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则是厉行法治。】
【针对这一条,范仲淹提出了两种政策。】
【第一种是要重命令,也就是说,官员们必须要严肃对待朝廷的命令,朝廷的政令也要看情况慎重发布。】
【范仲淹认为,朝廷的种种政令,就是对百姓的承诺,这种承诺是不能随便乱给的。】
【朝廷要想好,颁布的这些政令到底能不能实现,若是办不到或者说朝令夕改,那还不如拖一拖,等考虑好了再颁布。】
【朝廷必须要长时间的讨论一些可以长久实行的政令,长久的思考,如何让法令做到最简最完善,这样颁布的政令就不会经常更改了,人们也就能够对朝廷的法令更加信任了。】
【第二条则是要推恩信。】
【封建王朝,为了拉拢民心,会不时进行大赦和减免赋税。】
【宋朝自然也不例外。】
【宋朝的惯例是每三年进行一次郊祀,每到郊祀的时候,就要免除百姓们多年拖欠的赋税。】
【咱先不说拖欠的这些赋税直接免除对于北宋朝廷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但这明显是一种惠民政策。】
【但是这种惠民政策,却已经多年未曾彻底实施过了。】
【范仲淹觉得若是要取信于民,那么这等惠民之事就应当重视起来,既然颁布了这种法令,就应该切实落实,而不是含含糊糊的糊弄过去。】
【为了能够让这些惠民政策彻底实施,每年还应该派出监察队伍走访各地,巡查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
【这十条仔细看来,其实都是早就老生常谈的问题,范仲淹提出的这些建议,一点都不新颖。】
【但一个王朝能够长治久安,重点就在对这些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上,范仲淹提出的这十条建议,是北宋第一次改革庆历新政的指导方针。】
【这些建议和对于朝政的分析,亦是非常精准深入,振聋发聩。】
【这是北宋王朝的贤臣对当朝皇帝宋仁宗的盛世危言,正是因为范仲淹的观点无比正确,所以得到了同伴的支持,也得到了顶头上司赵祯的认可。】
仁宗一朝的君臣们相互看看,都在暗中琢磨。
这十条改革的政策已经全部出现,若是没有什么意外的话,他们此时即将要进行的改革,也是围绕着这十条政策进行的。
不管是代表着官僚阶级利益的保守派还是想要让大宋变得更好的革新派,都在思索着新的出路。
按照天幕的说法,就连后世人也是很认可范仲淹提出的这几条政策的,现在的问题来了,这几条政策虽好,但是却严重损害了官僚阶级的利益。
但是长久来看对于大宋却又有着极大的好处。
保守派们有点犹豫:他们到底是应该赞同改革呢?还是继续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与这股变革的浪潮对抗呢?
秦始皇嬴政听完了这十条之后,眼神肉眼可见的黯淡了下来。
还以为能有什么启发,结果这些都是一个皇帝本就应该做的!
冗官?笑死,人都不够用,根本不存在!
冗兵?那更不可能!
他们大秦的军队都是将领们一兵一卒训练出来的,不会有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问题,全都是精兵!
至于官吏选拔,他们大秦现如今能够找到人来当官就已经很好了。
对于大秦的黔首来说,读书是一件极为耗费钱财的奢侈活动,他们虽然已经在想办法提倡读书,但是能够读的起书的人还是寥寥无几。
他们想要通过科举来选拔人才,还是要等上很长的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