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实况录制的经历,让洛茗月真切地体会到了“社交恐惧”这座大山的沉重。那种对着麦克风,明知有潜在的、看不见的听众,却要组织语言、顺畅表达的感觉,比面对一头凶暴的危险种还要让她心力交瘁。接下来的一两天,她甚至有些刻意回避再去碰《乡野拾遗·初章》的deo,转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室账号的文本运营和另外三款游戏的深度体验上,仿佛这样就能暂时逃离那个需要“开口说话”的挑战。
墨馀将她的挣扎看在眼里,却并没有催促或指责,只是在她专注于撰写《噬界之塔》某个隐藏boss机制分析帖时,状似随意地提了一句:“其实,表达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人靠语言感染,有的人靠行动证明,还有的人,靠的是沉淀下来的思考和洞察。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就好,不必强求变成别人。”
这话象是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洛茗月心里漾开圈圈涟漪。她意识到,墨馀安排她做实况,或许并非单纯为了游戏宣传,或者看她手忙脚乱的笑话,更深层的用意,可能正是墨馀所说的“磨砺性子”,逼着她去面对和适应这种不擅长的情况,查找属于自己的沟通方式。
几天后,墨馀召集了一次非正式的“内部评测会”。他在工作室的投影仪上展示了几个网络上其他游戏主播试玩《乡野拾遗·初章》deo的视频片段,让洛茗月一起观看分析。
第一个主播是典型的“反应派”,从进入游戏开始就大呼小叫,草木皆兵,每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引发他夸张的尖叫和吐槽,娱乐效果十足,但关于游戏本身民俗内容的分析几乎为零。
第二个主播是“调侃解构派”,全程用玩梗和搞笑的方式解读各种民俗设置,把“问米”说成“跨界电话”,把“水鬼”称为“井底宅男”,气氛轻松,但也冲淡了游戏原本营造的悬疑氛围。
第三个主播则是“硬核攻略派”,专注于探索地图的每一个角落,记录所有线索,试图以最快速度理清游戏机制和通关路线,解说得冷静而高效,但缺乏对背景故事和文化内函的深入挖掘。
看完这些,墨馀看向洛茗月,笑着问:“感觉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自己的风格反而挺独特的?”
洛茗月默默地点了点头。与这些主播相比,她那份磕磕绊绊、大部分时间沉默、只在关键处冷静分析的实况录像,确实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寡淡”。
“把你的初版录像也放一下看看。”墨馀说。
当洛茗月那几乎没有后期剪辑、充斥着长时间沉默和偶尔简短解说的实况录像播放出来时,她自己都有些不忍直视。然而,墨馀却看得十分专注。
“你看这里,”他暂停了画面,指着游戏角色在查看一份关于“纸人替身”禁忌的笔记时,洛茗月那几句轻声的分析,“‘瞳孔画法不同,可能代表灵性注入的程度’、‘肢体关节的连接线,似乎暗合某种封印仪式’……虽然话不多,但切入点很精准,直接点到了这个民俗设置的内核逻辑。这不是靠夸张反应或者玩梗能带来的深度。”
他快进到另一段,是洛茗月面对一个不肯透露关键信息的村民时,她没有象其他主播那样反复尝试对话或者抱怨,而是操控角色默默观察村民家的环境,最后从角落一个不起眼的、破损的孩童玩具上,推断出村民可能曾有孩子夭折,从而理解了对方沉默背后的悲伤与恐惧。
“这种沉浸式的观察和共情式的推理,是非常宝贵的玩家视角。”墨馀肯定道,“你的‘静’,反而能更好地衬托出游戏的‘境’。观众跟着你,不是看热闹,而是在解谜,在思考。这是一种不同的,但同样有价值的体验。”
受到墨馀的鼓励,洛茗月终于鼓起勇气,将自己几段录制效果相对最好的实况片段稍作剪辑,配上了清淅的字幕以弥补她解说的不足,然后以《冷静分析流:带你解读〈乡野拾遗〉背后的民俗细节》为题,发布到了工作室账号和个人的视频空间。
发布之后,她几乎是每隔几分钟就忍不住刷新一下后台,心情忐忑不安,既期待反馈,又害怕看到负面评论。
最初的评论并不多,但风向却出乎她的意料:
“哇,这个up主好安静,但是观察好仔细!”
“终于有个不鬼叫的主播了,能安心看游戏内容了。”
“关于‘问米’时辰和星象映射的分析有点东西,up主是相关专业的吗?”
“虽然话少,但句句在点上,这种冷静推理的感觉好棒!”
“字幕很用心,解决了up主声音小的问题,好评!”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
“太闷了吧,都快睡着了。”
“主播多说几句话啊,交互一下嘛。”
但总体而言,正面评价占据了主流。更让洛茗月惊讶的是,有几个观众甚至在她的视频评论区展开了关于某个民俗传说不同地区版本的讨论,氛围认真而友好。她小心翼翼地挑选了几个关于游戏内容的问题进行回复,文本简洁,但力求准确。这种通过文本、围绕共同兴趣进行的有限度交互,让她感觉比实时口头交流要自在得多。
看到洛茗月慢慢找到了与观众沟通的舒适区,墨馀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对于小师妹这样的性子,强行让她变得外向健谈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引导她发挥自身优势,创建自信,才是关键。
与此同时,工作室招聘新员工的事情也提上了日程。这天下午,墨馀没有象往常一样敲代码或者设计游戏,而是不知从哪儿摸出三枚古朴的铜钱和一个巴掌大的龟甲,就在办公桌上旁若无人地摆弄起来。
洛茗月好奇地看着他。只见墨馀将铜钱置于龟甲中,手指掐诀,口中念念有词,周身隐约有玄妙的道韵流转。他并非在窥探具体的天机,而是在进行一种模糊的“卜算”,推演与这座工作室有“缘”、且能力性格合适的人选方位与大致特征。
片刻后,他收起铜钱,嘴角微扬:“恩,算出来了。一个擅长象素美术,内心戏丰富有点宅的小伙子;一个搞后端技术稳如老狗,但喜欢养爬宠的哥们;还有一个心思细腻,对叙事和ui设计有想法的姑娘。方位嘛……都在这个城市里。”
卜算完毕,墨馀又施展了另一种法术——“缘术”。他指尖牵引着几缕几乎看不见的、像征着“机遇”与“链接”的微弱流光,如同弹琴般轻轻拨动城市的因果之线。这并非强行控制,而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几颗特定的石子,巧妙地增加那几位算中之人与“馀韵游戏工作室”产生交集的概率,让他们在浏览招聘网站、或者通过朋友闲聊时,能“自然而然”地注意到这里的招聘信息并产生兴趣。
做完这一切,墨馀拍了拍手,对洛茗月笑道:“搞定!接下来就等有缘人上门了。估计就这几天的事儿。”
洛茗月对八师兄这种“修仙式招聘”已然见怪不怪,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心里却再次感叹师兄师姐们手段的神奇。这种于无声无息间影响现实走向的能力,是她目前远远无法企及的。
几天后,果然如墨馀所料,工作室的招聘邮箱里陆续收到了几份求职简历。经过初步筛选和在线面试,最终有三位应聘者脱颖而出,约定时间前来工作室进行最终面试。
面试当天,洛茗月作为工作室现有成员,也在一旁陪同。她依旧话不多,主要是墨馀在提问和交流,她则负责观察和记录印象。
那位应聘象素美术的男生,带着自己的作品集,谈到喜欢的游戏和美术风格时眼睛发亮,但在人际交往时显得有些腼典,倒是和洛茗月有几分相似。
那位应聘后端程序的哥们,逻辑清淅,回答问题条理分明,提到自己养的守宫时,严肃的脸上会露出罕见的柔和。
那位应聘叙事与ui设计的姑娘,则对《乡野拾遗》deo展现出的民俗氛围和叙事手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
墨馀似乎对三人都很满意,面试气氛轻松愉快。最终,他当场向三人发出了录用邀请,并顺利敲定了入职时间。
看着新同事们离开的背影,墨馀伸了个懒腰,对洛茗月说:“瞧,咱们的小团队总算有点样子了。以后啊,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可以交给他们,你也能更专注于游戏测试、内容创作,还有……嗯,继续挑战你自己觉得困难但又想尝试的事情。”
洛茗月明白他的意思。实况解说是挑战,与新同事的日常相处,同样也是挑战。但看着工作室逐渐走上正轨,看着自己发布的视频下那些真诚讨论的评论,她心中那份对未知社交领域的畏惧,似乎被冲淡了一点点。
这个休闲世界,正以一种温和而又不容退缩的方式,推动着她做出改变。而她也隐约感觉到,这种改变,或许对她未来的修行之路,同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