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我连襟是朱棣 > 第27章 火龙烧仓,文臣欺君!

第27章 火龙烧仓,文臣欺君!

朱允炆深吸了一口气:“传朕旨意,户部、漕运总督、锦衣卫即刻行动,务必在十日之内,解决北方的粮草问题,稳住南方的粮价与宝钞!若有延误或推诿者,斩!”

“臣遵旨!”三人齐声应道,转身快步离去,各自去筹备事宜。

南京紫禁城的御书房内,烛火一夜未熄。

朱允炆坐在案前,让太监弄来了江南各府粮仓的名册。

他的目光不停的落在“苏州仓”“杭州仓”的字样,北方粮荒未平,他实在怕南方的粮仓再出纰漏,若连根基之地的存粮都没了,别说平叛,整个大明都可能动摇。

这么多大明宝钞出现在了南方,导致了宝钞的极速贬值,这些宝钞干嘛了?

再想想粮价暴涨。

朱允炆有一种不妙的感觉,南方的粮仓会不会出现倒卖粮食的情况?

“传朕旨意!”

朱允炆猛地抬头,龙目含厉:“命锦衣卫同户部,即刻前往江南各府,彻查官仓!若有官员私卖粮、虚报库存,无论官职大小,一律押解回京,从严处置!”

一旁的太监不敢怠慢,躬身应下,快步去传旨。

朱允炆看着他的背影,心中仍难安,他总觉得,南方的粮价暴涨、宝钞贬值,背后绝不止“商人炒作”那么简单,定有官员勾结,中饱私囊。

可他没料到,这场彻查,竟引出了更大的乱子。

三日后,江南传来急报——苏州、杭州、扬州三地的官仓,接连在深夜起火,火光冲天,等到救火的人赶到时,粮仓已烧成一片焦土,存粮尽数化为灰烬。

更诡异的是,三处火场都没找到意外失火的痕迹,反倒在废墟里搜出了引火用的硫磺、硝石,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有人故意纵火。

“火龙烧仓!他们竟敢纵火焚仓!”

朱允炆捏着奏报,只感觉怒火从胸腔里直冲头顶,声音都带着颤斗。

他几乎可以肯定,这是那帮蛀虫怕查仓露了马脚,故意毁尸灭迹!

一想到这里,朱允炆差点没当场哭出来:“皇祖父在位时,别说烧官仓,就是官粮漏了一粒,他们都要掉脑袋!如今皇祖父驾崩才一年,这帮人就敢如此无法无天!”

御书房内,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垂首而立,脸色也是一个比一个难看。

这简直就是打脸。

黄子澄声音发颤,躬身劝谏:“陛下息怒!此等纵火之徒确实罪该万死,若不追查,难安朝野之心。”

朱允炆点头道;“不错,正是如此,朕,要让锦衣卫彻查,这些该死的蠹虫,朕要把他们一个一个全都给揪出来!”

黄子澄急切地开口道:”只是……眼下耿将军的三十万大军还在山东缺粮待哺,江南粮仓被烧,调粮之事本就急迫,若再抽调人手追查此案,恐会眈误平叛大局啊!”

“眈误大局?”

朱允炆猛地一拍案,声嘶力竭道:“难道要朕眼睁睁看着他们烧了皇粮、吞了国储,还装作什么都没发生?”

齐泰连忙上前半步,语气恳切:“陛下,臣并非要纵容罪臣,只是如今燕贼在北平虎视眈眈,才是大明最大的威胁。若因追查粮仓案延误了军粮调运,导致北征大军断粮溃败,燕贼趁机南下,届时别说清算蛀虫,怕是连南京的安稳都保不住!”

朱允炆道:“你的意思是?要朕不追究?”

齐泰道:“不是不追究,而是暂且搁置追查,集中力量征集粮草,等平定燕贼、天下安定后,再回头将这些蛀虫一网打尽,那时君臣一心,定能还朝堂一个清明!”

朱允炆皱着眉头。

而方孝孺也是缓缓的开口道:“陛下,还是需要考虑一件事情!”

朱允炆问道:“什么事情?”

“若是粮仓被焚烧!”方孝孺迟疑的开口道:“是不是给燕逆口实,陛下,比起太祖皇帝差远了,如此,如此,岂不是坐实了朝有奸佞?”

“这个!”朱允炆一时之间有些语塞了,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他的目光又落在了齐泰的身上,齐泰眼中急切,又扫过黄子澄、方孝孺二人——他们也纷纷颔首,眼中满是恳请。

他深吸一口气,只觉得胸口发闷,有苦难言

他何尝不想严惩凶手,可齐泰的话戳中了要害:眼下最大的敌人是朱棣,若因内耗误了平叛,他这个皇帝都可能坐不稳。

还有,就是落人口实!

你跟太祖比,差距太大了吧?

“罢了……”朱允炆闭上眼,语气里满是无奈与疲惫:“就依你们所言,暂缓追查,先凑齐军粮。但你们记住,这笔帐,朕记下了!”

“臣遵旨!”三人齐声应道,悬着的心稍稍放下。

就在这时,方孝孺上前一步,躬身奏道:“陛下,如今江南粮仓受损,地方官员人心惶惶,不少职位空缺,若不尽快填补,恐会影响粮草征集与地方治理。臣有一策,或许可稳定朝局,还请陛下斟酌。”

“讲。”朱允炆睁开眼,语气平淡无波。

“臣以为,可推行‘举荐制’。”

朱允炆有些好奇了:“什么是举荐制?”

方孝孺缓缓道,“准许五品及以上官员,举荐品行端正、通晓政务的贤才,填补江南各府空缺的职位,如此才可以迅速的补充官员的缺失!”

朱允炆皱眉:“若是有人贪腐又该如何?这官员不是科举出来的,日后若是出了事情,又该如此?”

方孝孺却是早就有所准备,飞快的开口道:“那便是同时需立下规矩——举荐者需为被举荐人担保,若被举荐人日后贪腐、失职,举荐者一并连坐。”

朱允炆一愣:“连坐?”

方孝孺点头道:“正是如此,陛下,如此一来,既能快速补足官员缺口,确保地方事务正常运转,又能以‘连坐’约束官员,减少贪腐;更能让朝中大臣感受到陛下的信任,凝聚人心,稳固朝局。”

朱允炆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顿时就感觉方孝孺简直就是谋国之臣,如今江南官员人心浮动,很多职位空缺,若从科举选拔,耗时太久;而“举荐制”既能快速补位,又能通过“连坐”让官员不敢随意举荐庸才、贪官,倒不失为眼下稳定朝局的权宜之计。

“准了。”

朱允炆点头,语气终于有了几分缓和,“就按你说的推行,五品以上官员可举荐贤才,担保连坐的规矩,一并写入旨意,昭告天下。”

“臣遵旨!”方孝孺躬身谢恩。

御书房内的气氛稍稍缓和,可朱允炆看着案上被烧毁的粮仓名册,心中仍压着一块巨石。

他知道,暂缓追查、推行举荐制,不过是暂时稳住局面,那些烧仓的蛀虫、贪腐的官员,仍是埋在大明根基下的隐患;而北平的朱棣,还在等着看他的笑话。

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巍峨的宫墙,看刚刚来了性质,这会儿又消失的无影无踪。

他也搞不懂,怎么忽然间,大明朝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皇祖父留下的大明,曾是何等稳固,可短短一年,就陷入了“外有叛王、内有蛀虫”的困境。

他这个皇帝,象是被架在火上烤,一边要应对朱棣的叛乱,一边要收拾内部的烂摊子,他就是不明白了,为什么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大明朝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此时的北平燕王府内,徐牧正拿着江南传来的密报,对朱棣笑道:“殿下,朱允炆查江南粮仓,结果被人放火烧了仓,他本想追查,却被齐黄方劝住了,还推行了‘举荐制’——看来南京那边,已是内忧外患,乱成一团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