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重生2013:超级科技帝国 > 第285章 宁可相信自己菜也不敢质疑是论文的问题

第285章 宁可相信自己菜也不敢质疑是论文的问题

“诸位,该怎么办?”

nasa内部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一位与会者纠结地道:“授权费不是问题,年费不到800万美元而已。但问题是,我们能否信任一个来自东方且我们完全不了解其底层信息的平台软件?”

“如果他们在关键数据上做了手脚,把我们带到阴沟里去,我们所有的研究都可能被误导,甚至泄密!”

对干这个问题,现在的阿镁立卡各路集团可以说是极其头疼。

如果不用,不论是波音、落马、spacex等一众航空航天巨头,其研发效率会大幅落下。

而最关键的是,如果他们的竞争对手率先用,譬如殴洲空客或者大鹅,率先使用并从中获益,那么北镁的各大航空航天巨头在业内的领先地位将在未来彻底丧失,并且差距会越来越大。

东方大国就更不用说了,肯定是用的完全版。

这又是个跟脑机终端如出一辙的两难选择题,用,有风险;不用,会落后,妥妥的一根筋变成了两头堵。

闹心的不只是阿镁,殴空局同样在连夜开会争论不休。

从科学的角度而言,“星流”仿真软件工具的价值无可估量,它能极大的加速研发效率和成本缩减。

但还是遇到了与阿镁立卡同样纠结的问题,信任。

殴空局连夜开会后,决定尽快组织顶尖技术专家团队,先对商用版“星流”仿真软件这套工具进行严格的独立评估与“黑箱”测试,验证其输出结果的可靠性。

全球各大航空、航天公司更是心态复杂。

但还是面临同样的问题,用,有风险;不用也有风险,被拉开差距的风险。

很大程度上讲,后者对于他们来说风险更大,这是事关企业未来存亡的巨大问题。

这种“用还是不用”的焦虑与纠结,弥漫在了整个西方的科技界。

他们既垂涎“星流”工具带来巨大的“降本增效”能力,又对其来源、可靠性和潜在的战略意图充满了戒备心理。

但最终,还是在巨大的现实压力之下,理性的须求逐渐占据了上风。

用了也许会很难受,但不用会被时代抛弃,这更是不可承受的。

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了。

国内的相关企业或科研机构在星界动力航天发布后,就在第一时间纷纷支付年费用上了,诸如医疗机构、民用船舶设计、汽车制造等等,成为了“星流”仿真软件商用版的第一批用户。

国内的这些企业或机构,就没有欧镁人的那种顾虑了。

就算有,那也不得不用。

因为,你无法保证你的竞争对手不用,这才是巨大的威慑效应。

看到这个架势,欧镁那边也有人坐不住了。

首批敢于“吃螃蟹”的是一些欧镁的顶尖大学的研究团队,成为了海外的第一批用户。

随后,迅速展开了初步的高效率简单验证,仅仅一周的时间,验证结果开始陆续反馈。

北镁的一所高校研究机构获得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一款被放弃的旧型号发动机原型历史数据资料,并与“星流”工具跑出来的仿真数据进行对照验证。

其结果令他们的工程师震惊,甚至不可思议。

尽管是“阉割版”的,但其所展现出来的仿真精度完爆市面上任何同类型cfd工具,它在风洞试验预测、发动机燃烧仿真、复杂结构优化等方面的表现,让给这些欧镁工程师惊呼“神奇”。

一些困扰了他们工程团队数月甚至数年的问题,在“星流”的仿真中很快就找到了优化方向或根本原因。

而且效率也快的惊人。

以往需要一两个月才跑出结果,使用“星流”工具居然只需要几个小时,妥妥的效率倍增器。

他们终于是切身体会到了,为什么星界动力航天能够创造匪夷所思的奇迹,将一款中大型可回收火箭从零到首飞,只用短短18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

有这种堪称“神器”级别的工具辅助研发,效率是嘎嘎飙增,那能不快嘛。

初步使用了这款工具的人,其所产生的积极反馈,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各自圈内传播,也进一步加剧了相关行业那些尚未使用的从业者和企业机构的焦虑。

迫于这种压力,一些大型企业,特别是殴洲各国的一些航空防务集团,以及部分北镁的非内核防务供应商。

开始不声不响,小心翼翼地尝试在一些非关键项目上使用“星流”仿真软件工具。

他们组建了专门的团队,对该软件工具的输出进行交叉验证,结果依然令人信服。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用版“星流”软件开始静悄悄的在全球高端科研和工程领域迅速扩张,欧镁那些机构表面上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但都是一用一个不吱声。

用了之后私底下还骂咧:“该死,这太好用了。”

当然,欧镁的那些主要航空、航天巨头或众多顶级科研机构的内核实验室出于安全考虑,仍然对其持审慎态度,或只在特定隔离环境下使用。

但其影响力,毫无疑问是无法忽视的。

陆安丝毫不担心他们用,只要用过了,吃过这么好的之后就再也回不去了。

绝对无法忍受以前那种传统模式下高昂的成本,和低下的效率。

陆安这一招,从一场技术奇迹转化为了一场持续且深刻的行业变革,更是通过商业手段,将己方置身于这场变革的中心位置,继续在新的领域扮演“规则的制定者”和“生态构建者”的角色。

随着时间来到12月份,“星箭一号”18个月首飞成功的震撼尚未平息,“星流”软件的横空出世与商用化策略引发的争议仍在发酵,陆安再次以一种更为基础、更为颠复性的方式,将全球推入了又一轮新的认知风暴。

在公布“星流”软件源于ns方程解析解之后仅一周,经相关批准,陆安的那篇论文正式对外公开。

国内外数个权威学术预印本服务器上,同步上线了一份标题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存在性与光滑性问题的解析框架及普适性解结构初探》的论文。

全文篇幅178页,这是国语版的页。

翻译成英文版本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79页,因为汉字信息密度大,但翻译成英文后,需要占用更多的篇幅,使其文本内容飙增了上百页之多。

这长达两百多页的外语版论文pdf文档,一经上线就迎来了大量的下载。

对于全球的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流体力学专家们而言,这是他们翘首期盼,堪称揭晓宇宙底层奥秘的“神圣文本”终于来了,无数顶尖学府和科研机构的服务器日志上,来自世界各地的ip地址像潮水般涌现这份论文。

其中不乏菲尔兹奖得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各国科学院院士的名字。

“终于!终于可以看到他是如何解决这个世纪难题的了!”

“快!快下载下来!”

“这是加载史册的重大学术突破,我们可能正在目睹一个新物理时代的开端!”

剑桥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麻省理工学院、巴黎高师、普朗克研究所——全球顶尖智力密集的殿堂里,充满了这种迫不及待的兴奋。

老教授们戴上了老花镜,年轻的研究生们泡好了咖啡,通宵达旦的研讨会被紧急组织起来。

每个人都希望能成为第一批理解并验证这一伟大成就的人,哪怕只是跟上思路,也足以在学术生涯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这种兴奋并没有持续太久。

当全世界的科学家们真正开始研读这篇论文时,他们脸上的表情逐渐从一开始的兴奋、专注,变成了困惑、眉头紧锁,最终化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

“这—这这——”

一位德蝈的流体力学权威学者在研讨会上,对着投影屏上复杂的、前所未见的数学符号和推导链条,表现出了困惑与费解的神态。

“他的数学工具,很多是自创的新体系,或者是对现有理论的极端延伸,理解门坎极高。”他试图解释前二十页就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逻辑链条看似严密,但跳转极其频繁,背景知识要求函盖了微分几何、泛函分析、拓扑学等等,这根本不是一个领域能复盖的!”

“我看懂了这一段,不,我以为我看懂了,但联系到下一段,又感觉之前的理解可能是错的—

不少老学者们都懵了,甚至怀疑人生,难以接受自己连研读这篇论文都倍感吃力的事实上。

这种挫败感迅速在西方学术界蔓延,那些自认为站在人类智力金字塔顶端的精英们,无不感受到自身知识的局限和思维的无力。

他们引以为傲的学术背景和逻辑训练,在这篇论文面前仿佛变成了孩童的吃语。

国内的那批老科学家们这会儿也有种舒坦的感觉了,甚至是幸灾乐祸的暗爽,还找回了不少自信心,治好了不少科学家的精神内耗。

原来,欧镁的那些权威学者们也一样一看一个懵,那就不是自己太菜的原因了。

有西方的科学家试图构想,用实验来对论文中的关键推论进行验证。

但很快就发现,论文中给出的解析框架若是要完整的验证,需要投入天量的资源,其成本和时间投入是任何单一研究机构都难以承受的。

最重要的是,没必要。

前不久才见证了“星箭一号”的18个月奇迹,也已经初步接触到了“星流”仿真软件工具展示的惊人仿真精度。

如果陆安没有真正解决ns方程问题,星界动力航天公司凭什么能在18个月内造出“星箭一号”并首飞成功?又凭什么“星流”软件的预测能精准到那种不可思议的程度?

这已经是最好的间接验证,铁一般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哪个机构单位的主事人会为了去验证而投入天量资源,提议也不可能通过口结果导向的思维让这些科学家们不得不接受一个让他们倍感难受的结论。

不是论文错了,而是,他们自己还没能理解。

就这样,一种奇特的学术敬畏产生了。

全世界没有哪位知名学者敢去公开质疑这篇论文的正确性,因为质疑它,就等于质疑“星箭一号”和“星流”工具这两大铁一般的事实。

这两大颠复性的工程奇迹,已然是无可争议的间接证据。

质疑只会显得自己无知和酸葡萄心理,谁也不想被粘贴这样的标签。

另一位来自殴洲的年过九旬的,德高望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闭门研讨数日无果后,对着他垂头丧气的团队成员们感叹道:“这感觉跟当年爱因斯坦刚发表广义相对论时的情景何其相似,那时,全世界真正能理解其中深意的人,屈指可数。”

“我们或许正处在另一个这样的历史节点上。”

“不是理论不对,是我们的智慧,还未达到能与之对话的高度。”

他这番言论被私下传出,迅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共鸣,陆安的论文也被蒙上了一层类似“天书”一般色彩。

不少西方学者这个时候也都毫不吝啬的把陆安抬到了一个比他们都要高的位置上。

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显得低水平,如果不把陆安抬上去作为t0级别独一档,那自己岂不是更显得低水平?

一方面这些全球的顶尖学者们感觉这论文好象不对,但又不知道具体哪里不对,道不出个所以然来,又因为铁证搁那摆着的还不敢明确断言有问题。

该说不说,这是真难受啊。

这些科学家们的感受,在某种程度上是准确的。

他们感觉论文里的逻辑跳转频繁,感觉理解起来困难重重,这一切并非错觉。

因为陆安在这篇精心撰写的178页国语版论文中,只有3页隐晦地指向了部分内核脉络,其它175页内容是一个庞大、复杂、逻辑上还自洽,但本质上是为了隐藏和误导而构建的迷宫。

这是陆安凭借其对数学和物理的深刻理解,构建起来的一个“认知屏障”,它糅合了多个前沿数学分支的艰深概念,并进行了巧妙的扭曲和延伸,编织成一个极其复杂的“伪结构”。

其目的,就是让那些试图进行按图索骥的研究者陷入无尽的思维旋涡,始终无法触及最内核的真理奥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