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挟明 > 第651章 左良玉叛变

第651章 左良玉叛变

第647章 左良玉叛变

西来多铎几万兵,欲引黄河巧东还,

箫郎不允横江阻,两头拆兑忙脱身。

话讲大破潼关占陕西的多铎一部,几万兵马凯旋东来。

为省得脚程借力,便兵马多乘舟顺水而下。

怎奈河南地,黄河南,乃是萧兵所在。

虎臣盘踞洛阳,见是兵有至,横江拦阻。

萧为解局已顾全谋,遂紧身赶至,上报朝廷以拖诏令。

多铎部,被阻两天,瞧是南军仍有不放,懒待久拖,不得已,弃水路而北岸集结,陆路归返北京去矣。

徒留一营之力,合舟船僵持。

又一日,再到三月初二,圣旨下,言准北军过境。

萧想亦不拖背,巴不得这帮瘟神早排东去。

遂情赶着开了口子,放了建奴舟船顺水过。

此事到此业了,再不话下。

但,因得前文有述,箫郎忧怀北地之军情。

此番洛阳数日,又见那多铎部兵马强盛,为抗山东预判后事之要。

初三日上,萧紧作提前部署。

临来,欲集结主力队伍,尽半兵马,于归德府以西,拓城、宁陵两地展开整训演武。

此举用意,倘非是较去细处,或恐缘由有二。

其一,凤阳兵近万兵马,眼下就屯归德外,此般演武,既要对其展示萧军军威之盛,

也有就地拆分整编这批兵马之意。

至于其二嘛,便是眼下多铎部急求东还,不排除或乃暗送山东之计。

萧为提前筹划,整军备战,及早集结规整。

遂才有得此一举措是也。

于是,就后定三日,初六来,演武进行。

此番,洛阳周边,虎臣一部,着拨一营之力,既牛魁胜那一营矣。

培忠处,则亦抽出一营,加带周泰。

袁平军,全员入演习。

继祖嘛,则堪验两个营。

黎弘生、赵应元,皆一营兵马出列抽查。

王传武,因去前期战力,诸将不晓。

遂这回事逢到此,萧也是有意一展验审其部根底,所以发去全员入列之令是也。

言而总之,总而言之。

萧心惦在山东局上,近有动作频频,纵诸将不全明白其意,倒也全为堪作积极配合。

但,怎料想!

世事难为事事为。

东风不与周郎便,世事如棋局局新。

戴乱大争之势,意外频生不由人呐。

这不,就在初六当日上,萧军拓城、宁陵两地刚算拉开架势,预备演习大阵。

可,一纸敕谕自南来,八百里加急,疾驰奔归德,

【皇帝救谕靖国公,河南地兵马总督军萧靖川:】

【近闻三月初上,湖北抵报急传溯回,原湖北总镇宁南侯左良玉,拥兵自重,举兵叛国。】

【叛军兵马数十万,顺长江,现已舟船过境湖北,沿途滋扰百姓,劫掠军民。】

【此等乱臣贼将,殊是可恨。】

【兹命尔即调河南地之军伍精锐,速速拔营,赶赴九江一带荡寇平叛。】

【军情如火,萧郎将需以星驰赴援。】

【沿途州县供给粮草,不得延误。】

【一应军机事务,许尔便宜行事,文武官员敢有抗违者,军法不容。】

【切望萧君谨慎用兵,十万火急,不可懈迨分毫。】

【速办,速办!】

【钦此。】

【大明弘光二年三月初四日书。】

一纸敕谕下,三月初,湖北竟爆发叛乱事。

此诏令急马奔来拓城、宁陵之地后,萧亦甚感意外。

但,毕竟这般时,皇命难为。

也堪计较江南之地于后形势,不得已,萧也只好率军南讨是矣。

遂,演武立即停止,以战待训。

旋即,萧郎拥诸将归德府内急颁军机遣令。

为按敕谕之情,解南京之危,当即是日整军提调兵马南往。

一,速着袁平一部两千精骑,先遣排头,急行军,直插南去九江地。

动作要快,先步与此处预排防御工事,以阻东犯之敌。

二,李虎臣部,着三营七千馀兵,中军左先锋职,以急南奔。

三,王传武部,着一营全员三千,中军右先锋职,以急南奔。

四,黎弘生、赵应元,两部万馀兵马,中军副将,压稳中阵,行军南去。

五,许继祖一部,三营七千,尽数拔营起,协铭禄中军军需后阵,南赴堪行。

六,袁平副将提拔,陈九郎、蓝七各领一队凤阳兵千人军马,暂随中军左右示下。

除此,馀下归德东驻扎之凤阳旧部,需按原计,分左右两编,交管周泰、牛魁胜统带至此,为抗东犯左良玉号称几十万之大军,萧东拼西凑,几近将个河南地腾空。

组织兵马三万之数,当日晚,星夜驰赴南奔是矣。

河南处军机军务,全权托给孙培忠统代。

培忠一部,亦需尽早向南,稀释驻军,填补各营抽调留下虚空。

唯洛阳周边之地,牛魁胜以五千馀数守备,可暂互为协助是也。

正可谓是,浩荡荡,急兵南调,欲补疏漏。

急喳喳,南京慌神,盼将飞抵。

那么,话是说回。

左良玉,原旧明湖北名将是矣,缘何铁了心,这会上,要掀造反之意呢?!

此事,倘要真来细究,恐话可长也

时间溯回去。

崇祯一朝,这年到十七上,国破家亡之时,实际大明王廷,还有百万之军,尽在南方。

他们分散诸省各地,军事实力强劲。

后,北地国破家亡刻,萧将携太子南赴,应天登基,国号弘光。

实则,天下分争之处,亦多北地李自成同清廷多尔衮两家而已。

无论大顺、清廷、亦或南明朝廷,此时,业均分身乏术,根本没个功夫来照管西南各省。

所以,左良玉,亦就是于此般背景之下,才愈发猖獗放肆,经短息膨胀,便有了这地方军阀,想要逐鹿中原,一展“鸿志”之心。

于是乎,经由多月累计预备,左良玉自竖大旗,打以清君侧之名,公然造反!

且是,不论其人究竟是暗通清廷建奴后,才被蛊惑受许高官厚禄,才作此想。

还为本就两手预备,有念自立为王,顺势而至,将计就计,挟天子以令诸候之心。

反正,事已做下,便也再无回头之箭是也。

学操已拥百万兵,顺江东去挟南明。

大争天时尤未晚,旌帆号旗填海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