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助理悠悠道:“要查你的,是瞿主任。
“”
这还不如许秋想要置我于死地呢!
听到这个名字,汪居廷更绝望了。
“我为大夏做过贡献我是院士!”
汪居廷突然站了起来,声音也一下子有了底气。
杨助理默不作声地摆摆手,示意执法人员把他按回去。
本来想说什么。
但他最后,还是重重一声叹息,摇摇头道:
“多说无益带走吧。”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院士。
内心只觉得悲凉。
时至今日,很多人都没看明白,院士身份以及这许多年的特权,正是对他们的褒奖。
甚至于,这其中还包括一次次犯错后的既往不咎。
然而,他们竟真的把当年的贡献当成了免死金牌。
全然没有意识到,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成为了趴在年轻一代身上吸血的水蛭。
或者说,他们意识到了。
但不在乎!
站在学术顶端的,尽是这些蝇营狗苟之辈,又怎么可能不令人悲怆?
此时。
其余院士见到这一幕,都默契地后退了一步。
以表示此事与他们无关。
眼见着杨助理等人抓了汪居廷就打算离开了,他们内心就要悄悄松一口气。
然而就在这时,前方的杨助理停下了脚步。
所有人呼吸都是一滞,内心被惶恐填满。
下一刻,就听杨助理的声音传来:
“在场所有人,全部带走接受调查。”
这话落下,院士们一个个面如菜色。
能爬到这个位置的人,又有几个是清白的,有几人不怕细查?
就算是许秋,恐怕也是表面光鲜,背地里不干人事!
更遑论他们!
直到这时,他们才后悔起来。
难怪那些同僚不愿意再与汪居廷接触。
早知道,自己也不该来!
好处没捞到,反而被汪居廷拉下水了。
这次就算能安然脱身,恐怕也要脱一层皮了!
这些院士的表情,都被杨助理收入眼底。
一股莫大的悲凉油然而生。
有这些人在大夏医学该如何发展?
这个念头刚起,一个身影,突然浮现在脑海中。
“许秋”
杨助理突然轻笑一声,内心有种快意倾泻而出:
“这党同伐异的学术圈子,终于来了个真正的搅局者!”
汪居廷被带走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学术界。
一时间,院士们噤若寒蝉。
自栗继询之后,他们其实就已经很收敛了。
生怕有一天刀落在自己头上。
不过,总体来说还是沉得住气的。
毕竟再怎么说,院士是块免死金牌的本质并未改变。
即便后来院士监督委将要成立,他们也不是特别慌张。
尤其是在看到新晋主任竟然是许秋,是一个毛头小子时,更是少了几分敬畏。
当然。
有栗继询的前车之鉴在,他们还是清楚分寸的。
况且,很多人都能看出来,上头铁了心要扶持许秋。
因而看清楚形势的人,都主动和汪居廷撇清关系。
也因此,避免了被拉下水。
而那七八个赴约的院士,估计肠子都要悔青了。
此时,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着动向。
汪居廷以及同行院士的进一步处理结果,就能看出来官方立场。
他们接下来该怎么做,就得跟着立场走了。
而很多人,也在此时将目光投向了许秋。
不过让他们惊愕的是,作为监察委主任的许秋,却仿佛没事人一样。
这时他们才反应过来汪居廷这种级别的院士,甚至都没有被许秋放在眼里。
这让更多人内心震撼不已。
眼下的动静意味着,官方是打算靠惩戒汪居廷、从而给许秋一个交代!
这就不是单纯的“扶持”了。
甚至,可能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汪居廷若是放弃多发性新药的专利,那就是彻底栽了!”
“他算是孤注一掷,若是新药失利,投入都会打水漂,除非到迫不得已之际,不可能做出这种抉择”
所有人都在观望。
而处理结果,比想象中来的更快。
仅仅是一周后,一则新闻悄然发布。
顷刻间,就被推上了热搜第一,直接成为爆炸性话题,惊动社会各界!
新闻标题,就寥寥数字——
《关于撤销夏科院汪居廷“院士”称号的决定》
内容庄重严肃:
“经大夏科研管理总署、大夏科研伦理委员会、院士资格评审委员会以及院士监督委联合审查,并报请批准,现对前大夏科学院院士汪居廷的有关问题调查情况及处理决定如下:
“汪居廷,男,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远赴英歌蓝圣玛丽医学院进修神经免疫方向,回国后先后担任天都、魔都等顶尖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科室主任、曾任天都神经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其早期在脱髓鞘病变与神经免疫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为我国神经免疫学科的起步阶段做出过积极贡献,后当选为院士。
“
“建立研究所后,汪居廷将研究所打造为自己的‘商业公司’,多年来利用职务便利,侵吞科研经费5400万余元;滥用职权,在历年科研评审、职称评定、项目申报中,汪居廷多次利用职务便利,与个别院士如栗继询等人勾连,操纵评审结果,打压、排挤青年科研人员及创新团队,导致多名优秀科研人才被迫离开科研岗位,严重破坏科研生态;学术剽窃、侵犯科研知识产权,将他人成果据为己有,并利用漏洞抢占专利”
洋洋洒洒,概括了汪居廷的一生。
前半生,辉煌灿烂。
这是一位天才的成名之路,也是一位医生完成不世贡献最终走到院士这个位置上的来时路。
任何人,看完后都忍不住赞叹一句天赋异禀。
只是到成为院士后,一切都变了。
触目惊心的侵吞数额,还有一桩桩被揪出来的丑闻以院士身份行垄断与收割之事,残害青年人才只为给自己的科研生涯续命
直到,碰到了硬茬子。
汪居廷像是以前一样,肆意打压、不把年轻一辈放在眼里。
但这次他碰到的是许秋。
不管是在规则内,还是掀桌子,都玩不过的真正天才。
所有人的心情都有些沉重,仿佛跟着这短短几百字的内容,走完了汪居廷的一生。
不过,他们还是咽了下口水,将目光挪向最后一段。
这最后的宣判,才是真正定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