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人在北美罗马,反攻君士坦丁堡 > 第十一章 罗马的军队

第十一章 罗马的军队

巴西尔在自己的书房内,阳光穿透高窗,在铺满文档的巨大书桌上投下一道光柱,无数尘埃在光中飞舞。他没有看窗外的景色,而是将全部心神都投入到眼前的帝国军事文档中。要领兵攻占爱尔兰,对帝国目前的军队了解必不可少。

羊皮纸卷轴在桌面上缓缓展开,上面用工整的希腊文,一笔一划地记录着这个新罗马帝国在新大陆的立身之本,是几代人血与火的结晶。

两支常备军团,巴西琉斯的近卫军团与归化民军团,共计四万人。

这个数字在他脑中盘旋。四万,听上去不少,足以在新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建秩序,震慑那些尚未开化的土着部落。但巴西尔的眼光早已越过大洋,投向了风云变幻的旧大陆。在那里,奥斯曼的军队如乌云般笼罩着巴尔干。相比之下,四万人的常备军队,也比不过如今势头正盛的奥斯曼的常备军。

他的手指顺着编制表缓缓划过。

每个军团两万人,下辖二十个千人团队。

十个步兵团,是正面战场的绝对力量。

四个骑兵团,是侧翼的重要支柱。

六个炮兵团,是敲开坚城的大锤,或是在后排提供火力的重要支点。

进攻爱尔兰,一个两万人的军团已经足够。跨越大洋的补给线,不可能派太多的部队。

他的指尖最终停在了一份独立的卷宗上,封皮上用烫金烙印着一个词:瓦兰吉。

他打开卷宗,里面记录着一支特殊的力量。

六千名来自北方文兰的诺斯后裔。这些维京人的子孙,在埃律西昂的北方创建了自己的文兰王国,百年来一直是罗马最坚实的盟友。从帝国在新大陆站稳脚跟的那一天起,这些手持巨斧的瓦兰吉人就为巴列奥略家族浴血奋战。在与土着部落的无数次冲突中,他们那令人胆寒的战吼,往往是帝国胜利的前奏。

这是一支绝对可靠的力量。

巴西尔的思绪飘远,他想起了君士坦丁堡的瓦兰吉卫队。几个世纪前,正是这样一群北方人,用他们的战斧和忠诚,捍卫着罗马皇帝的尊严。血脉会断绝,王朝会更迭,但这份跨越时空的忠诚,似乎从未改变。

他合上卷宗,猛地站起身。

他走出宫廷,早已等侯在外的安德罗尼卡将军立刻跟上了他的脚步。

“我们去近卫军团的驻地看看。”巴西尔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

埃律西亚城内的近卫军驻地,是一座壁垒分明的城中的营地。高大的围墙将营区与城市的喧嚣彻底隔绝,只留下肃杀与纪律,这支军队守卫着埃律西亚以及周边的安全。

两人刚一踏入营门,一声尖锐到刺耳的哨声便划破了营区上空的宁静。

“哔——!”

训练场上,原本鼎沸的训练声戛然而止。正在进行训练的士兵停下了动作。

“集合!”

“快!列队!”

长官们的喝令声此起彼伏。士兵们动作迅捷地放下手中的活计,抓起武器,奔向自己的位置。甲叶碰撞,战靴踏地,无数细小的声音汇成一股钢铁的洪流,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个个整齐的方阵便在训练场上成型。

“恭迎皇子殿下!”

巴西尔抬手,轻轻虚按了一下,说道:“解散吧,我看到你们们的整齐队列这很好,我也没有什么事,还是恢复正常的训练。”

队列前的军官们立刻心领神会,转身喝令:“各部解散,继续操练!”

他没有多馀的废话,直接对前来迎接的军官说道:“我就是随便看看,不用搞这些虚礼。安德罗尼卡将军,带我去武备库。”

“是,殿下。”

士兵们闻令而动,整齐的队列迅速散开,营区内又恢复了训练的喧嚣。只是这一次,所有人的动作都比刚才更加卖力,吼声也更加响亮。

武备库的大门被缓缓推开,一股混合着硝石、石脑油和金属的独特气味扑面而来。

一排排高大的木架将巨大的仓库分隔成无数条狭长的信道。左手边,是如林般耸立的长矛,擦得锃亮的矛尖在从高窗透进的阳光下闪铄着森然的寒光。右手边,则是一支支擦拭得发亮的火绳枪,整齐地卡在枪架上,黑洞洞的枪口仿佛择人而噬的凶兽之口。

一切都井然有序,透露出一种冰冷而致命的金属美感。

巴西尔的脚步在一处独立的架子前停了下来。

那上面摆放的东西,让他这个来自后世的灵魂都感到了一阵强烈的冲击。

一个个方方正正的铜罐子,罐子的一侧伸出一根粗大的铜管,管口呈喇叭状。整体造型显得有些笨拙,甚至可以说丑陋,却又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狰狞。

“这是……”

“陆战用希腊火喷射器,殿下。”安德罗尼卡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自豪。

“这是帝国的工匠们,根据我们从君士坦丁堡带来的古老船用设备改进而来的。在与那些悍不畏死的土着部落作战时,这东西……效果出奇的好。”

老将军走上前,伸出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拍了拍冰冷的铜罐,发出一声闷响。

他似乎陷入了回忆,语气也变得低沉:“我记得有一次,在西边的大平原上,数千名土着军队排山倒海般冲向我们的方阵。他们的吼声震天动地。就在那时,我们推出了这东西。”

他顿了顿,仿佛在回味那天的场景。

“命令一下,喷射手们只是拧开阀门,然后点上火。一道橘红色的火墙,就在阵前出现。没有爆炸,没有巨响,只有火焰燃烧的‘呼呼’声,和……人的惨叫声。那些冲在最前面的土着,瞬间就被点燃。他们疯狂地嘶吼,打滚,却怎么也扑不灭那粘稠的火焰。后面的土着被吓傻了,整个冲锋阵型瞬间崩溃。”

安德罗尼卡转过头,看着巴西尔:“在方阵前方,用这东西喷出一道火墙,任何血肉之躯都无法穿越。它能最有效地阻止敌人的冲锋,保护我们后排的火绳枪手免受近战兵器的威胁。”

他指了指不远处那一排排的火绳枪。

“正因为有了它,我们的步兵方阵才能大胆地减少长矛手的配比,让更多的士兵装备火绳枪。论我们罗马军团的火绳枪火力,我相信,埃律西昂的军团,不逊色于欧洲任何一支军队,甚至超过他们!”

安德罗尼卡又补充了一句:“当然,火药和希腊火不能放得太近,这是血的教训。所以在战阵布置时,火枪手和希腊火喷射手之间,会用一层最精锐的长矛手隔开,以防万一。”

巴西尔伸手,指尖触摸着那冰冷的铜管。

罗马人……哪怕被赶到了世界的天涯海角,也依旧没有丢掉他们骨子里那份深入骨髓的创造力与狠劲。将本用于海战的毁灭之火,搬到了陆地上,用来焚烧活生生的敌人。

这简直是天才般的、魔鬼般的构想。

他已经能想象到,在爱尔兰那片绿色的丘陵上,当罗马的军团喷出这来自地狱的烈焰时,那些挥舞着长剑和斧头的凯尔特人,脸上会是何等精彩的表情。

随后,他又依次查看了骑兵的装备。胸前和背后的板甲被打磨得光可鉴人,既能提供足够的防护,又不至于过分笨重。锋利而轻便的骑枪适合高速冲击,而挂在马鞍一侧的皮套里,则插着一把做工精良的簧轮短铳。这让帝国的骑兵在冲锋之前,依然具备致命的火力。

最后是炮兵。

营区里陈列的都是用于野战青铜炮,炮弹重六磅,炮身光滑,线条优美,炮架结构合理,便于在战场上快速移动。

“重炮呢?”巴西尔问。

“在武备库的最深处,殿下。”安德罗尼卡回答,“每个军团只配备了六门18磅的攻城重炮,。那东西太沉了,运输不便,只有在攻克堡垒的时候才会动用。”

巴西尔点了点头。

看完这一切,他的心里彻底有了底。

……

傍晚,书房的烛火被点亮。

巴西尔独自坐在巨大的书桌前,面前摊开的不再是军事地图或军备文档,而是一张洁白细腻的新大陆自产的纸张。

白天的兵戈铁马之声犹在耳边回响,但他此刻需要思考的,是比战争本身更为复杂的问题——如何与遥远东方那个古老而封闭的王朝,创建联系。

大明,嘉靖末年。

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时代。

他的脑中闪过几个关键词:海禁、倭寇、党争……以及那位沉迷修仙炼丹,二十多年不上朝,却依然牢牢掌控着帝国权力的道长。

想让这样一个皇帝,对一个地图上都找不到的、闻所未闻的“罗马帝国”产生兴趣,简直是天方夜谭。

大明皇帝不是后面的大清,越到后期的皇帝越是摆烂。因此一封冒然送去的国书,最好的下场,大概就是被礼部的某个小吏随手丢进故纸堆里,连皇帝的影子都见不到。

可是,不试一试,又怎么知道不行呢?

人生,不就是在一次次的豪赌中,博取那一线生机吗?

不试一试怎么可能知道不行呢?

巴西尔拿起一支精心削好的鹅毛笔,蘸了醮墨水。

他决定写两封信。

第一封,是递交给大明朝廷的官方国书。

他用希腊文和一种这个时代绝不该出现在新大陆的文本——汉字,开始书写一份由希腊文和汉文组成的双语文书。他穿越前的灵魂,让他对汉字有着与生俱来的熟练;他穿越后的记忆让他学会了希腊文。

这封信的措辞,他拿捏了许久。每一个字,都透着谦卑,每一个词,都充满了躬敬。他将自己的国家描述成一个“远在日落之处,久慕中华天威”的小邦。他将这次航行,定义为一次跨越万里的“朝贡”。

在信的末尾,他附上了一份礼物清单。

新大陆的黄金、白银,最上等的皮毛,还有帝国的工匠们精心制作的玻璃器皿、巧夺天工的机械钟表,以及复刻自古典时代的精美雕塑。

面子?面子才值几个钱。打通贸易航线换来的黄金白银,才是能让帝国战车重新滚动的燃料。

写完这封极尽谄媚的国书,巴西尔将它放到一旁,又取出了一张新的纸张。

第二封信,才是他真正的赌注。

一封写给嘉靖皇帝本人的私人双语信件。

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豪赌,赌的就是他对那位道长人心的揣摩。

他绝口不谈国事,不谈贸易,那些只会让不问政事多年的皇帝感到厌烦。

他从仰慕天朝文化入手,称罗马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对东方的智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然后,话锋一转,直奔主题。

谈玄学,谈养生,谈丹道!

他旁征博引,将自己后世所知的那些道家典籍里的只言片语,糅合进希腊哲学家关于生命和宇宙的思考,创造出一种似是而非、玄之又玄的理论。

这封信,就是一个精心制作的、包裹着蜜糖的鱼饵。

在信的末尾,他用最工整的楷书,附上了两句汉语诗。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写完这句,他停下笔,轻轻吹干墨迹。

能不能钓上嘉靖这条大鱼,他没有把握。

但万一呢?

只要能创建起私人的联系,哪怕只是成为一个遥远的“道友”,后面的事情,就有了无限的操作空间。

做完这一切,他站起身,走到窗边。

他很清楚,这两封信,都可能石沉大海。真正的突破口,还是在于打通航路之后,如何与那些盘踞在东南沿海,将“海禁”视为无物的走私集团搭上线。

无论是官方的朝贡贸易,还是民间的走私,只要能把东方的丝绸、瓷器、茶叶运回来,他那庞大的计划,就能真正转动起来。

他将两封信分别装入不同的信封,用融化的蜡油仔细封口。

他取出了两枚印章。

在官方国书上,他用力盖上了代表着帝国最高权力的双头鹰印玺。

而在那封私人信件上,他盖上的,是属于他自己的,巴列奥略家族的私人印章。

做完这一切,他将信件小心地锁进两只木盒里,用腊封实,小心的藏好,里边的双语文书绝对不能被任何罗马人发现。

通往东方的航线尚未开辟,但这承载着帝国未来的信件,已经准备就绪。

现在,只等一支船队带着货物,金银以及两只木盒前往东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