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便进入了七月底。
汴京城的暑气未消,却已然弥漫起一股无形的紧张气氛,三年一度的秋闱即将拉开帷幕。
这日,江琰正在书房中凝神揣摩一篇关于漕运改革的策论,忽听门外传来平安略带欣喜的声音:
“公子,杭州来信了!是苏家来的!”
江琰笔尖一顿,心中莫名一动。
自杭州分别后,他曾按礼节去过两封信,一报平安,一叙近况,并问候苏家长辈。
给苏晚意,自然也去过两封。
他放下笔,道:“拿进来。”
平安推门而入,手中捧着一封信缄。
信封是普通的青纸,字迹却清秀工整,透着几分含蓄的力道,正是苏晚意的笔迹。
信封上还隐隐带着一丝极淡的、若有似无的清香。
江琰接过信,拆开火漆。
信纸展开,依旧是那娟秀的字迹。
信的开头依足礼数,问候江琰及其父母安好,感谢此前来信。
随后,她便用细腻的笔触,简单描述了杭州入秋后的景色,西湖荷残桂香的变化,语气平和温婉。
中间似是不经意地提及,日前随舅母去寺中还愿,恰遇一位高僧,求得一枚平安符,已随信附上,望他“文思泉涌,下笔有神”。
最后,则是预祝他乡试高中,金榜题名,落款处是“晚意敛衽”。
通篇书信,恪守礼仪,无一字逾矩,却在那平淡的问候与细致的景物描绘中,透露出淡淡的关切与柔情。
尤其是那枚折叠放在信纸中的、用黄色丝线精心绣着“平安”二字的小小护身符,更是无声胜有声。
江琰唇角不自觉地上扬,连日的疲惫仿佛都被这远方的牵挂驱散了几分。
他将平安符和信件仔细收好,心中涌起一股暖意和更强烈的动力。
八月初二,秋闱前一日。
贡院街一带已是人山人海,就连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激动、紧张与期待。
江琰并未再去苦读,而是依父亲的建议,放松心神,检查明日带入考场的考篮。
笔墨纸砚皆是最上乘且惯用的。
吃食是周氏亲自盯着准备的耐存放、易饱腹的糕饼肉脯,清水、提神的药油、一件薄披风、一件厚披风,一应俱全。
江尚绪特意将他叫到书房,最后叮嘱了几句考场注意事项和心态调整之法。
末了,拍了拍他的肩膀,沉声道:
“不必有太大压力,正常发挥即可。我江家儿郎自是不差的。即便没过,凭借咱们江府的权势,想入官场也不是什么难事!”
终究是年纪上来了。
若再往前十年,他的两位兄长参加考试时,父亲绝不会说出即便不努力也能靠家里这种话。
“儿子明白。”江琰郑重点头。
八月初三,凌晨,天色未明。
忠勇侯府门前已是灯火通明。
江琰换上一身利落的青色布袍,拎起考篮。
父母兄嫂皆起身相送,就连世贤也起来了。
周氏红着眼圈,替他理了理并不存在的衣襟,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琰儿,好好考。”
江尚绪目光深沉:“去吧。”
大嫂、二哥、二嫂、侄子也都送上鼓励的话语。
江琰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对着家人躬身一礼,转身毅然登上了马车。
在护卫的随行下,朝着贡院方向驶去。
贡院外,已是人潮汹涌。
考生们排着长队,等待接受严格的搜检。
气氛肃穆而压抑。
经过一番近乎脱衣解带的严密检查后,江琰终于提着考篮,按照手中的号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间狭小、低矮、仅容一人转身的号舍。
里面只有一块充当书桌的木板和一张坐卧的窄板床,空气中弥漫着陈旧的墨味和些许霉味。
他并无不适,平静地将物品归置好,静待发卷。
时辰到,锣声三响,沉重的考卷发下。
乡试共考三场,每场三日。
首场最重要,考经义、四书文,乃根本所在。
江琰展开试卷,快速浏览题目。
只见题目皆出自四书五经,但角度刁钻,需深刻理解方能破题。
他闭目凝神片刻,将脑中杂念摒除,再睁眼时,目光已是一片清明沉静。
研墨,铺纸,提笔。
他下笔沉稳,破题精准,论述层层递进,引经据典却又言之有物,字迹工整清劲,力透纸背。
狭小的号舍内,只闻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以及周围偶尔传来的叹息或咳嗽声。
白日闷热,夜晚蚊虫叮咬,但江琰心志坚定,加之身体底子已养好不少,竟丝毫不受影响
渴了喝口水,饿了啃几口干粮,困极了便在窄板上和衣小憩片刻,醒来继续奋战。
经义文章,他根基扎实,答得滴水不漏。
第二场,策论。
题目果然紧扣时局,问道:
“论当今边防之固与民生之安,二者孰重孰轻,何以兼得?”
如今大宋虽繁华昌盛,但并非安稳太平。
东北辽国鹰视狼顾,西北蒙古诸部虽暂未统一却骁勇善战,皆为心腹之患。
西南大理看似恭顺,实则首鼠两端。
而东南沿海的海寇水匪,依托复杂水道岛屿,剿而不绝,严重侵扰民生,亦不可小觑。
江琰凝神思索,心中已有定计,于草纸之上落下第一行字:
“学生窃以为,边防与民生,尤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偏废其一则国势倾颓,兼得之则天下永安。故善治国者,必外修武备以慑不臣,内抚黎元以固根本,二者相济,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开篇定调后,他笔锋一转,开始阐述其具体策略:
针对北方强敌, 他提出“固防拓贸,刚柔并济”之策。
主张于边境战略要地加固城塞,精练骑兵。同时,力主在严格管控下,扩大边境榷场规模,鼓励与辽、蒙乃至西域诸部进行贸易,“以通商之利,弱寇掠之心”。
针对东南海患,他提出“靖海安民,以攻代守”之策。
批评以往被动安防、疲于奔命之弊。主张组建精锐舟师,主动出海巡戈,清剿海盗巢穴。并在重要港口修建堡垒,屯驻水军,既可保卫商船,又能震慑宵小。
针对西南大理, 他提出“恩威并施,怀柔远人”之策。
主张保持军事威慑,但更注重文化输出与德化安抚。可通过赐予典籍、派遣儒生、加强官方往来等方式,宣扬大宋威德,潜移默化,使其心向中原,减少离心倾向。
最后,他总结道,所有这些边防策略的实施,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障民生,让百姓免受战乱流离之苦。而民生的安定(轻徭薄赋、鼓励农耕、兴修水利等),又能为边防提供坚实的财源和兵源基础,二者实为一体两面,不可分割。
写完,他又仔细检查,进一步提炼修正,觉得没什么问题,将最终答案誊抄在空白宣纸上。
当写满密密麻麻小字的试卷被收走时,心中只剩一片平静。
他已竭尽全力,将所能想到的、所能发挥出的,皆倾注于笔端。
最后一场,是算数与诗词歌赋。
算数,是鸡兔同笼,对于见证过未来的江琰来说,简直太简单。
而诗词歌赋的题目,却是以月为题。
他太累了,不想费脑子了。
东坡小辈,再次对不住。
最后一场甚是简单,最后一天午后,终于可以提前交卷了。
走出贡院大门时,阳光刺得他有些睁不开眼。
连续九日的煎熬,此刻松懈下来,才感到无比的疲惫如潮水般涌来。
平安和江石早已焦急地等在门外,见他出来,连忙迎上前搀扶。
“公子,您辛苦了!”
江琰看着他们,露出一个疲惫却轻松的笑容:“无妨,回去吧。”
马车驶回侯府,家人见他虽面色苍白,但眼神清亮,神态平和,便知考得应该不差,皆松了口气。
也不多问,只催他赶紧沐浴用饭,好生休息。
江琰回到澄意斋,倒头便睡,这一觉睡得昏天黑地。
无论结果如何,他人生的第一场大战,已然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