活儿之后,就和马秀英便返回后院居住的地方。
带上两人的小儿子朱桓,一起去王府留给工匠干活的院子。
中书省工部安排的三个主事官,带着三十个衙门登记的熟练工匠,已经带着他们干活所需的各种工具,提前在这里等侯了。
朱元璋要求的材料也已经备好,一大早就送了过来。
家中的仆人也按照吩咐搬来了条几和椅子,准备好了笔墨纸砚用于写字画图。
朱元璋带着妻儿、护卫、仆人走进院子,现场的官员、工匠、仆人们马上一起行礼问好。
马秀英把朱桓放在条几后的椅子上,安排两个侍女守在朱桓两侧仔细看护。
朱元璋示意现场众人免礼,让工部官员说明工匠和材料的情况。
工匠有铁匠、铜匠、木匠,木匠最多,有擅长制作水车的,有擅长制作纺车和织机的。
材料里面有铁矛、竹杆,以及木材、铁片、铜料等等。
还有四套单人操作的小型织机、以及两套多人操作的宽幅大织机。
朱元璋拿出一张纸签,上面是妻子昨日记录下来的,关于避雷针的制作方法。
朱元璋把这张纸签递给一个工部的主事官,让他带着工匠们去制作和测试避雷针的效果。
明初的很多任务部官员就是工匠出身,他们相比普通工匠而言主要是能识字和管事。
朱元璋让马秀英安排,从王府后院选一栋空房,把房中的杂物全部清空。
空房里面再放几只羊,用来测试房屋安装避雷针后的安全性。
如果是其他人提出了避雷针设想,朱元璋肯定会让他们到城外去,先在旷野荒地里验证。
但既然是朱桓提出来的,那就直接在王府里面验证了。
不过朱元璋没有跟工匠说明,这东西是用来引导雷电的,工匠们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在朱元璋看来,引导雷电的器物已经涉及到了天象,当然不能轻易示人。
反正避雷针的结构颇为简单,几句话就能讲清楚。
朱元璋既然主动说明,工部的官员和工匠们当然也不敢多嘴询问。
官员看了朱元璋递来的纸签,听了朱元璋的概括说明,又仔细询问确认了细节。
就是选一根至少三丈以上的竹杆,用其他的竹杆和木棍支撑,竖立在测试用的小房顶上。
竹杆的内部骨节全部打通,用前后相连的铜条从中间穿过。
竹杆顶上固定一根铁矛,底部也固定一根铁矛并插入地下,两根铁矛都与铜条相连。
竹杆两端用铁矛,是因为有现成的,中间引线用铜条,因为方便熔炼。
朱元璋希望尽快看到效果,然后用到其他的宫殿上。
其实用于正常避雷,不需要用那根竹杆,不需要在房顶上继续加高。
但根据朱桓的说明,房子越高就越容易吸引到雷电,避雷针也是越高效果越好。
用于测试的小房子本身很矮,比王府的几个主要宫殿矮的多。
所以朱元璋才想着在小房子顶上加高,用三丈长的竹杆把避雷针撑起来。
以免雷电劈到主要宫殿,而不是测试的小房子。
主事官和工匠们弄清楚具体怎么做之后,就赶紧去选材料干活了。
朱元璋转向另外两个工部主事,以及剩下的二十个工匠,这些大部分都是木匠。
朱元璋这次非常严肃但是笼统的给这些官员和工匠下令:
“先安排几个木匠,按照适合我儿的身高,制作两套高度相对合适的桌椅。
“然后直接听从我儿的安排,改造和制作新的织机。
“有什么不明白的都可以仔细询问我儿,但要将夫人和我儿的要求当做我的命令。
“不要推诿哄骗,否则严惩不贷。”
朱元璋知道自己这小儿子极端早慧,自己现在已经不把他当孩子看待了。
但是担心这些工匠不重视他这个小孩的要求,用他们自己成年人的经验和逻辑糊弄朱桓。
所以现在专门提前给他们一些警告。
现场的工匠们本来以为,朱元璋调派自己过来,是要让自己做些纺织工具。
他们也都听说,朱元璋这个大王的妻子,马夫人也会织布。
本来估计是要做给夫人和家中仆人用的。
但他们全都完全没想到,要让自己按照眼前这个幼儿的要求做事。
不过他们也立刻都想到了这两年的传言,朱元璋的小儿子是个后知五百年的小神仙。
木匠们心中本能的猜测,这孩子多半就是那个小神仙了!
官员和木匠们也都知道,朱元璋做事最为严格,一直是说一不二的性格。
不过无论心中怎么想的,他们都赶紧应了下来:
“属下(小人)遵命。”
朱元璋说完走到马秀英和朱桓身边:
“孩儿你有什么要求,就直接跟这些工匠们说。
“麻烦夫人在这里帮孩儿镇着场面,我就先回去处理公务。
“若有什么紧急的事情,或者东西做完了之后,就马上让人去通报我。”
马秀英轻轻点头答应着:
“当家的你去忙吧,家里的事情交给我就行,我会看好孩儿这边的。”
朱桓也跟着跟朱元璋告别:
“父亲慢走。”
朱元璋对着妻儿笑了笑,又忍不住摸了摸朱桓的头发,才转身离开了院子。
朱桓直接站在椅子上,看向现场的十几个木匠,直接开口吩咐:
“诸位,分几个先去做桌椅,会做织机的上前来。”
朱桓说几个人,没有说具体怎么分,工匠稍微有些茫然,有些不知所措。
旁边的马秀英直接帮儿子补充命令:
“让擅长水车的先去做桌椅,擅长纺车和织机的过来。”
桌椅是最为常见的木工活,擅长其他木工活的人,基本也都会做桌椅。
官员和工匠们马上领命,带着好奇而又忐忑的心情赶紧分工。
一个官员带着六个工匠去做桌椅,另一个官员带着十四个工匠都凑到条几前面。
朱桓提起毛笔,在白纸上开始画最简单的示意图:
“这个东西叫飞梭,利用百炼钢或者铜片卡扣,配合提线拉扯撞击推动。
“织布机上这个结构,我不知道应该怎么称呼。
“就是不需要再用手去传递了,而是将梭子从一边直接顶飞到另一边去。
“两边的卡槽做好配合,能够让织出的布幅宽度翻倍。
“就算是只有一个人,也能织出大幅面的布匹,相当于一个人织出两匹布。”
朱桓的孩童声音讲完了要求,官员和工匠们都是吃了一惊:
“什么织布机能一个人织两匹布!”
“这不只是两匹布,这是两匹布那么宽的大幅布。”
“这真的能行吗?从来没有听过。”
古代的普通织布机很窄,因为家用的单人织布机,需要织布的人手动传递梭子。
左手送过去,右手接过来,在经线中来回传递,最终编织成布匹。
这样织出的布匹宽度,很难超过织工双臂环抱的宽度。
而且手动传递梭子,速度也快不起来。
这种布匹当然也很窄,做衣服都要不止一幅布拼起来,床单更是要多幅布面拼接起来。
宋元时期,已经出现了加宽的大型织布机,已经能够直接织出大幅布。
但需要两个人站在织布机两侧,专门负责来回传递梭子。
需要三个人一起织布,成本也直接飙升了。
所以这时候只有真正的富贵人家,才能用得起这种大幅布。
马秀英当然非常清楚这些,所以心中也同样吃惊,不过她没有表现出来。
反而按照自己的经验,开口警告官员和工匠们:
“莫要闲言碎语,你们能看懂我儿的图吗?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就问清楚,不要咋呼。”
官员和工匠们赶紧收敛精神,继续看着朱桓画图说明,询问自己不清楚的地方。
朱桓知道的就直接说出来,不清楚的就说个大概,让他们自己试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