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乱世珍宝 > 第107章 说梅瓶,梅瓶到

第107章 说梅瓶,梅瓶到

大便桢乡看着这个硕大的梅瓶,“这不是梅瓶,这是酒坛子!”

“大便先生,梅瓶就是盛酒的。”桂生还比划了一下,“不过清末的,那肯定比不了宋代的就是了。”

“拿拿走,这也能算艺术品吗?“

莫小年虽然不喜欢倭国人,但是他对大便桢乡的收藏有些感兴趣,“大便先生是只收藏龙泉窑么?”

“瓷器我都收一些,不过偏爱青瓷!青瓷之中,偏爱龙泉窑!龙泉窑之中,偏爱梅瓶!”

莫小年接着问道,“既然说了哥窑和弟窑,看来除了龙泉窑,您对哥窑也有研究了?”

“确实研究过。紫口铁足是哥窑和弟窑共同的特征,区别主要在釉。哥窑的釉,纯粹浓厚,没有那么晶莹剔透,釉里面气泡多,所谓聚沫攒珠’。同时,开片多种多样,统称百极碎’!而弟窑,也就是龙泉窑,釉色、釉质、开片都不一样!”

莫小年心说,哎?这个倭国鬼子研究得还真不浅!

“我就说大便先生是瓷器收藏家。”桂生又过来了,“大便先生,您还想看什么,我给您拿。”

“不用了!今天特别想找龙泉窑梅瓶,我去别的铺子看看!”

大便桢乡说完,就向门口走去。

“我送您。”

桂生送完大便桢乡回来,“他好久没来,我真忘了给你说了。他这个姓就罢了,还起了这么个名字,不过习惯了其实也没那么好笑。”

莫小年点点头,“倭国有很多奇怪的姓氏,比如还有姓我孙子’的,主要是他们全面推行姓氏不过才几十年。

,早先,倭国只有统治阶级才有姓氏。1870年,为了征兵征税和户籍管理方便,明治天皇颁布《平民苗字容许令》。

但是倭国平民对此并不积极,以前不让有姓,我们不敢有,现在“容许”?我们还懒得起呢。

没办法,五年后又颁布了《平民苗字必称令》,必须得有姓氏!

好嘛,自己给自己加个姓,很多乱七八糟的就出来了。

“这我知道,掌柜的说过,说了不止一个,我当时笑了半天。”桂生连连点头,“除了你说的我孙子’,还有“狗养的。”

莫年纠正,“不是“狗养的’,那是“犬养’,意思是养狗的。”

,两人说着话,又有人来了。今儿人还不少,可能因为气温回升,阳光明媚。

不过来人并不是买东西的,而是硬鼓陈。

上次收了他一个仿品釉里红三鱼高足杯,他可能尝了点儿甜头,又来了。上次收仿品只是因为莫小年想研究下而已。

“哎哟,陈哥,你这是后半夜又去鬼市了?”桂生笑着迎接。

“别提了,今儿烟袋斜街西河沿鬼市出事了!”硬鼓陈走到柜台边,把自己的布袋先放下了,“桂生,给倒杯水我给你讲讲。”

“得,过来一起坐着喝茶吧!”

三人就一起在八仙桌边坐下了,桂生倒茶,硬鼓陈拿起来一边吹一边喝,看来是真渴了。

放下茶杯,硬鼓陈抹了抹嘴就开始说:

“今儿凌晨,烟袋斜街西河沿鬼市,出了一件好东西。

羊脂白玉扳指!

还是诗文款,一看就是乾隆朝造办处玉作的工手!

结果呢,这人在卖的时候,被警察给当场拿下了!

你们猜,这个偷东西卖东西的是谁?

大盗李景华,燕子李三哪!

这白玉扳指,不知道从哪个大人物家里偷的!

你们知道他为什么叫燕子李三?因为他每次作案,都要留下一只白纸叠成的燕子,桂生没听完,就在硬鼓陈再次喝茶的当口儿,毫不留情地打断:“陈哥,这种故事,找个撂地的,一分钱能听八段!“

莫小年笑了笑没说话。燕子李三的传说很多,有多个燕子李三,各有故事,不过这个李景华,确实很有名,最后死在了号子里。

“我说桂,你是没在现场,灯瞎的,堆警察出来了!”

“陈哥,你就说,今儿带来什么好东西了吧?”桂生也抿了一口茶,“不会就是扳指吧?”

“桂生,脑见长啊!”

“陈哥,你看看,不讲分钱段的故事,直接拿东出来看就。”

硬鼓陈却哈哈笑道,“我说你脑力见长,没说你说得对啊。你的思路对了,可没成想我今儿在鬼市收的是其他好东西!“

“嘿!陈哥,是你脑力见长才对。合著讲个故事就是为了铺垫一下子。”

硬鼓陈摆摆,“你看不起我。”

莫小年接话,“陈哥,还是先看东西吧。”

“得,今儿的东西可是真好!”

硬鼓陈从布袋里拿出一个长方锦盒,锦盒里装的,竟然是一只龙泉窑梅瓶!

这也太寸了!

这要不是大便桢乡很久没来了,而且桂生早就认识大便桢乡和硬鼓陈,都要觉得是他俩联手做局了!

前头说梅瓶,后脚梅瓶到。

硬鼓陈拿出来的这只梅瓶,比桂生给大便桢乡看的那件胎质粗糙、青釉发黄的大瓶子,那可精致多了。

这只梅瓶,只有20多厘迈克尔,但是整体造型优雅俊美,线条起伏流畅。

釉色梅子青,均匀纯正。

梅瓶,可算是瓷器中最为多见的造型。原称经瓶,本为酒器,“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就这样一只梅瓶,且不说年份,起码是一件艺术品。古玩,不是光有年份就行的;若是不美,不耐赏玩,只有年份那是文物、古物,算不上古玩。

“我上手了,陈哥。”莫小年打了个招呼,便拿起这件梅瓶,先翻底。

看瓷器先看底是很多人的习惯,因为底部往往露胎,而且胎釉结合之处,也是最容易断代的地方。

别说,硬鼓陈这次拿来的梅瓶,年份还真行。虽说到不了宋,但也是一件元末明初的东西。

而且品相很好,完整无伤。

“陈哥,这是今儿刚在西河沿鬼市收的?”莫小年将梅瓶放在桌上之后问道。桂生就手又拿着看了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