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赵跃民达成合作的第二天,林文鼎的心彻底定了下来。
资金和背景,这两个最大的难题,被他用一场酒局,一张大饼,就给完美地解决了。
他知道,赵跃民这种大院子弟,最不缺的就是钱和关系,最缺的,就是一个能带他找到刺激和财富门路的人。
而自己,就是那个人。
接下来的日子,林文鼎仿佛又变回了那个“安分守己”的学徒工。
他每天按时上下班,领着他的“卧龙凤雏”二人组,不紧不慢地,在小仓库里,对那一百多台旧缝纫机,进行着最后的清理和登记。
陈石头依旧每天像头勤劳的黄牛,负责最重的体力活。
马驰则彻底沉浸在了叶擎留下的那本笔记和图纸的海洋里,除了完成林文鼎交代的登记任务,他所有的时间,都在废寝忘食地研究那些超越时代的设计。
而林文鼎,则在耐心等待。
等待厂里那个“技术鉴定小组”,正式进场。
根据王大海透露的消息,这个小组,才是决定这批机器最终命运,也是他们计划中最关键的一道关卡。
一个星期后。
该来的,终于来了。
这天上午,李爱国点头哈腰地,领着三个人,走进了三车间。
为首的,是一个头发花白,戴着深度近视眼镜,表情严肃刻板的老头。
他叫孙正德,是厂里的总工程师,也是这次技术鉴定小组的组长。
在红星棉纺厂,孙正德是泰山北斗级的技术权威,出了名的油盐不进,铁面无私。
他身后跟着的,是两个看起来精明干练的中年技术员,显然是他最得力的干将。
“孙总工,您看,这就是我们车间准备报废处理的那批旧机器,都在这儿了。”
李爱国指着林文鼎他们那个小仓库,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容。
孙正德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扶了扶眼镜,首接迈步走了进去。
当他看到仓库里,那一百多台虽然陈旧、但被清理得干干净净,码放得整整齐齐的缝纫机时,那张刻板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一丝诧异。
“这些都是你们清理的?”他回头,看了一眼李爱国。
“是是是!”李爱国连忙邀功,“是我让车间的林文鼎,带着两个学徒工,专门成立了个小组负责的!这不,小林,快过来,见过孙总工!”
林文鼎立刻上前,脸上挂着最憨厚老实的笑容。
“孙总工您好,我是处理小组的组长,林文鼎。”
孙正德只是从鼻子里“嗯”了一声,连正眼都没看他一眼。
他径首走到一台机器前,戴上白手套,用一种极其专业的手法,开始对机器进行检查。
他先是看了看机身上的铭牌,又转了转飞轮,听了听里面的声音,最后,甚至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手电,凑近了去观察机头内部齿轮的磨损情况。
整个过程,一丝不苟,神情专注得,像是在解剖一件精密的艺术品。
林文鼎的心,也跟着提了起来。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孙正德检查完一台,又走向另一台。
他看得极慢,极仔细。
他身后的两个技术员,则拿着本子和表格,飞快地记录着。
“71年产,‘飞人’牌jb1-1型,机体有明显锈损,主轴晃动超过三毫米,符合报废标准。”
“73年产,‘蝴蝶’牌jh8-1型,超过设计使用年限,核心零件磨损严重,符合报废标准。”
“70年产”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仓库里的气氛,也变得越来越压抑。
孙正德的眉头,皱得越来越紧。
当他检查到第二十台左右的时候,他突然停下了脚步。
他面前的,是一台成色相对较新的“蜜蜂”牌缝纫机。
他仔细检查了一遍,然后转过头,用那双藏在厚厚镜片后面的、异常锐利的眼睛,盯着李爱国。
“李主任,这台机器,除了踏板皮带有老化,机头功能基本完好,核心零件磨损也在允许范围内。为什么要报废?”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质问!
李爱国的额头上,瞬间就冒出了一层冷汗!
他哪知道这些啊!这份报废名单,是他手下一个副主任报上来的,他看都没看就签字了!
“这个这个嘛”他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就在气氛尴尬到极点的时候。
一个弱弱的,但却异常清晰的声音,从旁边响了起来。
“报告孙总工。”
马驰扶了扶眼镜,鼓起勇气,站了出来。
他手里,拿着一本记得密密麻麻的登记册。
“这台机器,是75年生产的‘蜜蜂’牌ja2-2型。您说得没错,它的机头功能确实基本完好。”
“但是,”他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记录,有理有据地说道,“我们在清理的时候发现,它的‘挑线杆’曲柄结构,存在设计缺陷。在高速运转时,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几率,会发生‘跳线’甚至‘断针’的故障。”
“这个问题,在75年那一批次的机器里,普遍存在。后来,厂里虽然进行了召回和改进,但还是有几台,因为各种原因,遗留在了生产线上。”
“我们认为,这种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和质量缺陷的机器,己经不符合现行的技术标准,所以,也把它列入了报废名单。”
这番话说得,条理清晰,数据详实,专业到了极点!
别说是李爱国了,就连孙正德带来的那两个技术员,都听得一愣一愣的!
孙正德那张刻板的脸上,终于第一次,露出了真正惊讶的表情!
他转过头,死死地盯着眼前这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有些瘦弱的年轻人。
“你叫什么名字?”
“报告总工,我叫马驰,是处理小组的成员。”
“这些都是你自己检查出来的?”
“是。”马驰点了点头,“我们小组,把每一台机器,都进行了拆解和内部检查,并且都做了详细的记录。”
说着,他将手里那本厚厚的登记册,递了过去。
孙正德接过,翻开一看,瞳孔,猛地一缩!
那上面,不仅仅是简单的型号和年份。
而是每一台机器的“病历”!
从机体锈损程度,到主轴晃动参数,再到核心零件的磨损情况,甚至连某个螺丝有没有滑牙,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其详尽和专业程度,甚至比他们技术科的档案,还要完整!
孙正德拿着那本登记册,手,都有些微微发抖。
他抬起头,目光,第一次,真正地,落在了那个从头到尾,都只是站在一旁,面带微笑的“小组长”——林文鼎的身上。
这个年轻人
和他这个小组
绝对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