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皇宫文华殿的晨光,通过窗棂洒在地面,却驱不散殿内的压抑。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并肩跪在殿中,神色凝重。
朱允炆坐在龙椅上,脸色比昨日更沉,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等待着三人的奏报。
“陛下!臣等昨夜细查济宁败绩,又结合民间流言,敢以性命担保——盛庸、平安二人,绝非战败那么简单,他们定是早与燕逆私通,故意丢了济宁!”齐泰率先开口,声音铿锵,仿佛是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黛米一般。
黄子澄立刻附和,从袖中掏出一张纸,双手高举:“陛下请看!这是臣从济宁溃兵口中录下的供词,说盛庸开战前曾密会燕军使者,还亲手交给对方一封书信!平安更是放纵麾下北平籍贯的亲兵,为燕军传递徐州布防图!此等证据,足以证明二人通敌!”
方孝孺也跟着叩首,语气沉痛:“陛下,臣本不愿相信忠良之后会背叛朝廷,可如今流言四起,溃兵供词凿凿,若不彻查,恐寒了天下忠臣之心,更会让燕逆的奸计得逞!”
顿了顿,方孝孺继续道:“臣恳请陛下即刻派锦衣卫前往搜查二人府邸,若查不到通敌证据,臣等愿领‘诬告’之罪!”
三人一唱一和,字字句句都指向“盛庸、平安通敌”,仿佛早已掌握了铁证。
朱允炆本就因流言心生疑虑,此刻被三人轮番劝说,心中的怀疑更象野草般疯长——他想起李景隆降燕的背叛,想起济宁半日即破的溃败,再看眼前三人愿以性命担保的决绝,哪里还能分辨真假。
“好!朕便信你们一次!”
朱允炆猛地拍案,眼神里满是狠厉,“传朕旨意,命锦衣卫指挥使亲自带队,即刻搜查盛庸、平安府邸!若真搜出通敌书信、布防图等证据,便将二人就地拘押,押回南京问斩!”
“陛下英明!”三人齐声叩首,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他们早已算准,锦衣卫去搜,定会“搜出”证据。
半个时辰后,南京城东南隅,盛庸府邸外突然响起马蹄声与甲胄碰撞声。
锦衣卫指挥使亲自带队,手持朱允炆的密旨,推开阻拦的家仆,径直闯入府中。
士兵们翻箱倒柜,砸开书房的暗格,甚至撬开卧室的地砖,最终在盛庸书房的书柜深处,“搜出”了一叠用蜡封好的书信——信上的字迹模仿盛庸的笔体,内容却是与朱棣“约定里应外合、共取徐州”的承诺,落款日期恰在济宁开战前三日。
与此同时,平安府邸的搜查也有了“结果”。
锦衣卫在平安的书箱里,“搜出”了一张标注着南京周边卫所布防的图纸,图纸边角还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待燕军南下,可从聚宝门突袭”,字迹刻意模仿平安的风格,却又带着几分刻意为之的“仓促”。
当这些“证据”被快马送回文华殿时,朱允炆看着书信上的“字迹”,气得浑身发抖,手指死死攥着信纸,指节泛白:“好一个盛庸!好一个平安!朕待你们不薄,你们竟连家眷都留在南京当内应,妄图里应外合!”
齐泰适时上前,语气沉重:“陛下,如今证据确凿,再无侥幸。当速速传旨梅殷,拿下二人,以免他们得知消息后投奔燕逆,徒增祸患!”
黄子澄与方孝孺也跟着附和,劝朱允炆当断则断。
朱允炆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中只剩狠厉:“传旨!梅殷即刻拘押盛庸、平安,押回南京!他们的家眷,全部打入天牢,待二人到案后,一并问斩!”
他哪里知道,那些所谓的“通敌书信”,完全就是假的。
是齐泰提前让人模仿盛庸笔体伪造的;那张布防图,是方孝孺从翰林院的旧档中抄录篡改而成。
买通了两家的下人,然后把这些‘证据’偷偷抹抹的放进去,然后就等着锦衣卫来调查了。
等到锦衣卫刚将从盛庸、平安南京府邸搜出的“通敌书信”呈到案上,齐泰便立刻上前一步,指着书信上模仿的字迹,语气急促:“陛下!此等通敌铁证确凿,绝无半分虚假!”
朱允炆气的浑身发抖:“该死,该死!”
齐泰继续道:“陛下,盛庸、平安二人此刻仍在徐州手握兵权,若传回消息让他们知晓事泄,恐会立刻投奔燕逆,甚至带着残兵反过来攻打南京!”
黄子澄也跟着附和,声音里满是刻意营造的紧迫感:“陛下三思!如今徐州守军本就因济宁战败士气低落,若再等将二人押回南京审问,一来一回至少十日——这十日里,谁能保证他们不会狗急跳墙?”
朱允炆沉默了:“你们的意思是?”
齐泰道:“不如传旨梅殷,就地将二人斩杀!既能断绝燕逆的内应,也能向天下人昭示陛下严惩叛贼的决心!”
方孝孺则跪倒在地,叩首不止,语气沉痛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狠厉:“陛下!叛贼不除,难安民心!臣以为,不仅要斩盛庸、平安,更要将他们在南京的家眷一并处决!”
朱允炆一呆:“又,又要杀他们全家么?”
方孝孺道:“唯有如此,才能震慑那些暗藏异心的‘南京叛贼’,让他们不敢再与燕逆私通!若留着家眷,反而会让燕逆以此为要挟,动摇我大明根基!”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句句都往“速杀”“连坐”上引,仿佛多等一刻,南京就要陷入险境。
朱允炆看着案上的“通敌书信”,又想起济宁溃败的惨状,心中的怒火与猜忌彻底压过了理智。
反正自己也不是第一次杀人全家了。
当初皇祖父就是这么干的。
对,皇祖父都只是这么干的,自己怕什么?
如今,朱允炆最怕的就是“背叛”,如今“证据”摆在眼前,再被三人用“燕逆内应”“南京安危”的话一激,哪里还顾得上“审问清楚”。
“好!就依你们所言!”朱允炆猛地一拍龙案,眼神里满是狠厉,“传朕旨意!命梅殷即刻将盛庸、平安在徐州就地斩首,首级送往南京示众!他们在南京的家眷,无论老幼,全部押赴刑场处决!朕要让天下人看看,背叛朕、背叛大明的下场!”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心中一喜,连忙叩首:“陛下英明!此举定能震慑宵小,稳固大明江山!”
他们脸上装出“忧国忧民”的模样,心底却暗自松了口气——只要盛庸、平安一死,济宁战败的责任便彻底无人追究,他们也能彻底摆脱“识人不明”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