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大导演从80末开始 > 第141章 婉转

第141章 婉转

《穆棱河畔》注定是一部小众的,精英范的电影,如果诞生在三十五年后肯定会被让人骂,什么迎合西方口味,展示国内的丑陋等等。

但在当下,尤其观众都是电影学院的老师和学生,《穆棱河畔》获得了极大的认同。

从镜头语言艺术方面来讲:

首先,电影中所展示的沉浸的长镜头和去年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的《悲情城市》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镜头画面采用了独特的固定手法,细腻表达的同时,创造了空间上的留白,明显带有小津安二郎的东方电影美学的风格。

另外还有电影中大量对细枝末节的刻画,比如手里夹着的一根烟、一个微笑或者一个眼神。这些细节营造了细微的情感关系,让故事饱满的同时,再一次体现了导演克制、冷静的用意。

而从故事本身来讲,《穆棱河畔》的主题,其实和谢飞老师的《本命年》类似,都是从底层人物的视角,刻画城市边缘的景象。

这种后来被所谓的“第六代导演”拍烂的题材,如今却让人耳目一新。

尤其故事中所展现的真实的生活画面,冲突的伦理关系,成功地构建了人文关怀电影中最深刻的主题。

北电的教程一向是以大师和经典的艺术片为尊,动不动就是安东尼奥尼、小津安二郎什么的,平时课堂上放的最多的就是六十年代的法国电影、日本电影,

以及六七十年代的各种新浪潮电影。

所以,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对电影中所展示的镜头语言和故事内函,解读起来毫不费力。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觉得赵坤牛逼。

对于柏林电影节短片单元金熊奖得主能不能拍好长片的质疑一扫而空。

郑老师长舒了一口气,跟着大伙儿一起鼓掌的同时,侧头对坐在旁边的谢飞老师道:“老谢,电影怎么样?”

谢飞老师警了他一眼,看到老友脸上得意的神情,不由笑道:“老郑,你这是明知故问啊!”

说着,他看向前面被人簇拥着的赵坤,颇有几分感慨道:“我还是小看了这孩子的才华和天赋,电影拍的很好,非常深刻!”

谢飞老师很少会如此郑重评价一部电影,郑老师很意外,不禁问道:“难道比你那部《本命年》还要好?”

“好!”谢飞老师毫不迟疑地点头道。

“嘴,老谢,你这个评价可够高的,可别吓着孩子。”郑老师很吃惊。

谢飞老师却认真道:“至少在镜头语言上,《穆棱河畔》要比《本命年》更丰富。”

现在回想起来,谢飞老师多少有点遗撼,如果能早点发现赵坤这个好苗子,

让他当自己的副导演,也许《本命年》可以拍的更好。

“赵坤!”

郑老师招了招手。

赵坤连忙颠颠地跑过来。

“拍的不错!”

赵坤忙谦虚道:“没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我肯定是完不成拍摄的。二位老师,电影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还请多多指教!”

“我们可不敢指教,刚刚老谢还在说你这部电影的水准已经超过了《本命年》。”郑老师笑呵呵道。

赵坤吓了一跳,连忙道:“老师,您可别吓我,我这部片子怎么敢跟《本命年》比呢。”

说着,他又朝谢飞老师小心翼翼道:“谢老师,您该不会开玩笑吧?”

谢飞老师却笑呵呵道:“我没有开玩笑,在我看来你的这部《穆棱河畔》确实比《本命年》优秀。不过我想听听你对这两部电影有什么具体的看法。”

“呢—”

赵坤迟疑了一下,他觉得这应该是谢老师对自己的第一次考核吧。

脑子里迅速整理了一番思绪后,他才开口道:“从表面上看,《穆棱河畔》

和《本命年》在故事类型上很相似,都是描绘城市边缘人群的情感和困境。

但相比之下,我觉得《本命年》的格局更大,它不光描绘了李慧泉的悲惨命运,更通过李慧泉这个个体,揭示了当前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这部《穆棱河畔》和现实无关,注重的只是个体的情感和命运。”

应该说赵坤的这段分析还是很到位的,如果展开的话,估计能够写一篇论文了。

谢飞老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继而又追问道:“你觉得《本命年》和《穆棱河畔》相比,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吗?”

赵坤一听,连忙用求援的目光看向郑老师。

他从来不敢高估人性,难道当真让自己批评《本命年》不成?

结果,郑老师完全是一副看热闹的样子,还朝他鼓励地点点头。

赵坤无奈,只能组织语言,尽量婉转道:“在开拍之前我正好看过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从这部电影中获得了不少启发,在拍摄中也模仿了不少《悲情城市》中的固定长镜头。另外,《穆棱河畔》打破了线性叙事,采用了意识流叙事风格,这里可能有讨巧的地方。”

他没有明说《本命年》有什么不足,只是将《穆棱河畔》丰富的镜头语言展示,归功于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于先锋的意识流叙事风格,突出“讨巧”两个字。

果然,谢飞老师没有丝毫不悦,满脸笑容道:“不错,分析的很到位。我希望你这个敢于尝试、学以致用的优点要继续保持下去。”

这是老师的教导,赵坤束手恭听,然后满脸敬慕道:“谢老师,我记住了。”

赵坤从来不敢高估人性,别人让你批评,你如果真的直言不讳地批评,那你就输了。

管琥的老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其实管琥的老爹和赵坤姥爷的经历很象,都是少年时期就参加革命打鬼子,

算起来都是老革命了。

当年大家鼓励批评提意见,管老爷子当真了,真的向支书提了意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颠沛流离,直到二十年后才回来原来的工作岗位。

“后续的配乐和配音工作什么时候能够完成?”谢老师又关心地问道。

“差不多还要一个半月的样子吧。”赵坤道。

谢老师心里默默算了算日子,沉吟道:“到时候我找人看一看,你这部电影肯定要送去柏林的,这次算是有经验了,咱们尽量把准备工作做的充分一点。”

谢老师说这话的意思,分明已经把自己放在导师的位置上。

虽然对于《穆棱河畔》日后的送审,赵坤心里很有把握,但这种没有具体标准的事儿,不到最后谁也不好说。

如果有谢老师出面那就不一样了,想想看《我不是药神》是如何通过审查的。

只能说,在两可之间,就是要靠过硬的背景和关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