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苟秦 > 第187章 放纵,来客

第187章 放纵,来客

如果说初入长安的苟政,还有太多不确定的、值得观察、怀疑乃至敌视的地方,那么入秋之后,在“苟”字大旗在长安城头飘扬了近五个月后,苟政身上来自关西士民质疑的目光已经少很多了。

哪怕那些野心勃勃、潜藏岁心异志的豪强,都不敢再对苟政产生任何的小心理,也不敢完全无视来自长安的训令。对于一些地方官佐豪强来说,他们往长安输送夏粮,也抱着交“保护费”的心理。

或许少不了首鼠两端,更不乏居心回测,但在永和六年的六、七月份间,整个雍州,更准确来讲整个苟军势力辐射范围之内,呈现出一种“群贤毕至”的场面。

选择投靠苟政的,有关西右族,有流民豪帅,有羯赵馀孽,也有胡族酋长还有一些乡野遗贤,总之函盖有关西大地的主要势力群体。

还在河东时,苟政便有总师天下豪杰之志,进长安后,更始终把集成关西、

统率群英作为重要目标。而到此,总算真正走上了这条正确的路,也算有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仅在长安,一个月内,由苟政亲自接见并授予官职的文武人才,便达74人,

更论各郡县受苟军牧守将吏们延揽的地方才士了。

这不可避免造成一个问题,苟氏集团越发不纯粹了,其成分也越发复杂了,

各派势力、各种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在累积,而苟政以及以他为内核的苟氏家族,对整个集团的掌控力,也无疑呈下降趋势。

这些,都是快速扩张带来负面效果,也是苟氏集团与关西本地势力合流之后产生的不可避免的问题。一定的目标,总是要付出相应代价的

当立足与生存的问题解决之后,苟政方才着手推动统驭群豪、集成关西的进程,但这显然不是一而就的事情,苟政也不敢有任何急躁。

在这方面,苟政的思路大抵分为三条,军队是根本,粮食是基础,人才是未来。作为一个有着充分历史底蕴的地方,不论经历怎样的社会变迁,关中是从来不缺人才的,这是由其固有的、特殊的人文地理条件形成的。

想要在关中创建稳固统治,避免不了与地方士民进行合作,但这必须要有所甄别,哪些是真正的人才,哪些人真正值得合作,值得信任,这是苟政“海纳百川”政策姿态下,始终在考虑的一件事情。

另一方面,关西士人豪杰虽然招揽了不少,但从苟政心里,却始终不是太满意,他还需要一个真正志同道合、没有利益负担、能够在集成关西立法建制上提供帮助的人才,大才。

这一点要求,就连薛强都不能满足,他身上河东与士族的印记实在太深厚了。也因如此,薛强在投效苟政之后,建言献策、出征谋划,即便已经立下了不少功劳,并越发融入苟氏集团,但苟政对他的信任度依旧是有限的。

一直以来,苟政从各方面都在不断地提出想法、要求,并借此创建了不少规矩与制度。近两年下来,苟氏集团从危亡,一路发展到立足关中,壮大了十倍不止,在这个过程中,基于苟政想法、发现而产生的条条框框究竟有多少,连他自已都不清楚的。

这其中,有些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有些则形同虚设,有些在因执行人才或执行力不足而显得问题重重,有些为了解决问题而设立的规矩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成为了问题::

总之,到永和六年秋,在苟政取得对关中的基本统治权后,其所统师的苟氏集团,本身是有诸多混乱的,从军队发展到边防设置,从政治建设到生产发展,

从法条到税收,都显得矛盾重重。

这些情况,苟政有些看得明白,有些看得模糊,但不管是哪一种,他始终明白,问题摆在那里。但作为一个全局统筹者,苟政一方面自觉能力已经跟不上了,另一方面他的精力也实在有限。

以当前苟氏集团的发展态势与规模,远不是“河东苟氏”所能相提并论的了,发展到这个程度,他也越发迫切地需要一个能够协助他梳理内部问题、统筹全局的经世之才了:::

永和六年,秋八月初一,长安城北平朔门内,在一干苟军文武的陪同见证下,一座崭新的招贤馆落成仪式结束了,在长安士民之间,引发了相当大的反响。

苟政入长安后,在工程建设方面,除了修大小城防,平整街道之外,征调民力最多、耗费粮料最大的,毫无疑问就是这座薪新的礼贤馆了。

用一些长安老人的话讲,苟公修建的这座招贤馆,比宫城内的殿阁还要漂亮,比将军刺史的衙门还要大气,苟公礼贤求士之心,令人感佩。

随着建康朝廷对苟政封赏的传播,时年二十二岁的苟政,又开始被长安士民呼为“苟公”了,取代之前的“苟将军”与“苟使君”。

在张灯结彩的新招贤馆前,当着魔下文武、长安士民,苟政发表了一篇简短却热情洋溢的演说,进一步表明其求贤若渴之心,务实安民之志,愿与关西群贤众望,共存共荣.

这一幕,被苟政此前收纳的博士韦遥很好的记录了下来,并且在后来专门为此着了一篇文章《招贤赋》。在赋中,韦逞比较详实地记录了苟政入主长安的历史背景、长安的社会状况以及礼贤馆修建的过程、落成后的壮丽,着重赞扬了苟政礼遇贤才、致安求治的大义之志。

在对苟政的赞歌之中,尤其表明一点,自胡羯乱世之后,关西凶暴横行,士民百姓饱受凌虐,沉沦既久,至略阳苟公雄才临世,士族豪右争相投效,礼仪文明再度复兴,关西夏人重见曙光:::

韦逞的这篇文章,在关西右族名宦之间传播很广,起到了很好的宣示作用,

也真有不少关西士人,被激发出了“夏民”感情,积极投入到由苟政统帅的关中复兴大业上来。

也因为《招贤赋》,苟政给韦逞升了官,提了待遇,让他以郎中之职,到童子营教习,教他们何为忠诚、信义、廉耻,当然,前提是针对苟政。

在这方面,苟政可注意得很,童子军们思想的树苗,可不能长歪了,此前有一名教习,便在教程中涉及到一些“晋室正朔”、“朝廷大义”的内容,然后便被苟政发配到河东去当一普通刀笔吏了。

韦逞以一篇文章,在苟政这里得了个好印象,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对其褒赞,苟政却看得很淡。他所表明的那些东西,也是一些关东士人对再闵的吹捧,尤其在邯郸之战后。

邯郸之战,发生在六月,在冉闵取得枋头大捷之后,也就休整了月馀,襄国的石只忍不住了,把羯起为数不多的家底都赌上,再度组织了一支“讨逆联军”。

以汝阴王石琨为帅,杂以一干羯赵的耆老宿臣,起兵十万,南下讨伐再闵。

张贺度、刘国这两个的枋头之战的“主角”,仍然参与其中,并且,这一回还有一股关键的势力参与其中,头的姚羌集团。

当初,姚襄率军袭击氏,结果在枋头被洪大败,损失惨重,伤筋动骨,

恢复了好几个月,方才勉强缓过劲儿来,却也不复年初之盛。

以至于,在“赵魏相攻”的河北风云中,作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羯赵残馀势力,姚羌竟然毫无存在感。这一回,应石只所请,老羌姚弋仲,再度亲自出马,

率军一万,南下助战。

对石只发起的这场“扑杀”,心气极高的冉闵相当蔑视,闻讯之后,相当狂妄地对臣下表示:朕正欲率军平贼,贼军送死,若不成全,必受天咎!

于是,再闵亲自提领七万甲士,北上迎敌,直奔邯郸。此战再闵的作战风格,依旧如疾风烈火一般,侵略性十足,凶猛难挡。

进军既速,作战更是坚决,面对魏军来袭,也不知石琨是受了怎样的胆气加成,竟然主动率军与之野战。而结果是注定的,石琨哪里是冉闵对手,大败,被斩三万馀级,率领残卒,狼狈逃归襄国。

到石琨兵败为止,张贺度、刘国等军,还在会师路上,闻败讯之后,果断后撤。而姚弋仲这老羌,在进军途中,得知邯郸之战的结果,气得发抖,连着怒骂三声:“虎父犬儿!虎父犬儿!虎父犬儿!”

怒则怒矣,在没有石琨在正面吸引魏军火力的情况下,姚弋仲也不敢直接去寻再闵的嗨气,只能带着军队返回激头,别看这老羌个性猬狂,但实则精明着呢。

当然,眼下河北形势愈乱,羯赵日暮西山,而激头集团的情况也不是太好,

姚弋仲不得不多添些小心。而回到头之后,姚弋仲便郁郁病倒了。

在对手们日渐式微之际,再闵却在邯郸之战后,彻底步入他的巅峰时期。戎卒三十馀万(显然是有水分的),旌旗、鼓绵亘百馀里,那些对再闵的讴歌与吹捧,也大抵来自这个时期。

然而,苟政在听闻河北最新战况之后,都不需薛强再在那里强调,而是直接断言,盛极必衰,冉魏已经踏上衰落的死路了。

不为其他,只因在冉闵收获一场又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时,河北的饥荒、疾疫越发盛行,就连其老巢邮城,也已经出现严重的缺粮危机,而大河南北,在一轮又一轮的战争摧残下,又一波难民潮爆发了,大量秦雍士民包括一些关东百姓,

携老扶幼,被迫踏上残酷的、死伤略尽的西归、南迁之路。

但对于这些情况,冉闵几乎是看不到的,就是看到了,他也没那个能力、没那个时间去解决。他只能在一场又一场看不到希望尽头的战争中,象一头野兽般挣扎,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比起再闵的处境,以及河北那惨烈而残酷的厮杀,苟政可要舒适、幸运太多,苟氏集团面临的那些困难,也算不得什么要命的问题了。

很多事情,总还是需要对比着来看的。

天水出了一个姜宇,再度引发了苟政对高级人才的渴望,在新招贤馆落成后,这种心情就更加迫切了。每每与薛强在议事交流之馀,都忍不住感慨:孤已筑梧桐树待凤凰,奈何凤凰终不至!

当苟政连番地表露此意后,即便以薛强之城府,都忍不住大感头疼。他当然知道,苟政是在问他的故友王猛的情况,然而,王景略人在何处,他如何知晓。

对苟政表现出对王猛的渴求,薛强在感慨之馀,也不禁生出一丝羡慕、更近似嫉妒的情绪来。

对王猛,苟政已经是多方求探了,凯旋之后,又于整个势力范围之内下通令,要求各地将吏,善加打听,对朱晃的探骑营,也加之了对人才的探听、延请的任务要求。

同时,苟政也曾根据“传闻”,派人对华山进行查探,几个月间,镇守潼关的罗文惠派人对华山进行了两次搜索,的确有一些隐土,也给苟政搜罗了几名有意出仕的人才,但王猛依旧香无音信,这让苟政相当郁闷。

当初招揽薛强时,也有过阻碍,有过拒绝,但至少人就在那里,至少还能联系上。但王猛这种一点蛛丝马迹也难觅的情况,实在让他难受,有时恶从胆边起,甚至有种将那些终南、华山隐士全部驱赶出来,一一甄别的冲动。

在终南隐居,装什么装?

苟政自不是迷信“名人”的主,但若是王猛,自然另当别论了,这是得到历史认证的匡扶大才,更是苟政自认为他量身打造的佐时之才。

而事实上,在苟政求王猛而不可得的同时,已经有许多值得一提的人才,在奔赴苟氏集团了。天水的姜宇是一个;在终南山间,有一个名为朱彤的隐土,在闻听苟政在关中的作为以及求贤之名后,长啸一声,下山而来;

在临泾,建宁将军苟安,也发掘了一个文武全才,安定邓氏,邓羌。在苟安向苟政的举荐书中言,邓羌出身名门,既有弓蛀之勇,又有薛强之略,是个大将之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