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瑞伏法次日,锦衣卫便奉旨查抄其家产。
工部衙门外悬挂的“剥皮实草”标本仍在随风晃动,刑部,锦衣卫的查抄队伍已浩浩荡荡涌入茹府。
在库房中搜出的五万两贪墨银,此外,还有就是茹瑞合作的党羽。
大量的银子分装成两百馀箱押运至国库。
除此之外,就是府内珍藏的古玩字画、金银器皿尽数登记造册,充作宫廷用度,而茹瑞强占、低价收购的四千一百亩良田,都察院专派官员核查地契,逐户通知原主认领。
应天城外,佃户陈老汉攥着失而复得的地契,老泪纵横。
他家三亩良田去年被茹府恶奴强占,老伴气得一病不起,如今地契归手,他对着皇宫方向连连磕头:“陛下圣明!陛下给咱百姓做主了!”
这般重获土地的农户足有百馀户,消息传开,南京城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街头巷尾皆赞“永乐皇帝是为民除害的好皇帝”。
如今的大明朝税收还是维持在三十税一,谣役也没有那么严重,士绅阶层也都还没有发育起来。
对于百姓来说,土地回到了自己的手里头,那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除了茹瑞,还有之前,齐泰,黄子澄,孝孺,黄观等建馀党。
土地回收,还给百姓。
对于现在的朱棣来说,他最需要的就是人心。
只要是人心朝着自己,那么自己的执政合法权也就越发的稳固。
当然,一个小小的茹瑞还不够,他还是需要创造出一个更大的盛世才行。
民心渐稳,朱棣趁势将“胥吏为官”议题再度摆上朝堂。
三日之后,奉天殿朝会,文武百官列班整齐。
朱棣端坐龙椅,目光扫过阶下众人,沉声道:“茹瑞已伏法,工部贪腐暂告一段落,但大明官场弊病,绝非杀一茹瑞便能根除。朕以为,欲肃吏治,需从选官之法改起此前徐卿提议胥吏为官、以实绩论晋升,朕意已决,今日便与诸卿商议具体章程。”
话音未落,殿内窃窃私语四起。
没等徐牧开口,吏部尚书张??率先出列,躬身道:“陛下,臣以为不可!自三代以降,选官皆以经术为基、科举为正途。“
朱棣看着张,眼神锐利,琢磨着自己是不是该换人了?
而张则是继续道:“胥吏出身卑微,久处基层杂务,多染市井油滑之气,若让其入朝掌权,恐失官场清雅之风,更违太祖爷胥吏不得入流的祖制!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莫要因一时之念,坏了大明选官根基。”
张??话音刚落,翰林院学士解缙立刻附和:“张尚书所言极是!胥吏虽熟稔簿册实务,却不通圣贤之道、不懂治国大略。若让此类人执掌权柄,只会盯着垦荒亩数,赋税额度等短期实绩,不顾民生长远福祉,甚至重蹈茹瑞贪腐复辙。”
解缙深吸了一口气,继续道:“陛下,科举取士选的是心怀天下的君子,胥吏为官养的是逐利营私的小人,二者岂能混为一谈?”
随后,户部侍郎、礼部尚书等文官纷纷出列,或引“周公选士”典故,或提“太祖祖制不可违”,或夸大胥吏“贪猾成性”的弊端,清一色反对“胥吏为官”。
连几位原本中立的勋贵将领,见文官集团态度坚决,也怕卷入纷争,低头默不作声,毕竞“胥吏为官”触动的是文官的内核利益,他们不愿为这事与文官交恶,徒增麻烦。
在朱棣没有坚决明确的表态之前,勋贵集团也是不会轻易的发表任何意见的。
朱棣看着眼前的景象,眉头越皱越紧。
他原以为茹瑞伏法后,文官会收敛气焰,没想到反对之声比上次更甚。
主要,还是真的直接动了文官集团的根本利益了。
胥吏可以做官,甚至于可以升迁,那么,这十年寒窗,是不是白读了?
朱棣看向阶下的徐牧,眼中带着几分期许,他需要徐牧站出来,戳破文官的论调。
徐牧会意,上前一步,朗声道:“诸位大人所言,看似有理,实则偏颇。其一,胥吏不得入流的祖制,太祖爷当年是为防胥吏因无晋升信道而贪腐,如今我等提议胥吏为官,是选无贪腐记录、有实绩者,需经考试核其才、核查验其德,绝非放任所有胥吏入仕,何来违背祖制”之说?”
他转向解缙,继续道:“其二,解学士说胥吏不通圣贤之道,可圣贤之道的内核是为民办事,而非空谈道德。茹瑞是科举出身,饱读《论语》《孟子》,却结党贪腐五十万两、强占民田,难道这就是通圣贤之道?反观李少聪,胥吏出身,却能察觉御道石料被挪用、记录工程弊端,还百姓以公道,这难道不是践行圣贤之道?“
徐牧的话掷地有声,殿内瞬间安静了几分。
但没过多久,张又开口:“镇国公此言差矣!胥吏数量何止万千,若人人皆可入仕,甄选难度极大,恐难辨忠奸,届时官场只会更乱。不如仍以科举取士,再严加考核实绩,足矣!”
“严加考核?”
徐牧冷笑:“茹瑞任工部尚书时,吏部考核评的是勤勉称职,可他的实绩却是御道用劣料、城墙塌两丈、河道复堵塞—这般考核,与虚设何异?”
双方争执从辰时持续到午时,文官集团始终咬住祖制,风气不放,坚决反对胥吏入朝、
徐牧也是据理力争,身边也有一群勋贵支持,这会儿勋贵都看出来了,朱棣是要铁了心推行政策了,自然是不会后退,反正,胥吏当官又不会损失他们勋贵的力量。
朱棣是有自己的基本盘的。
朱棣坐在龙椅上,听着下方的争论,脸色越来越沉,他没想到,没了茹瑞这个“出头鸟”,文官集团的抵制竟还是如此顽固。
最终,朱棣猛地一拍御案,打断争论:“够了!”
殿内瞬间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看向朱棣。
朱棣的声音冷漠:“茹瑞贪腐五十万两、强占民田四千亩,彼此结党,相互包庇;应天城墙坍塌、秦淮河堵塞,满朝文武,衮衮诸公,谁处理了?做官只重虚文不看实绩,如今朕要推“胥吏为官’,不过是想让懂实务、知疾苦的人进官场,替朕盯着这些贪腐漏洞,你们却死咬着祖制不放,到底是为大明,还是为你们自己的乌纱帽?”
吏部尚书张??脸色一白,却仍硬着头皮上前一步:“陛下息怒!臣等并非为一己私利,实乃胥吏不得入流是太祖爷亲定祖制,陛下若强行更改,恐落违逆先祖之名,更让天下人质疑陛下传承正统啊!”
这话,就是有点诛心了。
你朱棣,就是靠着祖制造反的,如今,你又要开始反对祖制,天下文武百官,谁会真的服你?
“祖制?”
朱棣冷笑一声:“太祖爷定祖制,是为了让大明长治久安,不是让你们拿祖制当挡箭牌,纵容贪腐、阻塞贤路!当年太祖爷用《大诰》严惩贪腐,难道不是为了护佑百姓?如今朕推胥吏为官,与太祖爷的初衷何异?你们口口声声说违逆祖制,可茹瑞违背太祖爷清廉治国的祖训时,你们怎么不站出来反对?”
张??被问得哑口无言。
翰林院学士解缙连忙接话:“陛下,祖制乃国之根基,一动则百动。胥吏若可入仕,科举取士的威严何在?天下读书人寒窗苦读十年,若到头来竟与胥吏同列,恐寒了天下士子之心,今后谁还愿为大明效力?”
“寒了士子之心?”
朱棣猛地提高声音,龙椅都似震了震,“朕看寒的是百姓之心!茹瑞寒窗苦读,到头来贪百姓的银子、占百姓的地;李少聪身为胥吏,却能揭发贪腐、护百姓田产,到底是谁该入仕,是谁该被罢黜?你们只知替读书人说话,怎么不为百姓说一句公道话?“
他目光扫过沉默的群臣,语气愈发强硬:“朕意已决,胥吏为官的章程,三日内由徐卿牵头,联合都察院拟定;下月起,先从工部、户部试点,选拔五十名有实绩的胥吏,授九品官职,参与工程核查、赋税统计一谁敢再以祖制为由阻挠,休怪朕按结党乱政论处!”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炸开了锅。礼部尚书当即跪倒在地:“陛下三思!强行更改祖制,恐引发朝野动荡,若天下士子联名上书,陛下该如何应对?“
紧接着,户部侍郎、刑部尚书等十馀位文官纷纷跪倒,齐声恳请:“臣等恳请陛下收回成命,莫要因一时之怒,坏了大明根基!”
朱棣看着眼前这一幕,更是怒火万丈。
他忽然间就感觉朱元璋喜欢杀大臣,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王八蛋,开始组团来针对皇帝了是吧?
殿内的僵持如寒潭死水,朱棣的怒火与文官的固执碰撞得几乎要燃起硝烟。
徐牧的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诸位大人,臣倒有一个折中之法,或许能解今日之困。”
朱棣正心烦意乱,闻言看向徐牧,眼中带着几分期许:“镇国公,但说无妨。
张、解缙等文官也齐齐望去,也想知道徐牧能提出什么折中办法。
徐牧朗声道:“陛下欲推胥吏为官’,是盼能以实绩安百姓;诸位大人坚守“科举正途’,是怕乱了选官根基。既然双方各有考量,不如以实绩’为凭,设一场为期一年的“治理比试”!”
顿了顿,他继续道:“陛下可以开恩科,从朝中选两位官员,一位是科举出身、熟悉旧制的文官,另一位是胥吏出身、有基层实绩的能吏,各授一府知府之职,分掌两处情况相近的府县,比如应天周边的常州府与镇江府,皆为粮产区,民生、赋税问题相似,可以看看,一年之期,粮产如何,交税如何!。”
他顿了顿,详细解释道:“科举出身的大人,可按旧制治理,以科举选官、重道德文章,依原有章程处理赋税、刑案、农桑;胥吏出身的能吏,可按新政方向治理,选拔基层胥吏参与政务,以垦荒亩数、税银完纳率、流民安置数、刑案结案率等可量化实绩为内核目标。”
“一年之后,由都察院、户部、吏部联合核查两府的治理成果,对比百姓满意度、民生改善情况、政务效率一若旧制治理的府县更优,便说明科举正途仍需坚守,则陛下暂缓新政;若新政治理的府县更实,便请诸位认可胥吏为官的可行性,支持陛下逐步推广。”
这番话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文官们虽仍不认同胥吏,但“以实绩定胜负”的提议,既给了他们“证明旧制优越”的机会,也避免了直接与皇帝对抗。
自己好歹也是读书人出来的,孔孟之道读了这么多,难道还不知道该如何治理天下么~-
朱棣也觉得此计可行,若新政真能让百姓受益,一年后的实绩便是最有力的证据,届时再推新政,文官便无话可说。
最主要的是,朱棣对于手下的这帮胥吏的能力还是有一个基础的认知的。
这群人在靖难当中虽然不是那么起眼,但是,也是实打实的运输粮草,协调后方,从来没让自己的南下大军出现任何粮草短缺,武器弹药储备不够的情况。
这一批人能用,比起动辄跟自己唱反调的文官,显然是更加的收到朱棣的信任!
张??沉吟片刻,率先开口:“徐大人此计,倒也公允。只是所选府县需情况相近,所选官员需品行端正,莫要因官员能力参差,误了比试结果。
他虽妥协,却也想为科举文官争取公平的比试环境。
双方都是各自后退了一步。
徐牧点头道:“既如此,那么就让吏部选拔一批官员,我不插手,同样的,我也选拔一批官员,吏部不得插,如何?”
张道:
“甚好!
,解缙也点头:“若真以实绩论高下,臣愿支持。但需言明,即便胥吏能吏治理得好,也只能说明个别胥吏可用,不可直接推广胥吏为官,仍需循序渐进。”
“解学士!”徐牧耸耸肩:“输了就是输了,什么叫个别胥吏可用?不可直接推广胥吏为官?”
解缙一时之间呆滞了,想要反驳,也不知道如何反驳。
政绩上输了,你还有什么资格在这里逼逼赖赖的?
“既然是比试高低,输赢摆在这里,赢了就死陛下是对的,难道不是吗?”徐牧面带微笑的开口道。
解缙不在说话,只能低头道:“—切听陛下圣裁!”
朱棣见文官松了口,脸色稍缓,看向徐牧:“镇国公,甚妙!便按你说的办三日内,吏部选出科举出身的文官,都察院选出胥吏出身的能吏,户部选定比试的府县;比试期间,任何人不得干预两府治理,若有徇私舞弊者,按欺君罔上论处!”
他目光扫过群臣,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一年之后,若新政府县实绩更优,诸位大人便需认可“胥吏为官’的合理性,不得再以“祖制”为由阻挠;若旧制府县更优,朕便暂缓新政,再与诸位商议选官之法。此事就这么定了!“
张??、解缙等文官虽仍有顾虑,却也无法再反对毕竟“以实绩定胜负”是他们无法辩驳的公允之法,若再拒绝,反倒显得他们心虚,怕旧制比不过新政。
于是众人齐齐躬身:“臣等遵旨!”
僵局终于打破,奉天殿内的紧张气氛渐渐消散。
朱棣看着徐牧,其实两个人早就商量过了。
科举出来文官,体系强大,这不是朱棣说拔掉就能拔掉的,短时间内还是要优待这些读书人。
想要让胥吏为官形成体系,这是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的事件慢慢来,用水磨的功夫一点点的构建好这个体系才行。
比试只是第一步,断了文官禁止胥吏进入仕途的理由。
然后,再来慢慢的修正。
刚才表现出来的强势,也都是装出来的。
鲁迅先生说的对,你得掀屋顶了,他们才会同意你开个窗。
散朝后,徐牧跟在朱棣身后,轻声道:“陛下,此次比试虽暂解僵局,但一年之内,需严防文官暗中给新政府县使绊子,比如克扣粮种、拖延赋税拨款,这些都需陛下提前叮嘱户部、工部,确保两府能公平竞争。”
朱棣点头:“放心,朕已想到。明日起,朕会让纪纲派锦衣卫暗中监察两府周边,若有官员徇私舞弊,定斩不饶!”
虽然说,双方都是公平竞争,但是,到底是孰强孰弱,也总是需要手底下见真章才行o
朱棣问道:“你手底剧可是有人选了?”
徐牧微笑,不疾不徐的开口道:“林林总总有四百人计右,全部都安排在常州府倒也能安排的过来,陛剧还请放心,这些人的实干能力也是有的,坏们知道有做官的页会,那还不得拼了命的干活?”
朱棣笑着开口道:“朕也相信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