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深秋,伦敦的街头铺满了金黄色的梧桐叶。方青云站在代办处三楼那间狭小的宿舍窗前,望着窗外铅灰色的天空,手中钢笔的墨水早已干涸。桌面上摊开着一摞厚厚的手稿,最上面一页赫然写着《大国崛起之英国》几个遒劲有力的楷体字。
他小心翼翼地将手稿整理好,用从国内带来的红绸布包裹起来。窗外,泰晤士河上的汽笛声隐约可闻,让他想起书中写到的英国海上霸权历史。
第二天清晨,方青云比往常提前半小时来到办公室。他轻轻叩响了桓兆祥大使的办公室门。
方青云推门而入,看见桓大使正在批阅文档,眼镜后的目光依然锐利如常。大使,我写了一本书,想请您指正。他双手捧着那摞用红布包裹的手稿,躬敬地放在办公桌上。
桓大使挑了挑眉毛,解开红布,看到标题时明显怔了一下。《大国崛起之英国》?他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方青云工整的钢笔字迹:
桓大使的指尖在第一页停留了片刻,抬头问道:"你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这个的?
桓大使点点头,目光重新落回手稿上:"放着吧,我抽空看看。
方青云知道这是送客的意思,敬了个礼便退了出去。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他的心仍砰砰直跳。那本书凝聚了他太多心血,不仅是对英国的研究,更融入了前世记忆里那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大国崛起》的思考。
三天过去了,桓大使没有任何回应。方青云按捺住询问的冲动,继续他日常的经济情报收集工作。直到第四天深夜,他正在宿舍整理本周的贸易数据,突然听到急促的敲门声。
打开门,桓大使竟站在门外,手里拿着他那份手稿,眼中闪铄着异样的光彩。大使的声音有些沙哑,"有些问题要当面和你讨论。
方青云连忙将大使让进屋内。这间不足十平米的宿舍简陋得可怜,除了一张床、一个书桌和一把椅子外,几乎别无他物。书桌上堆满了各种语言的报纸和笔记本,墙上贴着一张手绘的英国工业分布图。
桓大使径直走到书桌前,将手稿放在唯一干净的角落,自己坐在了床沿上。,英国崛起的根本在于&039;制度创新先于技术创新&039;,这个观点很新颖。了密密麻麻批注的某一页,"能详细说说吗?
方青云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思路:"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制度保障。专利法保护了发明者的权益,股份制促进了资本聚集,议会制衡避免了专制对经济的干扰"他顿了顿,"这些制度创新比瓦特改良蒸汽机早了近百年。
桓大使突然站起身,在狭小的空间里来回踱步。步,手指轻叩手稿封面,"你如果不来外交部,去搞经济也是一把好手。中带着少见的赞叹,"可惜人被外交部抢了先。
窗外,伦敦午夜的钟声隐约传来。桓大使似乎这才意识到时间已晚,起身准备离开。方青云说:"从明天开始,你可以侧重国内和英国经济合作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要考虑如何用最少的外汇,得到最多国内需要的东西。
方青云心头一震,这正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英国某些工业设备面临更新换代,"他立即回应,"如果能抓住时机,或许可以用较低价格购入对国内置设有用的二手机器。
送走大使后,方青云久久无法入睡。手稿,在最后一章"启示篇"后面又添了几行字:
写到这里,他停下笔,望向窗外。
第二天清晨,方青云比往常更早来到办公室。他的桌上已经放着一份桓大使批示的文档:《关于对英经济合作重点方向的建议》。翻开第一页,桓大使用红笔在方青云的名字下面划了条粗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