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国舅难当,这一世我只想躺平 > 第52章 名次之争

第52章 名次之争

京兆府衙前的喧嚣与忠勇侯府内的沉稳,构成了帝都清晨的第一重奏。

而在那重重宫墙之内,决定数百士子命运的文华殿后殿,今日却静得只剩下书页翻动与烛火荜拨之声。

此处已被设为临时阅卷之所,气氛庄重而压抑

内阁首辅沉知鹤、吏部尚书陈立渊、礼部尚书江尚绪、兵部尚书王烈、户部尚书赵秉严以及一众大学士皆在列,人人面前堆着朱卷,气氛凝重。

景隆帝一早起来并未到勤政殿面见大臣、处理奏折,用过早膳后便匆匆赶来,所以此刻也并不知晓外界之事。

他负手立于殿中,偶尔踱步至某位大臣身后,目光扫过其手中的试卷。

殿试策论题目高悬于心——“问:王道之本,何以施行?当今之务,何者为先?”

经过前期的筛选,临近黄昏,五份最优试卷已摆在御前。

景隆帝一一看过后,沉吟片刻。指着其中两张试卷道”:

“此篇文章华彩者,可点为状元,以示文运昌隆。此篇精通实务者,可为榜眼,亦是栋梁之材。”

剩下三篇,有点难以决策。

兵部尚书王烈性子最急,率先开口,声若洪钟:

“陛下,臣以为丙柒号也当为一甲!其论‘当今之务,首在强兵’,提出的‘精练边军、革新武备、以战促和’三策,切中时弊,锐气十足,实乃强国之道!”

户部尚书赵秉严立刻反驳:

“王尚书此言差矣!强国先需富国!丁贰号卷论‘当今之务,莫先于理财’,主张‘清丈田亩、改革盐税、鼓励商贸’,数据详实,方是固本培元之良策!空谈兵事,徒耗钱粮!”

两人争得面红耳赤。

这时,吏部尚书陈立渊也发表意见,他支持另外一篇论述“王道之本在于吏治清明”,提出“严考成、厚俸禄、重监察”的庚壹号卷。

“陛下,王尚书、赵尚书所论,皆务一时之实。然臣以为,庚壹号卷所陈,方是立国之本。吏治乃万政之源,源不清,则流必浊。此文高屋建瓴,洞察根本,也有资格占得一甲。”

他此言一出,殿内微微一静。

这庚壹号卷确实也见解非凡……

一直沉默的江尚绪适时开口,语调平和:

“陈尚书所言,老成谋国。吏治不清,良策亦难行于天下。此卷立意高远,法度严谨,确属上乘。”

但下一刻,他却话锋陡然一转:

“然而,此文锋芒过露,对吏治积弊批判尤为激烈,若名次太过靠前,恐引人非议,以为朝廷急于求成,反生波澜。依臣之见,不若……置于二甲前列,稍加磨砺,更为稳妥。”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就连首辅沉知鹤也投来诧异的目光。

说实话,这五篇文章本就各有长处,景隆帝因自己喜好,钦点了状元和榜眼,且理由充分,也并无不妥。

可馀下三篇说实话难择高低,不懂江尚绪为何对此篇突然贬低。

莫非……

兵部尚书王烈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他本就与江尚绪在政见上多有不合,当即冷笑道:

“这几篇文章,本就是我等批阅后,难以决择孰优孰劣,江侯此时突然出言打压,莫非是看出此卷出自何人之手,有意避嫌,还是……别有用意?”

这话几乎是在暗示江尚绪可能舞弊或别有私心了。

“王大人!慎言!”陈立渊出声喝道,面色严肃。

景隆帝也拿过那张卷子又仔细阅过,眼神晦暗不明。

“国丈乃探花郎出身,才华斐然,自然能看出这篇文章写的如何。其虽对吏治积弊有所批判,但言辞颇为中肯,并提出了解决之法,相较于其他两篇,并无不足,何故做出此番评判?”

江尚绪却面不改色,对着御座深深一揖:

“陛下明鉴,臣确有所疑。此文见解、破题角度乃至文风,与犬子江琰平日习作颇有神似之处。臣为避嫌,为公允计,不敢使其因臣之私心而躐等高位,故恳请陛下与诸位同僚,严加甄别,公正评定。”

他竟主动承认怀疑这是自己儿子的试卷,并因此自请压后名次!

景隆帝深邃的目光落在江尚绪身上,久久不语。

殿内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起来。

景隆帝开口,声音听不出情绪,“既然存疑,那便去了糊名,一看便知。也免得诸卿心中猜度。”

内侍应声上前,在所有重臣的注视下,小心翼翼地揭开了那份庚壹号试卷的糊名纸。

“庚壹,江琰,开封府人士……”

名字籍贯显露无疑的瞬间,大殿内一片寂静!

竟然真是江琰!

王烈的脸色瞬间变得精彩无比,他方才的指控,此刻变成了印证江尚绪大公无私的铁证!

景隆帝看着江尚绪,眼中终于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赞赏:

“好!好一个‘避嫌’,好一个‘为公允计’!国丈之心胸,皎如日月,真乃纯臣也!”

他转而看向王烈等人,语气微沉,“若众卿皆能如江卿这般持心公正,朕又何忧朝堂不清?”

王烈等人顿时面红耳赤,汗流浃背,悔不当初,连忙躬身请罪。

景隆帝不再理会他们,目光重新落回这三份试卷上。

此刻,状元、榜眼已大致商定,只剩下这探花之位,在江琰和另两份试卷之间难以决择。

“此三子文章,皆属经国之作,难分伯仲。”

景隆帝沉吟片刻,忽然笑道,“探花之名,本有赞誉年少俊彦风华之意。既然文章不分高下,那这探花郎,便选个相貌最是出众的,以全琼林之盛,诸卿以为如何?”

众臣闻言,哪还有异议,纷纷称颂陛下圣明。

内侍早已备好相关资料。

景隆帝目光掠过,见江琰名下注着“年十八,仪容俊伟,风姿特秀”。

而另一人年近三旬,相貌平常。

还有一人已近五旬,心中已有定论。

“江琰,诸位爱卿想必都是见过的。此三人中属他年纪最轻,相貌亦是最为端正俊朗。”

他提起朱笔,在江琰的试卷上轻轻一圈,朗声道:

“本科一甲第三名,探花——开封府人士,江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