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派卫兵去工部水力织布机厂传讯,然后把朱桓抱起来放在书案侧面的椅子上。
让沐英自己搬一把椅子过来,跟自己面对面坐下。
朱元璋开始问起沐英在军中遇到的事情,现场给他分析原因并指导他解决问题。
根据需要给他讲解一些自己领兵和练兵的经验。
明初的几个年轻一代将领,像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养子沐英,三人领兵作战的能力似乎都很强。
都是初出茅庐就能打胜仗,后期更是都能够独当一面。
他们也许确实有军事天赋,但若是没有朱元璋的教导和督促,大概率也达不到他们最终的那些成就。
朱桓感觉朱元璋应该是在给沐英上课,可能同时也故意让自己跟着沐英听一听。
朱桓在两人中间耐着性子听讲,遇到好奇的事情偶尔问一嘴。
朱元璋给沐英和朱桓讲了半个多时辰,便让沐英回去之后自己继续慢慢琢磨。
然后回过头来,问起跟着朱桓干活的那些工匠,说说他们的具体表现。
把表现相对较好的列举出来,表现最为出众的少数几个单独列出来,表现最差的几个也专门列出来。
让沐英在旁边提笔记下名单,朱元璋继续叮嘱朱桓:
“为上位者,左右追随、服侍、劳作、传讯等亲信下属,不可故意折辱。
“若无端折辱,事后必赏赐安抚,但也必须调离左右,此后不得再授以机密事宜。
“若其有错,必亲自为其列明错在何处,而后依照惯例小惩大诫。
“若有功劳,务必赏赐鼓舞,但不可一体共同封赏。
“必一一区分去功劳多寡轻重缓急。”
朱桓知道朱元璋这是教导自己管理属下的道理,便老老实实的用心记下来:
“孩儿记下了。”
朱元璋却没有就这么放过朱桓:
“自己大致重复一遍,同时说说为何要如此?”
朱桓回想刚才那些话:
“与自己生息相关的人,就是身边的侍女、卫兵、伙夫、传令兵等,不能无端侮辱责骂。
“就算是控制不住做了,事后也要安抚一下,安抚之后也得调走,不能再用。
“因为这些人能直接危害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故意破坏自己的事情。
“然后就是要赏罚分明了,关键是要分清功劳大小,不能所有人全部给一样的赏赐。
“出力的人看到没出力也能拿一样的赏赐,以后就不会再尽心尽力干活了。
“要让干活的和没干活的都知道,上位清楚他们到底干没干。”
朱元璋听完还算满意:
“不错,想要赏罚分明,首先要明察秋毫。
“若是上位者分不清谁有功,谁有劳,自然也做不到。
“就算是属下欺骗于你,也无法觉察。
“所以要多看、多问、多想,要在不同时间重复问一个人,也要在相同的时间问多个不同人。
“对于自己亲身参与之事,一定要从头到尾、从内到外的理清楚。
“要做到如你给我的织机图纸和记录那般清楚明白,你自然就知道谁有功了。
“水利织机之事,你确实做到了这些,但务必不要自满。”
朱桓再次认真答应着:
“孩儿记下了。”
朱元璋给沐英和朱桓上完课,时间也差不多到傍晚时分了。
朱元璋牵着朱桓的手,带着沐英一起去王府后院。
让妻子马秀英招呼家人都聚拢起来吃饭。
朱元璋心中颇为喜欢一家老小聚在一起吃饭的氛围。
第二天上午,朱元璋和马秀英吃过饭,带上朱桓和沐英来到前院。
招来李善长、刘基以及工部的主要官员,一起出城去看昨日完工的水力织机。
工匠们昨日收到朱元璋的通知,便再次全面检查了织布机。
今日更是一大早就全部赶来,再次检查了织布机的状态,然后挂上皮带激活机器。
朱元璋当人赶到的织布厂的时候,便看到了正在咔嚓作响的机器。
众人看着那飞梭领着纬线在经线中来回穿梭,看宽大的布匹缓慢而稳定的延长。
织布机尾部的大滚轮,将编制出来的布匹收拢起来,缓慢而又稳定的变厚。
周围虽然有几个工匠看着机器,但他们只是在监督机器的运行,定时补充所需的棉线。
根本不需要有人去操作和推动织布机,这套东西就能自动持续生产布匹。
朱元璋和马秀英夫妻两个,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亲身看到的时候,仍然觉得震撼。
右丞相李善长和工部的主要官员,更是在机器之前愣神了许久。
好几个人忍不住连连赞叹:
“世间竟然能有如此工巧之物……”
“精工之巧,以至于斯!”
“无需人力,便能纺织,真能大庇天下寒士矣。”
“这布幅是……四尺宽……”
李善长饶是见多识广,看着这套东西的时候,也实在是忍不住感叹:
“这一套水力织布机,至少能抵二十个织工。
“以后天下再也不会缺乏布匹,百姓所做只需要裁衣即可。”
朱元璋跟朱桓讨论的次数多了,特别是专门讨论了度量衡之后,对数字特别敏感:
“丞相是如何判断和计算,认为它能抵二十多个织工呢?”
李善长掌管军需,对数字足够很敏感,不是信口胡说的人,但没想到朱元璋会这么反问:
“属下看这织机的纬线往复速度,应该是以前普通人工织布的两倍以上。
“而布幅的宽度是则是单人织机的四倍。
“若织机和人运行相同的时间,便已经是至少八到十倍的差距了。
“但织机可以全天运行,只需要安排人手轮流看守即可。
“所以属下觉得,去除负责看守织机的工匠人数后,此织机仍然能抵二十个织工。
“若是在秦淮河上多建此物,估计很快就能将天下棉纱全部织成布。”
朱元璋听罢微微点头:
“丞相还要留意,明年仍然要继续储备棉花,未来也要另寻土地多种棉花。
“棉花此物,纺纱织布经久耐用,填充防寒更是远超干草。
“为了将来的北方战事,要尽量多准备。”
李善长马上认真应下来:
“臣记下了。”
朱元璋以下,李善长为首的官员们,都与水力织布机都非常的满意。
被马秀英牵着的朱桓,对这个织布机却有些遗撼:
“可惜这机器制作起来着实不易,运转起来仍然颇为沉重,速度还是跑不起来。
“速度一旦调快,就可能会损坏,支撑的木头结构就可能会断掉。
“等将来全用钢铁来造,织布的速度还能再次翻倍。”
这次刘基忍不住说话了:
“若是全用钢铁制造,那单就织机价值,便过于高昂了吧。”
朱桓看了刘基一眼,估计等过了年自己就得带他搞历法和度量衡了:
“所以要改进炼钢技术,争取让钢铁和木头一样常见,甚至比木头更便宜。”
如果是普通人这么说,刘基看对方一眼都觉得自己输了。
但这话是朱桓说的,刘基本能的瞪眼:
“这……钢铁比木头更常见?这真的可能吗?这如何才能做到?”
朱桓看了一眼朱元璋的方向,不确定自己准备改进钢铁冶炼技术的事情该不该往外说。
朱元璋听到了这边的对话,便给两人一起安排了活儿:
“桓儿,为你寻工匠的监生最近几日还回不来,你所需诸多材料也还在调拨准备之中。
“水力织布机已然完成了,孩儿可先去与伯温讨论历法与度量衡之事。”
朱桓与朱元璋讨论过历法的事情,今天正式跟刘基说明。
朱桓听了朱元璋的吩咐便直接答应下来。
倒是刘基明显非常意外:
“上位命臣……与五公子讨论历法之事?”
朱元璋随口解释说:
“天文、地理、度量衡,乃至古今未来礼法之事,桓儿也略知一二,可为伯温做个参考。”
朱元璋嘴里虽然用了谦辞,说是什么略知一二,但却列了一长串东西。
刘基闻言又是惊愕,又是好奇,赶紧答应下来:
“臣谨遵王命,必当尽心竭力,协助公子拟定历法与度量衡。”
朱元璋说是让两人讨论决定,刘基却说成了他协助朱桓。
稍微有点逃避责任的嫌疑,朱元璋虽然马上就发现了,但也没有多说什么。
朱元璋给刘基和朱桓安排了新活儿,然后便宣布了参加织机研发的官员和工匠们的封赏。
负责调派指挥的几个工部官员品级都各升一级。
所有工匠们都先给一笔赏钱,按照朱桓所列的表现最好、表现较好、表现普通、表现较差四个等级给不同的数额。
表现最好的三个工匠,挂名于应天纺织厂并授予官身。
虽然以后还要继续干工匠的活儿,但是他们身份上已经是官员了,名义上还是中书省的官。
封赏完毕之后,朱元璋给他们安排了新活。
配合应天纺织厂的规划,在秦淮河上再建设几套水力织布机,未来根据需要继续扩建。
朱桓看着朱元璋下令,再次眺望向远方延伸的秦淮河,心中忍不住感慨:
“以后这里应该会成为大明最早的工业区吧,这条在河未来的命运可能要永久的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