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小推车与大格局
五溪蛮使阿会喃带着震撼与复杂的思绪离开了江陵,关平恩威并施的策略,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荆南的暗流中漾开圈圈涟漪。但关平深知,外交的威慑与怀柔,需以内在的坚实力量为基石。这力量,源于精兵,源于良政,更源于那看似不起眼,却足以决定战争胜负的命脉——后勤。
这一日,天高云淡,关平唤上治中潘浚,轻车简从,前往江陵城外的后勤转运大营巡视。刚刚经历大战又即将面临大规模军事行动(无论是明面的东征还是暗地的北伐),粮草、军械的囤积与调运,是眼下重中之重。
大营设在江陵以北的一处平坦开阔地,紧邻水路,便于运输。尚未走近,喧嚣声已扑面而来。只见营区内人喊马嘶,尘土飞扬。民夫们肩挑背扛,喊着低沉的号子,将一袋袋粮食从船上卸下,又或扛起沉重的箭矢木箱,步履蹒跚地运往不同的仓廪。牛车、马车在并不平整的土路上艰难前行,车轮常常陷入松软的泥地,需要数人推搡方能继续。空气中弥漫着汗味、尘土味以及牲畜的腥膻气,一幅繁忙却略显混乱、低效的景象。
潘浚看着眼前景象,眉头微蹙,对关平道:“都督,近日物资转运量巨大,民夫疲敝,牲畜损耗亦是不小。长此以往,恐误大事。”他主管内政,对后勤压力感受最深。
关平没有说话,他的目光扫过那些汗流浃背、脊背被沉重麻袋压弯的民夫,扫过那陷入泥泞、需要众人合力才能推动的牛车,心中波澜起伏。这就是三国时代的后勤现状,纯粹依靠人力和畜力的原始搬运,效率低下,且对人力物力的消耗极大。他脑海中瞬间闪过现代物流中高效的叉车、传送带,甚至是抗日战争中百姓们使用的独轮手推车。那些景象与眼前的原始劳作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潘治中,你看,”关平指着一名刚卸下重担,瘫坐在地上大口喘气的民夫,沉声道,“一人之力,终有穷尽。一车之载,亦有限度。我荆州欲成大事,仅凭此等肩挑手扛,何其难也。我们必须想办法,让一个人,能顶两个人,甚至三个人用;让一趟运输,能载更多,走更稳,更省力。”
潘浚闻言,苦笑道:“都督所言极是。然则,自古转运,无非舟船车马,人力畜力,除此又有何法?除非……能造出传说中木牛流马那般神奇之物。”他提及了当时尚未问世、后世传说为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切实际的向往。
关平心中一动,木牛流马或许复杂,但更简单实用的工具,他恰好知道。“木牛流马或需机缘,然则,改进现有车辆,使其更适人力推行,载重更稳,却非难事。”他眼中闪铄着自信的光芒,“潘治中,且随我来。”
他不再巡视仓廪堆积情况,而是径直走向大营一侧的木工作坊。这里是为后勤车队制造和维修车辆、工具的地方,几个老匠人正带着徒弟,叮叮当当地修理着损坏的牛车车轴和车轮。
关平的到来让匠人们有些徨恐,纷纷停下手中活计行礼。关平摆手示意他们不必多礼,目光落在作坊角落堆放的木材和几辆待修的旧式手推车(此时已有类似独轮车的雏形,但结构简单,平衡性差,载重有限)上。
“取笔墨和一块木板来。”关平吩咐道。
很快,东西备齐。关平挽起袖子,拿起炭笔,在光滑的木板上开始勾勒。潘浚和匠人们都好奇地围拢过来,只见关平笔走龙蛇,线条简洁而精准,一个结构新颖的独轮手推车草图逐渐呈现出来。
与当下常见的简陋独轮车不同,关平所画的推车,车轮更大,轮辐结构更合理,以减少阻力;车架重心经过巧妙计算,确保载重物时更易保持平衡;最关键的是,他在车架前部增加了两条可以放下的“支撑腿”,停车时能稳定放置,无需人力一直扶持;车辕的设计也更符合人体力学,便于发力推行。他甚至草图旁边标注了可加装车筐、捆绑绳索的细节。
“此物……此物看似独轮车,却又大不相同。”一位须发花白的老匠人盯着草图,眼中露出困惑与思索的光芒,“这轮子这么大,推行起来会不会更费力?还有这前面的两条腿,有何用处?”
关平微微一笑,知道空口解释不如实物演示。“老师傅问得好。轮子大,过沟坎更容易,长远看更省力。至于这支撑腿,”他指着草图,“试想,你推着重物,欲歇息片刻,若无支撑,需一直用力扶着,或寻物倚靠。有此腿,轻轻放下,车便稳如泰山,人可彻底放松。此乃‘解放人力’之关键。”
他又详细解释了重心设计、车辕角度对省力的影响。匠人们开始还心存疑虑,但随着关平的讲解,他们的眼神逐渐从疑惑变为惊讶,再从惊讶变为叹服。他们都是行家里手,稍一点拨,便能明白其中蕴含的巧妙道理。
“妙啊!如此改动,看似微小,实则匠心独运!”老匠人拍案叫绝,“若真能造出此车,一人推行百斤货物,恐真如履平地!”
潘浚虽不通匠作,但听关平讲解得条理清淅,又见众匠人如此反应,心中亦是大为震动。他看向关平的目光,除了以往的敬重,更多了几分深不可测之感。这位年轻都督,不仅能征善战、通晓政务,竟连这等奇巧之术也如此精通?
“都督真乃神人也!此车若成,于我荆州后勤,功莫大焉!”潘浚由衷赞道。
关平摆摆手,谦逊道:“不过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略作改进罢了。此事还需仰仗诸位老师傅的手艺。”他转向老匠人,“老师傅,可能依此图,尽快打造一辆样品出来?所需木料、人手,尽管向潘治中提。”
“能!一定能!”老匠人激动得胡子都在颤斗,“小老儿这就带徒弟们动手!定不负都督所托!”
接下来的两天,关平一边处理军政要务,一边不时关注着作坊的进度。匠人们被这新奇的设计所激励,日夜赶工。关平也数次亲临指导,对一些细节进行微调。
终于,在第三天下午,一辆按照关平设计打造的全新独轮手推车样品,呈现在众人面前。车身选用结实的硬木,大车轮打磨得光滑,支撑腿活动灵活,整个车体结构紧凑,透着一种实用主义的美感。
“试车!”关平下令。
一名精壮的军士自告奋勇上前。匠人们将数袋粮食,总计约两百斤,稳稳地装在车架上。军士握住车辕,深吸一口气,用力一推——车轮顺畅地滚动起来!相比旧式推车的滞涩笨重,这新车推行起来明显轻省许多。军士推着车在营区内绕行,过土坎,转窄弯,甚至尝试单手提辕控制方向,都表现得游刃有馀。当他想停下休息时,只需轻轻放下支撑腿,车辆便稳稳停住,无需费力扶持。
围观的民夫、匠人、军士们发出阵阵惊叹和欢呼!他们是最直接的用户,太清楚这小小的改进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更少的体力消耗,更高的运输效率,更安全的作业环境!
“神器!此乃运输之神器啊!”民夫头领激动地喊道。
潘浚抚掌大笑:“哈哈,好!有此车相助,我荆州后勤,如虎添翼!都督,当立即下令,大规模仿制,装备全军后勤及民间转运!”
关平看着那辆在众人簇拥下显得平凡却意义非凡的小推车,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这不仅是工具的改进,更是思维模式的突破,是向这个时代注入的一丝“效率”与“科学”的火种。
“准!”关平斩钉截铁地下令,“潘治中,此事由你总责,集中城内优秀木匠,设立专坊,全力制造此新式推车!优先配备后勤辎重营,随后逐步推广至民间,以利民生运输。”
他顿了顿,目光深远:“此车,便命名为‘江陵车’吧。要让天下人知道,我荆州不仅兵精粮足,更有开拓创新之精神!这,只是开始。”
夕阳的馀晖洒在“江陵车”上,也洒在关平坚毅的侧脸上。一件小小的运输工具,背后连接的,是即将发动的战争机器,是荆州潜力的深度挖掘,是他兴复汉室蓝图中,关于效率与民生的坚实一环。集成荆州,厉兵秣马,正从这一点一滴的改进中,扎实地向前推进。
新书求收藏,求月票,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