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上游供应链的科技企业,公司立足的根本在于科技技术的研发。
为了能够调动公司的技术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周坤还特意的在原有的激励计划上面还添加了新的内容。
科技先锋计划!
“公司鼓励技术人员在技术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对此,我们这一次特意的带来了全新的科技先锋计划!”
周坤眼神望向坐在位置上的周群。
显然这项计划主要还是为了公司的科研团队所准备的奖励制度。
额外的又拿出了一定股份分红权作为这一次计划的奖励。
只不过相对于激励计划来说,科技先锋计划的奖励选择以年限计算。
而激励计划只要你在这类等级岗位上面工作,这份分红就一直跟随着。
当公司的团队或者个人在某项技术方面有着非常大的突破之时,先锋计划会给予团队和个人三年期限的股份分红。
个人的话就是单独享有分红。
团队的话就以团队的人数来平分或者按照内部职务的权重划分这三年的分红。
并且这一次还将技术突破的先锋计划分成了四个等级。
a等级:作为最低的等级,能够改变产品特性,并且在某些方面能够提升产品的产能或者是性能。
b等级:所做出的技术突破能够领先整个行业,就比如说公司刚刚所突破的电池技术就属于b等级。
c等级:所做出的技术能够成为行业最强或者在行业之中开辟一个新的赛道。
d等级:所研发出来的技术能够改变整个行业,成为行业的指标标准和领导者的技术。
a等级属于基本技术突破,b等级属于优势技术突破,c级表示震撼行业的技术突破,d等级则是颠复整个行业的技术突破。。
这也让技术人员不由的深吸了一口气,虽然只有三年的分红期限,但是分红带来的收益是的确是让人心动。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周坤相信有了这方面的奖励制度之后,星能科技或许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更加迅速。
在解决了公司人事任命和奖励制度之后,接下来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对于公司今年的帐务问题的总结。
星能科技在公司接手的时候帐上的资金基本被前任董事长王明划走了。
后续母公司星群风投又注入了五个亿的流动资金,这些资金维持公司基本的运转。!。
在周坤的示意之下,娄江平此时也将相对的公司的数据调了出来。
有了秘书之后,数据核算和统计这样繁琐的事情就不需要周坤去费心了。
大屏幕所显示的数据是公司去年十一月份到今年十一月份的电池营收数据。
数据统计的周期是一年!
在这一年之内公司总共成交的订单的量为二十八单!
订单的交货的总量为9500万块电池!。
除此之外,这一次大屏幕上面显示的数据还有公司其他的支出。。。。。
但是在这些之处后面还有一项让周坤都特别重视的支出。!。
除此之外其他的类似电池的技术专利多达67条。
这些成本也导致这一年时间,公司净利润也就三千万而已。
“难怪王明老哥跑的这么快!”
周坤在前几天看到统计的数据之后也不免感慨。
星能科技公司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带来的收益实在是太低了。
一家电池公司的整体的产品的硬件的利润率还不到10!
按照周坤对于这个行业的了解,一家公司想要基础的发展,其整体的硬件的利润率至少要在50。
如果是想要在行业之中大展拳脚,并且想要在某方面做出行业的龙头,那么硬件利润率至少要在100。
同时公司所交的专利费也让周坤头疼。
有些需要交的专利费是无法绕过的,就比如说占据专利费金额最高的贝尔实验室。
贝尔实验室拥有着聚合物锂电池方面的多项专利,基本上公司想要生产定义为聚合物锂电池的产品就绕不过贝尔实验室。
除非公司在电池的材料上面放弃聚合物的锂电池的方案,采用别的材料。
周坤手中虽然有这方面的材料,但是研发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现在的公司的实验室的人数还不到二十人,想要研发这项技术,至少要有一个大型的实验室,并且花费两年以上甚至更长的时间。
周坤对于电池技术的研发还是比较看重的,毕竟后续的一些科技产品都需要安装电池。
电池已经成为了新能源不可或缺的一条发展路线。
公司想要在未来这片领域方面拥有着主动权的话,那么就必须拥有着一系列从材料到生产的内核技术。
但是现在星能科技摆在周坤面前的问题很多。
星能科技赚取的利润实在是太少了。
公司后续若是要在内核技术方面研发的话,以这种公司的营收水平来看,基本上很难维持更优秀的技术研发。
作为一家企业,也不能总是依靠其他的兄弟企业给自己输血。
更何况周坤心中还想要创建更多的供应链体系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建设,以及发展也需要大量的资金。
所以摆在星能科技面前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增加公司的营收。
“各位也知道公司最近在电池技术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目前的公司能够生产市面上电离子密度容量最高的电池……”
“所以后续公司在销售的策略方面需要做出一些改变,周工,麻烦你讲解一下我们的新电池!”
周坤看向身边的周群,示意对方讲解目前电池最为主要的内核突破。
周群稍微笼统的将这次的电池技术突破内容讲解了一些。
总结而言就是:
电池的整体的容量增大了,适应的环境的温度区间更大,同时能够支持更大的电压和电流。
除此之外,周群也预估了这一次新电池所需要花费的成本!
一块新型容量在4000毫安电池的材料成本大概在45元左右。
而一块相同体积容量在3000毫安电池的材料成本大概在40元左右。
公司现在常规生产的3000毫安的电池对外的报价是60元。
不过,掌握主动权的厂商们在谈判的过程之中会把价格压到55元或者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