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我连襟是朱棣 > 第68章 望风而降,宿州,扬州到手!

第68章 望风而降,宿州,扬州到手!

徐州的晨光刚漫过城头,燕军三路兵马已分道南下。

梅殷单骑持信奔赴宿州,盛庸轻骑奇袭关隘,张玉与徐牧率主力压向扬州——朱允炆固守的南京屏障,正以“望风归降”的速度,逐一崩塌。

什么叫不得人心,这就叫不得人心!

宿州城头的风,裹着淮北的寒意,吹得守将李谦有些发抖。

他的站在城垛上跺了跺脚,目光死死盯着远处官道。

昨日便有探马来报:“梅殷随燕军归降,正往宿州而来”。

李谦很清楚,自己八成是要跟梅殷对上了,说起来,梅殷也算是自己的老战友了,当初与自己同随太祖征战、曾在战场上并肩挡过流矢的老兄弟,如今成了“靖难”的引路人,让他心乱如麻。

“将军,城下有人求见,说是梅殷将军亲至!”

亲兵的喊声打断了李谦的思绪。他快步走向城楼,往下一看,只见梅殷身着燕军制式的轻甲,孤身立于护城河外,手中高举着一封折好的书信,身后空荡荡的,连个护卫都没有。

“李兄!别来无恙?”

梅殷的声音通过风传到城头。

李谦微微一呆,看到了梅殷:“梅驸马,你来了?”

梅殷也不废话,直截了当的开口道:“我知你早不满齐泰、黄子澄那伙人祸国,也知你不愿为朱允炆的昏聩卖命。今日来此,非为攻城,只为给你、给宿州满城将士指一条明路!”

李谦沉默起来。

投降还是不投降,说实话,李谦的内心深处也是极为矛盾和尤豫的。

他想起南京送来的诏令,要他“严查军中异心者,凡有提及燕军便以通敌论罪”,可是,也想起麾下士兵因粮饷短缺、家人被强征徭役而流露的怨怼。

此外,朱允炆真不是个东西。

人家在前面打仗,你在后面杀人全家。

这岂止是畜生,这简直就是畜生!

最终,他挥手道:“放下吊桥,让他单人入城。”

吊桥缓缓放下,梅殷踏着石板走进城门,刚到府衙,便将书信递到李谦面前:“你看看这个。”

信中是盛庸、平安亲笔所书,详述南京刑场血案——“家眷三十馀口,连三岁稚子都未放过”,末尾还附着齐泰三人“建议株连宿州守军家属”的密奏抄本。

李谦越看,手越抖,直到看到“株连宿州守军家属”几字,猛地将信纸拍在案上,眼中满是怒火:“这群奸贼!竟想连我们的家人都不放过!”

株连宿州守军家属这几个字就是纯粹的编的。

但是,无所谓,最主要的还是需要给李谦一个投降的理由和接口。

“朱允炆昏聩,奸佞当道,你我若再为他卖命,迟早是第二个盛庸、平安。”

梅殷上前一步,声音压低却字字恳切:“燕王奉天靖难,只为清君侧、诛奸佞,昨日在徐州,他还为盛、平二人的家人落泪,立誓要为枉死者报仇。宿州若归降,不仅将士们能保全家眷,还能得燕军粮饷补给——你我兄弟,何必再做无谓的抵抗?”

李谦深吸了一口气,他转过身,从腰间解下宿州城门的密钥匙,双手递到梅殷面前:“罢了!我李谦征战一生,不为昏君,不为奸佞,只为护着将士与百姓。今日,便献宿州归降燕王!”

当日午时,宿州四门大开,守军列队而出,手中的长枪倒转,枪尖朝下。

李谦带着官员手捧府库名册与户籍册,跪在城外迎接燕军。

梅殷拍着他的肩膀笑道:“李兄,你这一步,走对了。”

远处,燕军士兵有序入城,街头百姓虽有好奇,却无恐慌——他们早已听闻“燕军不劫掠”的消息,此刻见守军归降,反倒悄悄松了口气。

宿州归降的消息传到扬州时,张玉与徐牧已率主力抵达扬州城下。

扬州守将周岩站在城头,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燕军数组,脸色惨白——扬州粮库早已见底,士兵们每日只能喝稀粥,昨日还有士兵偷偷逃到城外,带回“宿州归降、燕军粮足”的消息,军中士气早已低落到了极点。

“将军,燕军往城里射布条了!”

亲兵的喊声让周岩回过神。他捡起落在脚边的布条,上面用大字写着“盛庸、平安家眷被斩于南京刑场”“宿州守将归降,将士家眷皆安”“扬州若降,免死免役,还发三月粮饷”。

这样的布条,一炷香的功夫便射进了数十条,很快在城中传开。

百姓们围在街头议论,有士兵家属拉着守军的衣角哭求:“将军,别打了,咱们归降吧,别让家里人再遭罪了!”

周岩看着这一幕,叹了口气,对身边的副将道:“召集官员,开城议事。”

议事厅内,官员们争论不休,有人喊着“要为陛下尽忠”,也有人哭着说“再守下去,百姓就要饿死了”。

周岩抬手打断众人,声音疲惫却坚定:“朱允炆昏聩,奸佞误国,咱们守着这座缺粮的城,既保不住陛下,也保不住百姓。昨日宿州归降,将士家眷皆安,燕军又承诺不伤百姓——今日,我周岩便做这个决定,献城归降!”

反对的官员还想再说,却被周岩的眼神制止:“此事我一人担责,与诸位无关。”

三日后,扬州城门缓缓打开。

周岩带着官员与守军,手捧府库钥匙与户籍册,跪在城外。

张玉翻身下马,亲手将他扶起:“周将军能以百姓为重,是扬州之幸。本王承诺,燕军入城后,绝不伤百姓一人,还会开粮库赈济灾民。”

徐牧跟着入城时,看着街头百姓捧着空碗,小心翼翼地走向粮库,眼中满是期待,忍不住对张玉道:“扬州是南京的门户,如今门户已开,金陵城便近在咫尺了。”

张玉点头,望着南方:“接下来,只需渡过长江,便能直抵南京城下。朱允炆的大明,怕是真的撑不住了。”

夕阳下,扬州城头的“明”字旗被缓缓降下,取而代之的是燕军的“靖难”大旗。

远处,长江水滚滚东流,仿佛正朝着南京的方向,诉说着这即将改朝换代的变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