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大导演从80末开始 > 第344章 电影工业

第344章 电影工业

护国寺街9号,原先叫护国寺甲一号院。这里最早是庆王府的马既,民国时期归禁烟总局作为宿舍,建国后修茸成住宅。

从51年到61年梅先生在这里住了十年。

84年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86年对外开放,

这是一座京城典型的小型三进四合院,占地有个一亩多,大门开于院落东南隅,门内有一字影壁一座。

一进院北侧有二门一座,二门两侧接有看面墙,院内西侧有门可通西跨院。

二进院迎门有木影壁一座,正房三间,正房两侧有平顶廊与东西厢房相连,平顶廊东、西两侧院墙各开有月亮门一座。

正房后有后罩房七间。西跨院内西房两座连为一体,共六间。

此时的小院已经闭馆,剧组工作人员正在连轴忙碌。

王晓帅叼着香烟,随手甩给冯晓刚一支。

“哟,王导,您客气!”

冯晓刚抬手接住,另一只手已经伸到兜里掏出打火机,笼着火凑到他跟前,笑呵呵地帮他点上。

王晓帅之前并不认识冯晓刚,只知道他是来自京城电视剧制作中心的美工,后来成了编剧。他很好奇赵坤为什么会把这位提溜到导演组来。

目前的导演组除了导演赵坤以外,还有执行导演王睿,副导演管琥、他以及眼前这位冯晓刚,

另外还有几位场记和帮忙打杂的导演助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王晓帅看的很明白,别看王睿是执行导演,但更多的是导演的传声筒,

而管琥显然是赵坤刻意提拔的人,正在往独当一面的方向培养。

至于自己嘛,王晓帅心里很清楚,就是赵坤看在同学的份上,赏自己一口饭吃,很纯粹的上下级关系。

而眼前这位满脸谄媚的家伙到底是什么来头,王晓师吃不太准,估计是他身上也有赵坤所看重的地方吧。

说实话,整个导演组除了冯晓刚之外,清一色都是科班出身,而且都是来自北电导演系。大伙看待一个没啥学历的冯晓刚,多多少少都会带着点有色眼镜看人。

好在冯晓刚心态特别好,一天到晚都是笑呵呵的,丝毫不生气。而且他知道自身的不足,遇到不懂的,每每都会虚心请教,丝毫不在意别人异样的目光。

许是从冯晓刚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加之王晓帅本身就很会来事,至少在表面上并没有对冯晓刚另眼相看。

冯晓刚自然很领情,习惯性地捧了两句之后,一脸感概道:“我还是第一次进这么正规的剧组,发现这里的工作很复杂,和我想象的不一样。”

别看他在《编辑部的故事》剧组里客串过副导演,但进了《霸王别姬》剧组之后才深切地感受到拍电视剧跟拍电影完全是两种概念。

和拍电影相比,拍电视剧完全就是跟过家家似的。

“那你想象是什么样的?”

王晓帅一屁股坐在道具箱上,开玩笑道:“你该不会以为就把摄像头在那儿一架,然后导演慢慢吞吞地走进片场,往椅子上一坐,大喊一声:开始,然后就直接拍吧?”

冯晓刚干笑了两声,“差不多吧。”

“坤导跟我说过,导演就好比是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各个部门都需要紧密配合,也要互相沟通。每一个环节,哪怕是茶水不好喝,都会影响整个剧组的状态。

电影是艺术性,有阳春白雪的一面,但电影人在创作艺术影象的时候,却要抛弃这种阳春白雪,脚踏实地的去处理这些下里巴人的事情。

而且导演不单单需要你要用眼睛观察这个社会,还需要你用慧眼发掘出主创人员最大的潜力。

积累是一个电影人最大的财富。”

王晓帅倒是不介意将自己从赵坤那儿听来的导演经验分享给冯晓刚。

不过他有一点没说,就是这一切都要创建在你有资源的情况下,要是没钱,说啥都白搭。

目前内地的电影创作环境,最大的障碍就是缺少资金。就象夏刚现在拍的《大撒把》,要是没有赵坤的投资,只能干瞪眼。

王晓帅也想拍电影,在胡建厂的那一年多,他写了好几个剧本,但都是因为没钱拍不了。他如今在剧组里特别卖力,就是期望未来能够像夏刚一样得到赵坤的青,成为自己的金主爸爸。

当然他把自己这个小心思埋得很深,毕竟大家都不是傻瓜,未来肯定有更多的竞争对手。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尽量在赵坤面前刷好感,然后把剧本打磨好。

冯晓刚没喝他的鸡汤。

能够从一介草根,非主流,三级美术师,最能成长为和张一谋、陈大导并列的大导演,甚至一度到了“我不拍电影,中国观众看啥呀”的程度,那自然有人家坚定不移地臭不要脸的精神。

哪里是被人用一两碗鸡汤灌迷糊的。

其实别看不少人都看不起他,但他的骨子里却有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一心想着实现阶级跃升用最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朝一日,自己也要成为爷!然后这些年经历过的白眼和屈辱都拿小本本记着。

他用不着报复,就是希望当自己成为爷的那一天,那些人能倒过来舔自己。

其实不光王晓帅善于观察,冯晓刚也善于观察。

别看目前导演组的人员都是从北电出来的,其实也分三六九等。

就比如说王睿,明显就是导演最信任的人,名义上是执行导演,但更象是整个剧组的大管家。

还是管琥,在他看来那才是真正的执行导演,或者说是导演的亲密战友。

至于王晓帅,虽然他和导演是同班同学,而且以前在《穆棱河畔》剧组合作过,但是以冯晓刚细微的观察中还是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导演有时候对管琥说骂就骂,但对王晓帅始终客客气气的,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客气,名义上是尊重,其实是有距离。只有自己人才会骂。

虽然冯晓刚不清楚导演到底看上自己哪点,但不管怎么说能够进入《霸王别姬》剧组的导演组,对他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眼下只有勤勤恳恳地干,总有自己发光发热的时候,最不济还能学到不少东西,不是?

十一月底,京城的天气已经很冷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在十度左右,晚上可能到降到冰点以下。

赵坤穿着一件黑色高领毛衣,外面套了一件卡其色防风加绒外套,下身水磨蓝的牛仔裤,脚上证着一双短筒的马丁靴。

因为鞋子的底比较厚,使得原本身高就超过一米八的赵坤凭空又增加了几厘米,颇有些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难怪后世的那些所谓明星,有一个算一个,各种什么厚底鞋、内增高、外增高的层出不穷,就是在自己的身高上较劲。明明身高只有172,硬是要拔高到180。好象180就是一条标准线,达不到就成不了明星一样。

“艳红带着小豆子从这里进来,走到这里站住。而小石头此时就在院子里,这是他和小豆子的第一次见面,符合剧本里的场景要求。

王晓帅拎着一个扩音喇叭,引着赵坤走到院子里的拍摄现场,介绍道:“这里可以摆一个固定机位,正好拍摄到全景。那边的抄手游廊可以安一条轨道,机位移动,进行错位拍摄。”

“恩。”

赵坤点点头,经过初勘和复勘之后,拍摄所需的主要场景都已经选定。

这边是开机后的集中拍摄的场景,包括艳红带着小豆子投奔戏班学艺,小豆子和小石头的初遇,以及戏班学艺的场景都在这边。

“这边光线如何,需要怎么补光,预计了吗?

赵坤随口问了一声,然后蹲下身子,拿起挂在脖子上的照相机,调了调焦距和光圈拍了一张照片。

他通过照相机的光圈模仿摄像头推拉镜头,尝试一下成像效果的。

“我之前和泰哥试验过,没问题。”

赵晓丁正好从旁边的厢房里走出来,代替王晓帅回答了。

接着又笑呵呵道:“知道你要求高,而且还是双机位拍摄,我和泰哥还有老刘的灯光组已经设计了好几条方案。”

赵坤拍戏特别强调光线的布置,很多时候都采用单机位拍摄。如今增加了一个机位,那就意味着光线布置,特别是和镜头的配合难度呈几何倍上升。

在赵坤高大的身影背后,冯晓刚弓着腰,手里拿着笔和小本本。看到赵坤刚刚的动作,忍不住朝身边的王晓帅偷偷请教道:“导演,为何要用照相机?”

“相机的焦圈可以仿真摄象机,同时能够查看景深和光圈效果。”王晓帅解释道。

冯晓刚恍然,刷刷刷快速地在小本本上记下知识点。

赵坤回头警了一眼,对冯晓刚的这种态度还是很赞赏的,而且似乎还找到了一些将军的感觉。

四人往正房走去,迎面撞上了道具组工作人员搬着东西走出来,美术指导奚仲文裹着一件军大衣,声音嗡嗡地打招呼道:“导演!”

这货不太适应京城初冬的干燥冷冽的气候,一不留神还感冒了,这段时间都是在带病工作。

“辛苦了,进度怎么样?”

“现在到了收尾的步骤,明天就可以让灯光组来调试灯光效果了。”

正房三间,中间是客厅,艳红和班主的戏就在这里拍,左右两间,一间是程蝶衣的房间,另一间是段小楼和菊仙新房。

当然这只是借用这边的场景来拍摄内景而已。

梅先生尽管住在这边已是建国后了,但内在的布置依旧沿袭了民国时期的风格,尤其是其中很多京剧元素的陈设都是现成的,就不必剧组费劲搭景了,只要再增加一些必要的道具即可。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便是场地的限制增加了拍摄的难度。

赵坤走进屋子,仔细打量着内部的摆设,点了点头,没发现什么穿帮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按照自己故事板的要求来摆放。

根据原版的回忆,他画了很多具有比较立体的房间描绘的故事板。

当然,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还原。电影拍摄与绘画肯定是有差距的,很多地方要为实景拍摄做妥协。

比如窗户玻璃就用了那种深色的毛玻璃,吊灯也选择了很古朴的样式。这样拍摄的时候,光线会符合拍摄要求。

赵坤时不时地拿起照相机拍照,王晓帅和赵晓丁也都用手指框景来勘察现场,不时的蹲下身,

看看够不够埋机位,景深取景符不符合要求?

具体观察一下镜头能不能拉开景深,拍摄时该如何切镜头,如何引导演员走位。

哪一些是摄像头镜头的拍摄盲区,哪些地方适合近景取景,哪些方便特写或者中远景的拍摄等等。

冯晓刚在一旁听的相当认真,时不时地在小本本上记录着。

创作氛围很浓,赵坤导演表示很欣慰。

为了呈现出最好的影音效果,《霸王别姬》的前期筹备要比之前赵坤拍的电影要更加繁琐。

拍摄电影,本身就涉及到众多幕后主创部门之间的合作。

灯光、布景、道具、摄影都需要按照剧本和故事板的要求完成各自的准备工作。

布景和道具要对房间做出调整,既要符合创作的要求,还要贴合人物。同时要给摄影、灯光留出足够的创作空间。

摄影要走机位,照明要架线、调试光比色差,确定剧本要求,一应工作非常繁琐。

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工业产物,

这也是赵坤一直强调的电影第一属性就是工业。

《活着》好吗?

好!

但电影远没有小说那么残酷,你可以归究审查的限制,但总觉得缺了什么?

嗯,构图和色彩都太张一谋了。

《鬼子来了》好吗?

好!

但姜闻的个人英雄主义又太赤果果了。

《霸王别姬》要想拍得好,那么就需要以电影工业的角度为主,电影艺术为辅。

同样,如何运用镜头、灯光、场景配合演员的表演,一环一环,丝丝入扣,喧染出足够的吸引力,完成一部足够吸引观众的电影。

非常考验赵坤的导演能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