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看着躬身的徐牧:“对,朕打算册封你为北平府同知!”
徐牧睁大了眼睛:“臣,臣?”
朱允炆的声音压得更低,却字字清淅地落在徐牧耳中:“徐卿,你以为暗中关注燕王动向,只需派几个探子便能做到?”
徐牧一脑门问号:“难道不是吗?”
朱允炆继续道:”北平是朱棣经营多年的封地,他的眼线遍布全城,寻常人去了,不出三日便会被察觉。朕让你去当北平府同知,并非只为让你管赋税、查仓库——朕要你做朕的眼睛,做朕在北平的暗桩。”
徐牧的心脏猛地一沉,脸上却不敢有丝毫异动,依旧保持着躬身的姿态。
果然,朱允炆这是要让他去卧底!
问题就在这里,别人不会被察觉,难道,我就不会被察觉吗?
朱允炆,你要不要听听自己在说什么?
“北平府同知分管赋税征收与仓库管理,这是你接触燕军命脉的最好机会。”
朱允炆继续说道:“朱棣要养兵,要备战,必然需要大量军粮与钱财。你到任后,可借‘核查军粮储备’‘清算地方赋税’的名义,仔细盘查北平府的粮仓、银库,查清他暗中囤积了多少军粮,藏在何处,甚至找出他截留朝廷赋税、充作军资的证据,这些,都是朕最想知道的东西。”
“不是……”
徐牧垂着眼,心中却翻江倒海:“你他妈的,感觉他造反,你倒是干他啊,他现在肯定没有囤积多少军粮,你直接干他不就完了吗?”
“你这样,你开会,你用领导的名义开个会,把他骗过来,直接杀!”
“吕雉杀韩信知道不?”
“孙亮宴杀权臣诸葛恪!”
“李密宴杀翟让!”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借早晨拜会的机会一把把李建成和李元吉搞死。”
“再不济,你学学老朱,现成的例子,开早会的时候,宣布罪状把人拉出去,全族全家一起治罪。”
“咋滴,我他妈的去打探情报?你是觉得朱棣的准备时间不够长是不是?”
从北平到南京,一来一回,俩月过去了!
徐牧心中疯狂吐槽。
“还有,北平府的行政事务需定期向燕王府长史司提交报告,你每月都有理由踏入王府。”
朱允炆似乎看穿了他的顾虑,又补充道:“你跟他是连襟,到时候,你可借机接触王府长史葛诚,还有那个常伴朱棣左右的僧人姚广孝,朕听说,那姚广孝虽为僧人,却极善谋略,朱棣对他言听计从。你只需多观察,多留意,看看他们平日里商议些什么,朱棣是否有反常的军事部署,比如暗中调兵、修缮城池之类的举动。”
徐牧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这货……
感觉什么都知道,姚广孝你都知道,你还要拖?
你干他不就完了吗?
怨不得削藩会失败。
你但凡走对了一步,也不至于如此……
说到这里,朱允炆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徐牧身上,带着一丝复杂的意味:“朕之所以选你,而非他人,正是因为你是朱棣的连襟。你是徐达的女婿,娶了妙锦,朱棣娶了妙云,论辈分,他还要叫你一声‘妹夫’。”
越是往下说,朱允炆就越是感觉自己妙计无双:“他定会以为,你是因勋贵身份,不满朕重用文臣,想借去北平的机会,与他拉近关系,绝不会怀疑你是朕派去的人。这份信任,是旁人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的。”
徐牧皱眉。
朱允炆啊朱允炆,你还知道你重用文臣,轻视勋贵。
徐牧听到这话,差点没忍住抬头反驳。
这要是自己没穿越。
朱允炆就是把他架到火上烤。
勋贵去监视朱棣,也不知道哪个王八蛋琢磨出来的馊主意。
朱棣一造反,你猜猜看,死的是谁?
张昺和谢贵是怎么死的?
你他妈是让我去送死啊!
不过,朱允炆让自己去北平,集成他意。
他刚才还在心里盘算着,去了北平就投靠朱棣,没想到转眼就被皇帝委以“卧底”的重任,还是用“连襟”这层身份做掩护。
朱允炆你给我等着,去了北平就跟朱棣勾搭到一起。
燕王府的那个谁,长史葛诚也是你的密探对吧?
“徐卿,你意下如何?”朱允炆见他半天没反应,又追问了一句,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催促。
徐牧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脸上露出一副“受宠若惊”的神情,拱手道:“陛下如此信任臣,臣定当万死不辞!只是……陛下,臣还有一些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允炆见他答应,脸上露出一丝欣慰,摆了摆手:“但说无妨,朕听着。”
“回陛下,臣以为,要想让朱棣彻底放下戒心,光靠‘连襟’这层身份还不够。”
徐牧定了定神,开始顺着自己的思路往下说,“第一,臣想带着家眷一同前往北平。臣与妙锦成婚已有两年,感情甚笃,此次离京赴任,若孤身前往,朱棣难免会觉得奇怪,甚至怀疑臣是被陛下安排过去探知情报;若带着家眷,尤其是带着妙锦,她是徐达的女儿,是朱棣的小姨子,朱棣见臣举家前往,定然不会有多少疑心!不会怀疑臣的目的。”
朱允炆闻言,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地说:“你说得有道理。带着家眷去,确实更象那么回事。妙锦是徐达的女儿,有她在,朱棣对你的戒心会更轻。这一点,朕准了。”
得到朱允炆的许可,徐牧心中稍定,又继续说道:“第二,陛下,臣听说,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如今还在京城中读书,未曾返回北平。臣想着,此次前往北平,能否请陛下恩准,让臣顺便将三位世子一同带回北平?”
这话一出,不仅朱允炆愣住了,连站在一旁的齐泰、黄子澄也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黄子澄忍不住开口:“徐牧,你疯了?那三位世子是朱棣的亲生儿子,留在京城,本就是牵制朱棣的重要筹码,怎么能让你带回北平?”
徐牧早就料到会有人反对,从容不迫地解释道:“黄大人莫急,臣自有考量。陛下,臣以为,将三位世子送回北平,看似是给了朱棣喘息之机,实则是让他彻底放下戒心。”
“您想,朱棣最看重这三个儿子,若他们一直在京城,朱棣定会担心陛下用世子要挟他,对朝廷始终抱有防备;若臣将世子平安送回,朱棣会觉得陛下仁厚,对臣也会更加信任,他会以为,臣能在陛下面前说上话,甚至能帮他求情,让世子返回北平。如此一来,他对臣的防备之心,只会更弱,臣也更容易接触到王府的内核信息。”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更何况,三位世子在京城久居,对京城的情况、对陛下的心思都有所了解,送他们回去,也能让他们在朱棣面前多说些朝廷无削藩之意的话,麻痹朱棣,为陛下争取更多准备时间。至于牵制朱棣……只要臣在北平,能及时传递消息,即便世子回去了,陛下也能随时掌握朱棣的动向,何愁无法牵制?”
说完,徐牧也是有些紧张。
自我感觉,脑子正常的人应该不会答应。
但是,对方是朱允炆,那就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