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日历,在一种奇异而紧绷的“平静”中一页页翻过。对于绝大多数地球人而言,这是外星威胁似乎被击退后,重建信心、拥抱“新科技”的时代。而对于在风暴眼中起舞的少数人而言,这平静更象一层薄冰,复盖在深不可测的暗流之上。
巢穴总部(现更名为“全球防御协调中心”,gdc)的指挥大厅里,巨大的全球态势图一片令人不安的祥和。代表霸天虎活动的红色热区显著减少,零星出现的信号也多是些不成气候的杂兵骚扰或迷惑性的电子噪音。太平洋深处的“深海溶炉”基地陷入长久的静默,火星轨道上威震天的能量信号也如石沉大海。霸天虎,仿佛一夜之间从地球的阴影中消失了。
这种“战略收缩”的真空,被另一个人迅速而“高效”地填补——御天敌。
这位赛博坦前代领袖,俨然成了gdc和美国政府最尊贵的客人兼技术顾问。他深谙人心,如同最精明的钓者,持续抛下诱人的“科技饵料”。一套套封装精美、注释详尽的“赛博坦基础技术包”被“慷慨”
“星尘”合金合成技术: 宣称能大幅提升金属强度与轫性,附带一堆复杂到让人类材料学家抓狂的分子排列公式和能量场锻造流程。实际效果:经过繁琐工艺和高昂成本(依赖几种地球稀有元素)后,产出的合金性能提升约15,勉强优于人类顶尖实验室产品,但距离赛博坦主力装甲相去甚远。
“深空之眼”星际探测数组理论: 描绘了构建超远程、高精度空间传感器的蓝图,涉及深奥的空间曲率探测和背景辐射过滤算法。实际:理论框架残缺,关键的能量聚焦和信号处理单元被刻意模糊化,nasa团队研究数月,得出的结论是“极具启发性,但工程实现需要突破性基础物理发现”。
“先驱者”级小型深空探测器设计: 提供了造型科幻的探测器概念图和一些推进器、传感器模块的“基础”原理。实际:其推进效率仅比人类现有离子推进器略高,且防护设计在星际尘埃流面前脆弱不堪,被评估为“像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
这些技术,如同包装精美的糖果,甜味诱人却缺乏真正的营养。但对于渴望“外星黑科技”的人类高层而言,这已是无价之宝!御天敌被奉若神明,“天幕”项目组规模急剧膨胀,海量资源被投入对这些技术的“消化吸收”中。每一次“突破性进展”(往往是解决了某个次要环节)都会被大肆宣扬,成为政府安抚民众、展示“人类掌控外星科技”能力的政绩。御天敌则稳坐钓鱼台,享受着人类的崇拜和资源供给,他的每一个“指导建议”,都如同圣旨,为他在北美地下深处真正的工程争取着宝贵的时间和掩护。
而在这股“御天敌科技潮”中,齐岳和他掌控的风城精密,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或者说,最完美的“技术掮客”。
齐岳敏锐地抓住了御天敌提供的这些“鸡肋”技术中的闪光点。在开拓内核和蜂群网络的逆向解析与优化下,那些残缺的公式、低效的设计,被注入了真正的工程灵魂:
基于“星尘”合金的“磐石”复合装甲: 齐岳团队大幅优化了合成流程,降低了稀有元素依赖,并创新性地融入从赛博坦残骸逆向出的能量疏导层设计(伪装为“新型复合材料工艺”)。最终产品性能远超御天敌原始方案,强度提升35,轫性提升50,能量抗性显著增强,迅速成为“雷霆之矛-ii”炮塔、“海神之戟”舰体关键部位以及“钢铁信条”重型载具的首选装甲。五角大楼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深空之眼”的民用化落地——“鹰隼”警戒雷达系统: 齐岳提取了其中关于微弱信号放大和多频谱融合的内核思路(避开无法实现的曲率探测),结合蜂群优化的算法和更先进的商用处理器,开发出探测距离远超同类、抗干扰能力极强的警戒雷达。不仅装备于升级后的nest(gdc)全球监控网络,更被民航、海事部门争相采购,成为风城精密新的利润增长点。
“先驱者”探测器理念的降维应用——“游骑兵”战术侦察无人机: 摒弃华而不实的深空设计,专注于大气层内高速、隐形侦察。借鉴其部分气动外形和传感器布局理念,集成蜂群纳米伪装外壳和深渊之眼弱信号捕捉模块(深度伪装),打造出难以被雷达锁定、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稳定传输高清数据的战场之眼,成为“钢铁信条”和gdc特种部队的秘密武器。
齐岳的每一次“优化”和“突破”,都踩在御天敌提供的“肩膀”上,显得合情合理,又实实在在推动了人类防御能力的“进步”。他提交的技术报告严谨详实,充满工程细节,完美契合“人类天才工程师消化吸收外星灵感”的叙事。他在美国军工复合体和科技界的地位愈发稳固,风城精密市值飙升,“星尘资本”的投资触角遍布新兴科技领域。他依旧是那个出现在好莱坞首映礼和高端酒会上的“享乐天才”,只是他递出的名片分量,已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由御天敌“技术钓鱼”和霸天虎“战略静默”共同营造的“镀金时代”,麻痹了大多数人的神经。媒体歌颂和平,政客夸耀防御成就,民众沉浸在新手机(星环s1 pro销量再创新高)和反重力汽车原型车(基于“轻羽”单元的民用概念车亮相车展)的科技狂欢中。连gdc内部,紧绷的弦也不可避免地松弛了几分,日常训练和监控虽然维持,但那种大战将至的紧迫感正在消退。
只有极少数人,在这虚假的繁荣下嗅到了腐烂的气息。
而在芝加哥风城精密顶层,深渊之眼的监控屏幕从未松懈。齐岳的目光扫过那些被标记的异常点:
北美大陆深处,数个地质异常局域的震动模式在“静默”中呈现出规律性加强的趋势,能量屏蔽依然严密,但震动的“韵律”与蜂群记录的、震荡波工程单位作业特征库的匹配度正在缓慢提升。
火星轨道上,属于威震天的能量信号虽然沉寂,但深渊之眼捕捉到几次极其短暂的空间曲率扰动,位置就在堕落金刚陨落之地附近,模式分析指向某种…小规模的空间转移实验?(扰动等级:低,模式:未知)
切尔诺贝利“杜加”-3局域(p3级观察点),电磁背景噪音的扰动模式呈现出与阿巴拉契亚“阴影节点”早期活动高度相似的周期性特征,虽然信号强度依然微弱。
平静?不,这只是捕猎者收起爪牙,在阴影中调整呼吸,积蓄着足以撕裂一切的致命一击所需的能量。御天敌的谎言在编织,威震天的力量在恢复,震荡波的巨构在延伸,声波的网络在无声中织就更大的网。
就在这时,风城精密大楼外,一只闪铄着金属光泽的蓝色蜻蜓,轻盈地掠过密歇根湖反射的夕阳馀晖。它灵巧地避开气流,复眼中倒映着这座日益成为科技与权力像征的玻璃巨塔。它飞行的轨迹精准得不象自然生物,翅膀高频振动的嗡鸣被城市的喧嚣完美掩盖。在它纤细的腹部,一个肉眼无法察觉的微型传感器数组,正以被动模式,静静地收集着大楼外部电磁环境、热能分布甚至特定频率声波的微弱数据。
这只“蜻蜓”,是齐岳“鹰隼”雷达系统早期测试的原型机之一,此刻正执行着缺省的日常环境适应性巡航任务。它的存在本身,也是“镀金时代”科技繁荣的一个小小注脚。
然而,深渊之眼数组的一个内核监控模块,却在这只“蜻蜓”掠过顶层某个特定角度时,捕捉到一丝极其微弱、转瞬即逝的异常反馈——蜻蜓自身的被动传感器接收到的环境数据流中,混入了一缕难以解释的、带有微弱霸天虎能量特征的信息“回波”。这缕回波并非来自蜻蜓扫描的目标,更象是…某种更高维度的扫描波束在蜻蜓身上短暂“聚焦”时,留下的涟漪?如同黑暗中的探照灯光柱扫过一只飞虫,光本身不会伤害虫子,却暴露了光柱的存在和方向。
齐岳的目光瞬间锁定在监控屏幕上那几乎淹没在背景噪音中的异常量据尖峰。他放下水杯,眼神锐利如刀。
“磐石01,”。重点解析其被动接收数组的原始底层数据流,尤其是…它自身被‘扫描’时产生的次级谐振反馈。关联阿巴拉契亚‘阴影节点’、北美地下工程及火星轨道扰动数据库。”
“另外,通知研发部,‘鹰隼’原型机的被动接收伶敏度校准参数需要重新评估。我们的小蜻蜓,刚才似乎…被什么东西‘看了一眼’。”
平静的冰面之下,第一道细微的裂纹,由一只机械蜻蜓的振翅,悄然绽开。虚假的镀金时代,听到了倒计时的第一声轻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