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大明第一国舅 > 第512章 都在进步

第512章 都在进步

马寻仔细打量着手里的图纸,他觉得自己有必要跟着画师学习一下,或者是去南镇抚司和工匠们探讨一下事情。

燧发枪有些激进,以现在的生产力弄出来膛线的压力也比较大。

火绳枪,这也是马寻认为比较合适的选择。

其实现在的火统等勉强也算是火枪”,不过和火绳枪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历史上的明朝嘉靖年间先后缴获葡萄牙军舰以及倭寇船,得到西洋火绳枪然后进行仿制,然后形成了鸟统”,然后在极短时间里大量装备明军。

而这些鸟统的制作工艺等等,一直用到了清朝末年。

刘姝宁来了,不过是马毓先敲门。

马寻立刻露出笑脸,“鱼儿,这么早就来给我收拾书房啊?”

马毓开心的跑到马寻身边,“爹写字。”

马寻亲了一下闺女的小脸,看向刘姝宁,“还没到吃饭的时间吧?”

“您这么废寝忘食的,我自然得来看看。”刘姝宁笑着抱怨,“真人都有些担心了,以为是他话说的太重,让你心里不舒坦。”

马寻得意的说道,“我这人有一点好,脸皮厚。尤其是到了京城之后,全都是兄长、嫂子,还有些侄子、侄女的岁数比我大。谁都能说我几句,一般事我不放心上。”

除了本身的情绪稳定之外,也确实是因为马寻这个不成器的小弟经常被唠叼。

尤其是怎么说他都不介意,那些兄嫂一个个的也越发觉得可以督促他上进。

刘姝宁就立刻说道,“那您过两天得出门了,中山侯凯旋了,您得随太子出城迎接。”

这就是正事了,马寻满口答应,“那你先给我朝服收拾一下,算了,还是穿甲胄吧。”

刘姝宁将小儿子交给马寻,开始收拾书桌,“夫君,您这是打算忙些什么呢?”

“火铳啊。”马寻指了指摆在武器架上的火铳说道,“改良一下,虽说我大明的火铳很厉害了,不过还是要继续改进。”

这不是精益求精,而是不断的寻求突破,绝对不存在骄傲自满。

刘姝宁提醒说道,“那您别光借火统回来啊,得还回去。咱家里头说起来犯禁的东西可不少您别只盯着别人,也得想想自己。”

这一下马寻尴尬了,先前他可是帮不少勋贵拆家”,让那些人家里犯禁的东西消失不见了。

可是现在再看看呢,自家犯禁的东西好象确实有。

甲胄什么的其实是小事,因为马寻是大将,所以有几身甲胄正常。

寻常的制式武器有一点,这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只要没超标就行。

毕竟没有什么重弩,暂时看起来没什么可担心的,但是也不能过于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回头让人将火统给送回去,这么一说是有些犯禁。”马寻心有馀悸,感慨着说道,“还好你是贤内助,咱们家以后指定兴旺。”

刘姝宁抿嘴说道,“您可得记得这话,我也是想着家里得守些规矩,不能给姐添乱。”

和刘姝宁聊着天、简单的收拾了一下书房,然后就可以去吃饭了。

张三丰拿了本书递给马寻,“用心些,你这郎中当的不好,怪不得你一贯不给人扎针。”

马寻简单的翻了翻,随即乐了起来,“我准备让人送个铜人过来。”

张三丰看了看马寻只是叹气,越是和马寻相处,越是觉得看不懂这人。

按说领悟了太极的人,对阴阳之学等肯定了解的很透彻。

既然连天花都能预防,这医术得神成什么样啊,结果这家伙对于人体的经脉都了解的不深。

这人,就是个彻彻底底矛盾体。

给马祖佑疏通经脉、简单的传授一些养生技法,这本来没什么。

主要是要教马寻这个悟性一般且懒散的朽木,这才是最有负担和压力的。

张三丰真的感慨是自己年纪大了,要是放前些年,他才不会委屈自己。

刘姝宁连忙开口说道,“真人,今天没有犯忌的荤腥。”

“你们吃吧,我怕这人无肉不欢,混些牛肉、狗肉。”张三丰看着马寻,“道法自然,你觉得如何?”

马寻立刻说道,“真人,我觉得眼看着就要开春。您得去山里找笋、香菇啊,这才是道法自然、山生山长。”

马寻继续滔滔不绝,“修性养生、阴阳调和,您既然想要开宗立派,那就得有自个儿的说法。

咱们这斋宴里头,那就得清心寡欲、道法自然。戒杀生、戒异味、戒暴食、戒浊饮、戒荤腥。”

张三丰愣了一下,随即沉吟,“你说的有理,这事情得仔细琢磨。我回去想想,过两天咱们再商议。”

离开前的张三丰目光复杂看了看马寻,本来只是随口一说而已,又得启发了。

也觉得十分惋惜,马寻这人有大智慧,说不定愚笨就是他的假象。

最主要的是态度啊,他的种种言行太符合道家的一些理念了。

该去当道士,接我衣钵,道场都选好了,可惜没个接班人啊。

你看看,张三丰主张三教合一,以道为三教共同之源,马寻勉强算是三教都懂。

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

张三丰又重内丹丹法,主张性命双修,主张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

认为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

甚至马寻爱睡觉,这也是好事啊。

内丹睡功,这也是道家的内丹养生法,张三丰就是大成者之一。他觉得马寻要是认真学,肯定可以得精髓。

马寻几乎是完美的接班人,可惜就是不愿当道士。

至于马寻滔滔不绝说的这些,也就是后世的一些武当山的道家斋宴。

只不过这一切的起源,那也是历史上明朝时期才开始,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看着张三丰离开,刘姝宁不免吐槽,“真人本来就少吃荤,哪有您这样劝他吃素的。”

马寻嘿嘿一笑,“这就是你不懂了,我说的才符合他心意。回头我还给他出谋划策,不能食用动物油,改用菜籽油。”

对于马寻偶尔的幸灾乐祸,或者是给人添乱,刘姝宁也习以为常了。

有些事情她也不会多劝,主要是马寻有分寸。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有些事情她确实不懂,那就别瞎发表意见。

看看刚刚真人的反应,明显是那些提议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不求上进的马寻才不管那么多的事情呢,有些事情他在按照自己的节奏来。

吃饱喝足,马寻抱着两个儿子非常得意,“这一下好了,我抱着这两个出去,都以为是双胞胎。”

两孩子相差不足十天,还真的是双胞胎”。

刘姝宁则笑着说道,“老三和麟儿长的不太象,一个象我、一个象他娘。”

马毓不甘寂寞的说道,“爹,小弟象我。”

马寻忍不住打量起来了,忽然乐了,“咱家这四个孩子,还真的是挑长相啊,也就是驴儿象我了。”

刘姝宁颇为骄傲的说道,“姐那么喜欢驴儿,要我说也是因为长相。”

这一点马寻没办法反驳,也有些时候看着马秀英带着马祖佑,一看都知道是自家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她亲孙子呢。

倒是朱雄英,那孩子倒是和朱元璋、朱标像的厉害,脸型、鼻子都一模一样。

在家带孩子的马寻怡然自得,下午小睡片刻再起来继续研究一些东西。

傍晚时分的马寻溜达着到了宫里,“国舅爷,您得去乾清宫。”

马寻几乎是每次都接送儿子,只是大部分的情况下将孩子送到乾清宫门口,或者是交给信得过的人就走。

儿子都进宫读书、陪皇长孙了,这就行了。

要是马寻再跑过去,父子俩个都给困在宫里,这就不划算了。

看到马寻后,马秀英就来气,“送驴儿过来,也不来和我说说话?”

“您忙,我也忙。”马寻说道,“姐,我最近在忙大事,一会儿您让人送个铜人去家里,我要练习针灸了。”

马秀英认真起来,“你医术怎么学的?经脉都认不清?”

被架到神医这个位置的马寻脸皮厚,“这是您不懂医术了,郎中也分科,我也不是全通。”

这解释马秀英还是比较相信,因为郎中确实有各种擅长的领域,偏巧就是马寻不擅长针灸等。

“大嘴要回京了,你得去接。”马秀英开口说道,“这一趟先给大嘴封国公,总算是了了一桩心愿。”

汤和封公,这确实是大事,总算是给他封国公的军功攒齐了。

马寻有些担心的问道,“那颍川侯呢?真要说起来,他的军功更大。”

“打了元梁王之后再给他封。”马秀英就说道,“大嘴回来后你盯着点,口无遮拦的倒也罢了,就怕他封了国公又四处招摇。”

一想汤和的性格,有如此担心完全可以理解。

不过再仔细想想,汤和这人总体来说还是知进退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只需要谨慎一点,别让汤和这人缘好的和李善长搅和太深就行。

马祖佑出现了,带着朱雄英回来了。

这开蒙开的,整天都是在玩,这孩子不爱读书的原因算是找到了,天天玩哪有心思读书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