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我连襟是朱棣 > 第90章 两两对比,高下立判!

第90章 两两对比,高下立判!

散朝后的吏部衙署偏厅内。

张??端坐主位,手指摩挲着茶盏边缘,目光扫过围坐的解缙、户部侍郎王景、刑部尚书郑赐等人。

等到众人都喝了一口茶,他才沉声道:“徐牧那分治比试的法子,看似公允,实则是给胥吏钻了空子,诸位,若真让他们在府县做出实绩,往后胥吏为官的口子一旦打开,我等科举出身的官员,怕是迟早要被挤得无立足之地!”

解缙放下茶盏,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张尚书所言极是!常州、镇江两府,皆是应天周边的富庶粮区,民生、赋税情况相近,本是公允的比试之地。可关键在人选!“

说到这里,解缙苦笑了一声道:“陛下新开了恩科,前往地方上任的官员都是新的恩科进士,怕只怕,他们的实际从政能力不足,如今,我方若选不出能稳稳压住胥吏的官员,一年后若镇江府治理不及常州府,陛下定会借机推广新政,到那时再想挽回,难如登天!”

王景皱着眉补充:“正是如此,所以,选官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力过硬,需得是能把府县治理得井井有条,让百姓安居乐业;二是立场坚定,绝不能被新政影响,更不能与胥吏出身的官员有半分妥协!”

立场大于能力。

毕竟这不仅是一府的治理比试,更是科举正途与胥吏杂流的较量!“

众人纷纷点头,可提及具体人选,却陷入了沉默。

有人提议选翰林院资深学士,却怕其缺乏地方治理经验,有人举荐曾任知府的老臣,又担心其年纪偏大、魄力不足。

就在这时,郑赐忽然开:“诸位,何不考虑杨荣?”

“杨荣?”

张??眼中一亮,随即沉吟道:,“他倒是翰林院编修里少有的务实之人,去年随陛下朱允炆的时候,在粮草调度上出过不少好主意,也懂地方政务!”

王景微微的皱眉:“只是——他年纪尚轻,才三十出头,能担此重任吗?”

“年纪轻才更有锐!”

解缙立刻接话,语气带着几分赞赏:“杨荣虽出身科举,却不似寻常文官那般只知空谈。前年他在福建督运粮草时,曾亲赴州县核查仓储,揪出了三个贪墨粮官,手段利落,百姓都称他杨青天。“

杨荣的能力,大家也都还是知道的。

当初要不是徐牧率先开口,杨荣就要拦着朱棣,让朱棣先去祭祀朱元璋了。

可以说,徐牧抢走了杨荣的词儿。

未来的三杨之一,能力自然是不需要多说什么。

解缙继续道:“让他去镇江府,既能凭能力把政务做好,又能守住咱们的底线!”

郑赐也附和道:“不错!杨荣脑子活络,懂得变通却不失原则。若胥吏出身的官员在常州府搞些急功近利的手段,杨荣定能看出其中弊端,既保证镇江府的民生,又能让陛下看清新政只求短期效果,不顾长远’的问题。“

张闻言,缓缓点头:“杨荣确是合适人选。他有地方实务经验,立场坚定,能力又强,想来能担起这担子。只是不知他本人意愿如何?“

解缙道:“我这便让他过来!”

一炷香之后,门外便传来一阵脚步声,杨荣身着青色官袍,躬身走入厅内。

见众人目光都落在自己身上,杨荣上前一步,朗声道:“杨荣,见过诸位大人!”

解缙道:“杨荣,事情经过,我已经跟你说了,你说说看,你的想法如何?”

杨荣立刻开口道:“诸位大人,不必忧心,此事晚辈已然知晓。科举正途,乃大明选官根基,胥吏杂流若真能轻易取而代之,岂不是寒了天下士子之心?此次镇江府之任,晚辈愿往!”

建文二年,杨荣于礼部会试中第三名,殿试中二甲第二名,赐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

他这个出身,大家都知道,只要熬上几年,他必定是六部堂官。

但是,对于杨荣来说,太慢了。

他也想要快速的进步进步!

外放出去,就是知府。

起步就是五品。

张??见他主动应下,心中大喜,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能有此觉悟,真是我等之幸!镇江府的治理,不仅关乎一场比试,更关乎天下科举官员的颜面!“

一边的解缙也开口道:“若你能凭旧制把镇江府治理得远超常州府,往后陛下再提胥吏为官,我等便有了反驳的底气!“

杨荣躬身行礼,语气坚定:“这些胥吏,哪一个不是恶吏,如何能跟我们比?晚辈定不负诸位大人所托!到了镇江府,晚辈会按旧制选贤任能,重农桑、轻赋税、严吏治,既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顿了顿,他也是带着几分神圣的开口道:“也要让陛下看清:科举出身的官员,绝非只会空谈道德,更能办实事、解民忧!维护科举选拔的人才,守住大明选官的正途,本就是晚辈义不容辞之责!”

解缙笑着补充:“你放心,我等会全力支持你。户部这边,会优先给镇江府拨付粮种、赈灾款项;吏部也会协调周边州县,若有棘手的匪患、流民问题,可随时调兵支持绝不让你在试中因资源不’落了下!”

杨荣一一应下,眼中满是斗志。

他不认为这些胥吏是自己的对手。

开玩笑,自己这是读圣贤书出来的,这些胥吏拿什么跟自己比?

不过,他也知道这场镇江府与常州府的较量,绝非简单的治理比拼,而是科举文官集团与新政支持者的阵地之争。

他必须赢,不仅为了自己的仕途,更为了天下千万寒窗苦读的士子,守住学而优则仕的希望。

而对于徐牧来说,他也必须要赢。

变革,从来都是新旧利益群体的斗争。

是抢蛋糕。

自己需要快速的培养出一批既得利益群体才行。

待杨荣离去后,张??回头看向众人,语气凝重地对众人道:“杨荣这一去,便是咱们的“前锋’。往后一年,需多盯着镇江府的动向,若有任何差池,定要及时补救—绝不能让胥吏出身的人,在这场比试中占了上风!”

众人齐声应道:“定不负所托!”

应天城外的驿馆内,烛火通明,六十馀位身着素色长衫的汉子围坐一堂,气氛却是热烈到了极点。

这些人便是徐牧从靖难后勤队伍中选出的胥吏。

为首的王强曾在北平负责粮草调度,也算是徐牧之前的左右手了,如今被举荐为常州府知府。

李江、周刚等人也是出身小吏,被徐牧提拔到了跟前,靖难期间或奔走筹措粮款,或协调地方物资,皆是熟悉实务的能吏,此次将分任常州府下辖各县的知县、主簿、县丞。

徐牧端坐主位,目光扫过众人,见他们虽面带局促,眼中却满是期待。

他们是小吏,能做官么?

徐牧的回答是能!

而且,太能了!

他温和开口:“今日请诸位来,是要与大家商议常州府治理之事。”

顿了顿,他继续道:“诸位皆是跟着陛下靖难的功臣,从前在后方筹粮、调物资,为大军破敌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陛下给了机会,让诸位从胥吏转为朝廷命官,掌一方百姓福祉,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

话音刚落,王强便起身躬身,语气带着几分激动:“镇国公此言差矣!我等本是北方的士绅、民间的胥吏,从前只知帮着陛下筹措粮草,做梦都没想过能穿上官袍、当一府知府!”

他有些亢奋:“若不是国公您举荐,若不是陛下信任,我等这辈子都没这个机会此恩此德,我等无以为报,唯有在常州府好好做事,绝不姑负国公与陛下的信任!”

“王知府说得对!”

李江紧随其后,声音洪亮:“我在家乡时,就见惯了文官只知收税、不管民生的模样,去年帮着大军运粮,更是看到不少百姓因官吏贪腐、土地被占而流离失所。如今有机会掌一县政务,我定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绝不让国公失望!“

周刚也跟着点头,语气坚定:“我等虽没读过多少圣贤书,却知道当官要为民做主的道理。常州府的治理比试,不仅是我等的机会,更是给天下胥吏争脸面的事,绝不能让那些科举文官看轻了咱们!”

众人纷纷附和,一时间驿馆内满是铿锵的誓言。

能当官,当然要亢奋了。

徐牧见众人斗志昂扬,心中欣慰,抬手压了压,沉声道:“诸位有这份心,我很放心。但治理地方不是靠热血就能成的,需有章法、有重点。今日我有三件事要叮嘱诸位,也是常州府治理的内核”

他伸出一根手指,语气严肃:“第一,务必把士绅藏匿的土地挖出来。北方战乱后,不少南方士绅趁机兼并土地,甚至勾结官吏隐瞒田亩,导致赋税不均,百姓无地可种!”

“诸位到任后,要立刻组织人手核查地契,对照洪武年间的土地册籍,凡隐瞒不报、

强占民田者,一律将土地归还百姓,情节严重者按律惩处,只有土地归了民,百姓才能安心耕种,这是治理的根基。”

徐牧是要给他们讲究做事儿的方式方法。

具体要怎么做,具体要如何执行政策,这些都是要提一提的。

文官捧着圣贤书看,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直白点说,到了地方还是要跟地方士绅打成一片的。

而对于徐牧来说,针对的就是你士绅。

往死里整!

有章法,有纲领!

“第二,要把隐户挖出来。”

徐牧伸出第二根手指,“如今不少百姓为逃避赋税,隐匿户籍,或依附士绅为奴,既让朝廷损失赋税,也让百姓受士绅盘剥。诸位需挨乡挨户排查户籍,凡隐户者,一律重新登记,免除其前三年半数赋税,鼓励他们自立门户—隐户少了,朝廷税源足了,百姓也能脱离士绅控制,这是稳定民生的关键。“

最后,徐牧伸出第三根手指,语气放缓了些:“第三,要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常州府是粮产区,却常因水旱灾害欠收。诸位到任后,要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发放粮种;同时疏浚河道、修缮堤坝,确保灌溉无忧。百姓日子过舒服了,才会认可咱们的治理,才会支持新政—这是比试输赢的根本,更是为官的本分。”

众人听得聚精会神,纷纷点头记下,王强更是拿出纸笔,将三条叮嘱逐条记录,生怕遗漏。

这些人都是识字的,跟在徐牧身边久了,也知道徐牧的做事方法和风格。

待徐牧说完,他起身躬身:“国公的叮嘱,我等都记在心里了!到了常州府,定按这三条办,绝不走偏!”

“诸位不必有后顾之忧。”

徐牧看着众人,语气带着承诺:“你们在前方治理,我在后方为你们撑腰。若是遇到士绅阻挠、文官叼难,或是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尽管来找我,无论是户部拨款、刑部办案,还是需要锦衣卫协助,我都会为你们协调解决。“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锐利:“但有一点,我必须说清楚你们若能把这三件事做好,把常州府治理好,往后的官途自然稳当,陛下也会更加重视尔等,日后还要升官,出将入相未必就不可能;可若是有人趁机贪腐、欺压百姓,或是敷衍了事,别说官职保不住,我也绝不会姑息!“

“请国公放心!”

众人齐声应道,声音洪亮,震得烛火微微晃动:“我等定当清廉为官、为民办事,绝不让国公失望,绝不让陛下失望!”

徐牧看着眼前这群充满干劲的胥吏,也只是笑了笑。

这些人没有科举文官的空谈习气,却有基层实务的经验,更懂百姓疾苦。只要给他们机会,再辅以明确的方向,未必不能在常州府闯出一片天地。

夜色渐深,驿馆内的讨论仍在继续,从核查土地的细节,到排查隐户的方法,再到兴修水利的工期,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气氛愈发热烈。

徐牧也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驿馆内的讨论正酣,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整齐的脚步声,伴随着内侍高声通报:“陛下驾到—”

话音未落,满室胥吏皆是一惊,连忙起身整理衣袍,王强、李江、周刚等人更是快步迎至门口,摒息等侯。

徐牧也起身离座,走到驿馆正厅中央,静待朱棣到来。

不多时,明黄色的身影便出现在门口,朱棣身着常服,面色温和,身后跟着几位锦衣卫校尉,并无过多仪仗,却自带帝王威严。

众人见状,走了一套流程,高声道:“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都起来吧。”

朱棣抬手虚扶:“朕听说徐卿在此与诸位商议常州府治理之事,便过来看看不必多礼,都坐。”

其实,朱棣过来很早了。

主要也是想要看看,他们具体是如何讨论的。

如今,朱棣的感觉就是俩字,务实。

一条条政策梳理,遇到了棘手的问题怎么办等等等。

朱棣也不得不承认,徐牧这个家伙,能力强的有些可怕。

虽然是在兵部,但是,其他方面的政务处理也是相当恐怖,兴修水利,诸多思路,也是让朱棣大开眼界。

众人谢恩起身,却不敢真的久坐,只在两侧的长凳上欠身坐下,目光仍紧紧望着朱棣,脸上满是激动与亢奋。

忠!诚!

这俩字简直可在他们的脑门子上,他们多是北方基底层、基层胥吏,从前最多只在远处见过帝王仪仗,如今能与皇帝近距离对话,心中的亢奋难以言表。

朱棣走到厅中,目光落在王强身上,笑着问道:“你便是王强?从前在北平负责粮草调度,朕记得你曾连夜筹措三万石粮食,解了大军的燃眉之急,可有此事?“

王强闻言,连忙起身躬身,声音带着几分颤斗:“陛下竟还记得臣!正是臣当年侥幸办了些差事,不敢劳陛下挂怀!“

“怎么能不记得?”

朱棣摇摇头,语气诚恳:“靖难之战,前线将士浴血奋战,后方若没有你们筹措粮草、协调物资,大军寸步难行。严格来说,你们虽未上阵杀敌,却也是靖难的功臣!“

顿了顿,他继续道:“朕登基后,一直想着给你们寻个好去处,如今分治比试”,正是你们一展所长的机会。”

王强感动的想要哭,有一种,舍命一死为君王的冲动。

而朱棣转向众人,语气愈发郑重:“朕知道,你们中不少人从前只是胥吏,小吏,不入流的东西,做梦都没想过能当知府、知县。可朕用人,不看出身,只看能力、只看实绩,你们能在靖难时办好事,如今也一定能在地方上治好百姓。”

周刚忍不住起身道:“陛下圣明!臣等虽无科举功名,却定当恪守本分,按镇国公的叮嘱,挖隐田、查隐户、兴农桑,绝不让陛下失望!臣等对陛下的忠诚,天地可鉴!”

“臣等愿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众人纷纷起身,齐声高呼,声音洪亮,满是赤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