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月16日清晨,阿克拉国际机场笼罩在热带特有的潮湿雾气中。方青云正在代表团的临时办公室里整理文档,突然听见走廊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伍总套房的会客厅里气氛凝重。陈老总背着手站在窗前,军装笔挺的身影映在玻璃上;外交部几位司长围坐在茶几旁,眉头紧锁。
伍总放下手中的茶杯,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同志们,谈谈看法。
会议室里议论纷纷,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取消访问。方青云站在角落,心跳如鼓。作为穿越者,他清楚地记得历史上伍总确实安全完成了这次访问,但此刻他更清楚,历史可能因为他的出现而发生微妙变化,伍总的安全赌不起。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投来。紧,他深吸一口气:"报告伍总,我认为可以采取&039;双轨策略&039;。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我看可行!不过先遣组必须配足警卫力量。
第二日下午3时20分,一架普通的民用客机降落在阿克拉科托卡国际机场。方青云通过舷窗看到停机坪上停着几辆装甲车,荷枪实弹的士兵正在巡逻。
方青云点点头,整了整西装领带。这套行头是临行前特意准备的,连手表都换成了普通的欧米茄。
舱门打开,热带特有的湿热空气扑面而来。方青云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赵铁和另一名化装成助理的警卫员小王。三人的行李箱里装着简易通信设备和必要的自卫武器。
方青云递上伪造的香港护照,用带着粤语口音的英语解释:"we&039;re fro jarde atheson,want to check the a quality this season"(我们来自怡和洋行,来考察本季可可质量)
海关官员仔细检查了他们的签证,又打量了几人一番,最终在护照上盖了章。
走出机场,方青云立即注意到异常。的士司机们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不时紧张地望向市中心方向。
车子驶入市区,紧张气氛更加明显。街道上的行人行色匆匆,几家商店已经拉下了铁门。在一个十字路口,他们被军方检查站拦下。
当车子终于停在中国大使馆门前时,方青云松了口气。使馆大门紧闭,墙头拉着铁丝网,两名当地警卫警剔地注视着街道。
使馆院内,工作人员行色匆匆。王大使已在会客室等侯,这位五十多岁的老外交官眼窝深陷,显然一夜未眠。
王大使示意他们坐下,取出一份手写简报:"根据我们掌握的情报,政变由陆军参谋长门萨发起,但空军和海军仍效忠克鲁。
王大使长叹一声,按下桌上的电铃。不一会儿,三名使馆工作人员走了进来。
黄昏时分,情报开始陆续传回。
深夜11点,所有外出人员安全返回。方青云将情报汇总成一份简明报告:
赵铁通过使馆电台将报告加密发回代表团。发完电报,方青云站在使馆阳台上,望着阿克拉的夜空。远处偶尔传来零星的枪声,但城市大体平静。
方青云点点头。他知道,这份基于实地调查的客观报告,将为国内决策提供最可靠的依据。而作为一名外交官,在风险中坚守职责,正是对祖国最好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