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回廊”并非虚空,而是被亿万颗冰冷岩石构成的死亡迷宫。巨大的小行星相互倾轧、碰撞,形成扭曲的信道和致命的引力陷阱。空间曲率在这里如同被揉皱的纸,寻常的导航系统早已失效。唯有“归乡”号强大的探测数组和“深渊之眼”捕捉到的、那微弱而稳定的非自然相位信号,如同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探索舰队在死亡的迷宫中谨慎穿行。
四艘影隼级驱逐舰(“锐瞳ii”、“幽影”、“利爪”、“哨卫”)呈菱形编队,航行在舰队最前方。它们的“闪回”引擎处于热待机状态,相位偏移装甲块表面流淌着低功率的微光,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创世之触”号科研船紧随其后,高敏扫描数组如同敏锐的触须,贪婪地吸收着每一丝异常量据。庞大的“归乡”号则停留在小行星带相对稀疏的外围,如同一座沉默的钢铁山岳,用其强大的传感器为深入险境的舰队提供着“上帝视角”和最终的火力保障。
“探测到强相位信号源!坐标锁定!!” “创世之触”号的蜂后节点指挥官“洞察者01”的声音带着一丝电子化的激动,在舰队通信频道响起。
目标小行星体积庞大,表面布满撞击坑和冰层。舰队小心翼翼地靠近,释放出携带高能切割激光的“寒锋”工程无人机群。炽热的光束无声地切开厚重的冰层和岩壳,露出下方……一个巨大的人工穹顶!
穹顶材质非金非石,呈现出一种温润如玉、却又坚不可摧的暗金色泽,表面铭刻着复杂、优美、充满几何美感的幽紫色能量纹路。即使历经漫长岁月,这些纹路依旧散发着微弱但纯净的能量波动——幽能!属于星灵的标志!
“无生命信号。无主动防御系统能量反应。结构……保存相对完整。” “洞察者01”快速分析着扫描数据,语气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叹,“内部存在大型人工建筑群……能量反应集中在……地表?”
没有预想中悬浮在空中的宏伟星舰,没有穿梭往来的灵能矩阵。当工程无人机切开最后的屏障,内部的景象通过探测器传回舰队指挥中心时,齐岳和合成人研究员们都沉默了。
遗迹内部,是一个被巨大穹顶笼罩的、早已死寂的城市。高耸的尖塔、流线型的拱桥、悬浮的平台……一切都彰显著星灵那超越时代的建筑美学。然而,这些建筑大多已倾颓,覆盖着厚厚的宇宙尘埃。城市的中央广场上,散落着一些形态各异的……地面载具残骸。
龙骑士的残破躯壳: 四条反关节机械足支撑着球形的上半身,巨大的粒子碎裂炮管断裂在地。残骸内部精密的灵能回路早已枯竭。
不朽者的厚重装甲碎片: 标志性的双联装相位分裂炮塔扭曲变形,厚重的正面护盾发生器只剩下焦黑的基座。
光子炮台的基座: 如同水晶之花般展开的炮管散落一地,能量内核被掏空。
几具金甲虫的甲壳: 巨大的圆形身躯上,用于制造和投放圣甲虫(scarab)炸弹的发射口如同空洞的眼框。
这些曾经强大的地面兵器,如今只是冰冷的金属坟墓。唯一一个还勉强保持着整体结构的,是半埋在广场边缘瓦砾中的、一个约莫运输车大小的碟形设备——一个损坏的星灵探测器。它表面的暗金色装甲布满裂痕,内核的水晶数组黯淡无光,几条断裂的能量导管无力地垂落。
“扫描结果:地表遗迹为星灵小型殖民地或前哨站,年代测定……远超万世浩劫时期,可能更古老。主要科技造物均为地面单位,技术等级……低于已知星灵主力装备。空中单位及内核能源设施……缺失或已彻底损毁。” “洞察者01”的报告带着一丝失落,“唯一相对完整的探测器‘卡雷斯之眼’,能量内核枯竭,灵能回路断裂超过75,主数据库物理性损毁严重。”
没有黄金时代的战舰,没有保存完好的知识宝库,只有一堆过时的地面装备残骸和一个濒临报废的探测器。巨大的期望与现实形成了冰冷的落差。
然而,齐岳眼中失望的光芒只是一闪而逝,随即被更强烈的探求欲取代。星灵的科技,即使是最基础的地面装备,其能量运用方式和材料科学,也远超人类甚至“守护者”遗迹的水平!那暗金色的装甲、那幽紫色的能量纹路、那探测器内核精密到令人发指的水晶数组……这些都是无价的宝藏!
“‘创世之触’,立刻部署重型工程无人机!‘溶炉使者’准备接收样本!任务变更:”齐岳的命令斩钉截铁,“放弃整体回收!进行非破坏性深度扫描与关键部件切割回收!目标:”
1 所有载具装甲碎片(尤其是带有完整能量纹路的部位)。
2 武器残骸的能量传导内核与聚焦水晶。
3 光子炮台基座的能量转换节点。
4 探测器‘卡雷斯之眼’整体回收!优先保证其内核水晶数组和残馀能量回路的完整性!
“指令确认。执行‘精粹采集’协议。” “洞察者01”立刻响应。
庞大的工程无人机群如同最精密的外科医生,开始对遗迹进行“解剖”。高能扫描光束细致地描绘着每一块碎片的内部结构;激光切割臂以微米级的精度,小心翼翼地剥离下附着着能量纹路的装甲板,切下包裹着幽能水晶的武器内核;探测器“卡雷斯之眼”被小心翼翼地包裹在能量力场中,从瓦砾中整体吊起,送入“创世之触”号严密的隔离分析舱。
回收工作在死寂的遗迹中有条不紊地进行。海量的数据如同洪流般涌回冥渊星基地的“创世实验室”。开拓内核的算力被提升至极限,蜂后节点研究员们日夜不休地投入分析。
初期的困境:无所适从的鸿沟
星灵科技的基础是幽能——一种与精神意志高度耦合的宇宙能量。这与蜂群科技(以及人类科技)依赖的物理能量(晶体矿、聚变)和纯逻辑控制(合成人、ai)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那些能量纹路本质是引导和放大幽能的“灵能回路”,直接扫描其物理结构毫无意义,因为缺少了内核的“幽能驱动源”。
探测器内核的水晶数组结构精妙绝伦,但其运作逻辑创建在幽能粒子的特定谐振与相位干涉上,用现有的电磁理论模型去套用,如同用齿轮理论去理解集成电路,处处碰壁。
暗金色的装甲材料(初步命名为“星金”)物理强度极高,能量传导性更是匪夷所思,但其微观结构似乎能“响应”幽能波动,呈现出类似“相位偏移”的特性,这在非幽能环境下如何激发?
开拓内核的推演一度陷入僵局,警报日志里堆满了“能量模型冲突”、“物质特性无法解析”、“逻辑链断裂”的红色警告。
破局:能量本质的触类旁通
齐岳没有放弃。他带领研究员们转换思路:既然无法理解幽能的本质,那就专注于其外在的能量表现形式和物质载体特性。
1 能量纹路的“翻译”: 不再试图复制灵能回路,而是利用开拓内核恐怖的算力,逆向推演这些回路在激活状态下,其流经路径上产生的能量场分布特征(强度、频率、相位)。然后将这些特征数据,尝试用晶体矿高能等离子流在物理层面进行“仿真映射”!虽然无法产生真正的幽能效果,但或许能激发出类似的能量场效应?
2 水晶数组的“谐振”启示: 对探测器内核残馀水晶的物理结构进行原子级扫描,发现其晶格排列方式能对特定频率的能量产生极其强烈的谐振放大效应。这启发了研究员——能否利用晶体矿能量,通过精密调制其频率和波形,在非幽能材料(如强化水晶或特殊合金)上,人工诱导出类似的谐振放大场?这或许能成为突破能量武器功率瓶颈的关键!
3 “星金”的物理奥秘: 集中力量分析“星金”碎片在承受各种能量冲击(高能激光、粒子束、动能冲击)时的微观结构变化。发现其在能量冲击下,晶格结构会发生一种奇特的、可逆的“自适应重组”,从而将冲击能量分散、吸收甚至部分转化为自身结构能!这为“相位偏移屏障”的物理基板提供了全新的优化方向——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能量转化与结构自适应!
思路的转变带来了曙光。虽然每一步都异常艰难,需要无数次失败的实验去验证和修正,但蜂群科技那不知疲倦的特性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突破:能量科技的爆发
当第一块铭刻着仿真星灵能量纹路的合金板,在注入特定频率的晶体矿等离子流后,成功在其表面激发出一层稳定、可控的高频能量护膜(虽然强度远低于原版幽能护盾,但能量消耗却比“星尘之肤”更低)时,实验室爆发了无声的“欢呼”。
当第一台基于谐振放大原理的“谐振水晶聚焦器”原型,成功将晶体矿能量束的功率密度提升至原有“冥炎”!
当第一块融入“星金”微观结构模型和自适应重组算法的“相位偏移屏障”装甲板,在测试中硬抗仿真战列舰主炮轰击,并将30的冲击能量转化为自身结构强化后,防御科技迈上了全新的台阶!
成果转化:
“星尘壁垒”能量护盾系统(ii型): 融合仿真能量护膜技术,能量利用效率提升50,护盾强度提升35,可更灵活地调节局部强度。成为影隼级和新一代舰船的标准防御配置。
“湮灭之光”主炮原型(实验性): 基于谐振水晶聚焦器,开发中的下一代主力舰炮。目标射程:2光秒。威力:足以对巡洋舰构成致命威胁。能量消耗巨大,小型化和稳定性是主要攻关方向。
“自适应相位装甲”(apa): 新一代舰用装甲技术。在“幽影合金”基础上,融入“星金”的自适应重组模型。不仅能提供物理防御,还能主动吸收、分散能量冲击,并将部分冲击能转化为短暂的自身结构强化(类似短暂超载)。大幅提升对高能武器的抗性。
高效能量传导网络升级: 基于对星灵能量纹路和“星金”导能特性的理解,优化了基地和舰船内部的能量导管布局与材料配方,能量传输损耗降低20。
虽然未能获得星灵完整的幽能科技树,但通过对这些失落地面装备的“逆向工程”,蜂群科技在能量利用效率、能量转化与控制、以及能量防御领域,迎来了爆发式的突破!科技树的根基被拓宽和加固,为未来的跃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测器“卡雷斯之眼”最终未能被完全修复,其内核数据库的物理性损毁无法逆转。但开拓内核从它残馀的回路结构和部分可读取的底层指令碎片中,解析出了一些关于星灵基础能量理论和空间坐标的模糊信息,如同散落的拼图碎片,为未来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线索。
探索舰队带着满满的“精粹”样本和突破性的知识,撤离了“虚空回廊”。遗迹依旧死寂,但蜂群的科技之火,却在吸收了古老文明的馀烬后,燃烧得更加炽烈和深邃。归乡号的阴影再次笼罩冥渊星,这一次,它带回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照亮能量科技黎明的第一缕曙光。影隼级驱逐舰的生产线全速运转,装备着最新的“星尘壁垒”和改良装甲。而齐岳的目光,已投向开拓内核解析出的下一个模糊坐标——那里,或许隐藏着更接近星灵科技内核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