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三国关平续国祚兴汉室 > 第一百一十四章东西书信,关平版隆中对

第一百一十四章东西书信,关平版隆中对

江陵的夏日,溽热中带着江河特有的湿润。将军府书房内,四角摆放着取自深山的冰块,稍稍驱散了些许暑气。关平刚审阅完一批关于新式艨艟建造进度的文书,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目光落在案头一封刚刚由成都快马送至的密信上。火漆完好,封皮上是诸葛亮那熟悉的、清隽中透着风骨的字迹。

他小心地拆开,取出厚厚一叠以“荆州纸”写就的信缄。诸葛亮的信,一如既往的条理清淅,前半部分是对荆州近期在民政、经济、尤其是“荆州纸”推广方面取得成就的赞赏,并告知已在成都尝试仿效,效果初显。但关平知道,这些并非此信的内核。

果然,信缄的后半部分,笔锋转入正题,语气也变得更为慎重。

“……自汉中一役,大王根基初定,然曹丕篡逆,汉室倾危,天下翘首以盼王师。北伐之举,关乎国运,不可不慎。亮于西川,日夜思虑,然于东路情形,终有隔阂。坦之坐镇荆襄,亲历战阵,洞察敌我,不知于未来北伐之大略,可有成算?荆州现今军力几何?粮秣军械储备,可支撑多大规摸、多久时日的战事?若我大军齐出,坦之以为,当以何者为先,何者为重?愿闻其详,以期东西呼应,共谋大业。”

字里行间,充满了丞相对荆州情况的关切,以及对未来战略方向的探寻,更带着对关平这个年轻后辈的重视与咨询之意。

关平放下信纸,心潮微微起伏。他知道,这是诸葛亮在为即将到来的全面北伐进行最后的战略评估和协调。历史上的北伐,多因东西两路配合不佳、或是东路实力不济未能有效牵制而功败垂成。如今,他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就绝不能让遗撼重演。

他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荆州、益州及中原地区拼接地图前,目光如炬,缓缓扫过山川城池。襄阳、樊城、宛城、洛阳、长安、祁山……一个个地名在他眼中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未来血流成河的战场,是决定国运的棋局。

沉思良久,他回到书案前,铺开特制的“荆州纸”,提起那支狼毫笔,蘸饱了墨。他没有立刻下笔,而是闭目凝神,将脑海中蕴酿已久的构想,与先知视角下的历史教训、以及当前荆州的实际情况再次融合、推演。

终于,他落笔了。笔走龙蛇,字迹虽不如诸葛亮那般飘逸,却自有一股沉稳坚韧的力量。

他首先详细汇报了荆州目前的军力状况:经过整编和讲武堂培训,现有可战之兵(含水陆)八万馀人,且装备精良,士气高昂;水军经过冯习、全琮集成训练,已熟悉江东水情,新式舰只不断下水;步兵在赵云、丁奉等将领操练下,阵战能力大幅提升;此外,尚有正在编练的“无当营”(山地蛮兵)、“青锋营”(新生代军官团)等特殊力量。

接着,他列出了府库储备:得益于马良、潘浚的精心打理,以及通商带来的财富,目前囤积的粮草足以支撑十万大军一年之用,军械箭矢储备充足,战马亦通过秘密渠道持续补充。他甚至隐晦地提及“神机坊”已有“奇技”可资破敌,但未明言“震天雷”。

然后,信件的内核部分,转向了对未来北伐战略的构想。

“……承蒙丞相垂询,平不才,姑妄言之。窃以为,未来北伐,当以东西并举,形成钳形之势,使曹魏首尾不能相顾。”

他的笔锋在地图上的襄阳、樊城一点:“我东路军,主力出襄阳,北向攻略樊城、宛城,兵锋直指洛阳之南屏——宛、洛一带。此路之要,不在急于攻克洛阳坚城,而在‘牵制’二字。需以雷霆之势,摆出直捣中原之姿态,迫使曹魏将中原、河北之主力精锐,尽数吸引至东线战场。如此,则关中、陇右必然空虚!”

笔锋随即西移,落在秦岭之间的祁山古道:“届时,丞相亲率西路军,自汉中出祁山,或另择陇西隘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略陇右五郡(天水、南安、安定、陇西、广魏)。此地民风彪悍,产良马,得之则可组建强大骑兵,更可切断曹魏与凉州之联系,使其右臂折断。若形势顺利,则可东向威逼长安,则三秦震动,关中易主矣!”

他详细分析了此战略的优势:“我东路凭借汉水、襄阳坚城,进可攻,退可守,后勤补给相对便利。只要我军在东线保持强大压力,曹魏绝不敢轻易抽调中原主力西援。而西路出陇右,虽道险粮艰,然一旦成功,则战略主动权尽在我手,可依仗陇山地势,逐步蚕食关中。此乃以我东路之‘实’,换取西路之‘奇’,以我荆州之‘强’,奠定陇右之‘胜’。”

他也未回避困难:“此策关键在于东西两路必须配合默契,时间拿捏精准。东路需打得狠,打得真,方能有效牵制;西路需动如脱兔,速战速决。且讯息传递,至关重要。”

最后,他写道:“此乃平一隅之见,或有疏漏,唯望能于丞相之宏图略有裨益。荆州上下,必秣马厉兵,静待王师号令。但有所命,万死不辞!”

信件由快马秘密送往成都。

十馀日后,诸葛亮的回信再次抵达江陵。关平展开一看,依旧是那熟悉的笔迹,但字里行间却透着一股难以抑制的赞赏与欣慰。

“……坦之所陈,字字珠玑,深合我心!东西钳形,虚实相生,以此制敌,可谓算无遗策。亮于西川所谋,亦大抵如此,然未能如坦之这般,于东路情势、牵制之要剖析得如此透彻分明!得坦之在荆襄,东路无忧矣!……”

信中,诸葛亮明确表示将按照此战略构想,在西路开始进行针对性的准备,包括囤积粮草于汉中,秘密勘测祁山等地道路,训练山地作战部队等。并再次强调,未来北伐,东西两路皆为关键,嘱托关平继续巩固荆州,等待最佳时机。

放下回信,关平走到窗前,远眺北方。夏日阳光炽烈,江水奔流不息

一种难以言喻的豪情与责任感在他胸中激荡。他的战略构想,得到了这个时代最顶尖战略家的认可和采纳!这不仅仅是一种智力上的满足,更意味着他真正开始以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影响乃至塑造历史的走向!

“父亲,”他轻声自语,仿佛在与冥冥中的关羽对话,“您看到了吗?我们的路,已经清淅。荆州,将不再是孤军,而是决定天下归属的重要一极!”

东西两把利剑,已在悄然铸造。只待时机一到,便可双龙出鞘,斩破中原的阴霾!这种参与并主导宏大战略布局的快感,远比单纯的战场厮杀,更令人心潮澎湃。

新书求收藏,求打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