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国舅难当,这一世我只想躺平 > 第30章 朝堂自证(二)

第30章 朝堂自证(二)

考教开始。

一位隶属于沉首辅派系的官员率先发难,目标直指江琰策论中最具前瞻性也最易被诟病“理想化”的边贸部分:

“江公子,你策论中言‘以通商之利,弱寇掠之心’。然辽人、蒙人素来贪婪无信,即便与我互市,亦常劫掠边民,以你之见,该如何杜绝此弊?若其一边享互市之利,一边行寇掠之事,又当如何?”

江琰不慌不忙,略一沉吟,便朗声答道:

“回大人。学生以为,此非杜绝,而为管控与反制。

其一,榷场需设在利于我军控扼之处,其开市时间、规模、物品种类,皆应由我主导,此乃‘利柄在我’。

其二,需立‘连坐’之法。若某一部落于互市期间劫掠,则立即停止与该部落及其盟友部落所有互市,并严惩不贷。使其一部落之行,牵连全部落之利,内部自生制衡。

其三,边军需保持精锐,随时可进行精准报复性打击,让其深知寇掠之代价,远高于互市之所得。

如此,恩威并施,方能使贪利者渐生忌惮,最终权衡利弊,觉寇掠不如互市之安稳长久。此非一蹴而就,然持之以恒,其效自显。”

他不仅回答了问题,更提出了一套具体的管理和制衡机制,思路清淅,考虑周详,绝非纸上谈兵。

那提问的官员闻言,一时语塞,只得冷哼一声,不再言语。

又一位官员紧接着问道:

“江公子主张建精锐舟师以靖海疆,然打造战船、训练水手、日常巡戈,靡费甚巨。如今国库并非充盈,钱粮从何而来?莫非又要增加百姓赋税?”

此问关乎财政,更为实际。

江琰从容应对:

“大人所虑极是。学生以为,其资可取自于海。

其一,可扩大市舶司,鼓励海商,对出海贸易之商船收取关税,此项收入可专项用于水师建设,此所谓‘以海养海’。

其二,可效仿古人‘屯田’之法,于水师驻防之地,拨予军户田地或鼓励他们参与渔业,亦可减轻朝廷负担。

其三,可诏令沿海富商大族捐资助饷,许其立碑扬名或给予其子弟入仕之些许便利,共保海疆,亦是保其自身商路平安。开源节流,多方筹措,未必需要增加内地百姓赋税。”

他的回答再次展现了对实务的理解,提出的方案兼具可行性与创造性,让不少中立官员暗暗点头。

随后,又有几位官员从四书五经中抽取了一些偏僻章句或疑难经义进行考问,江琰皆能对答如流,阐释精当,显示出了极其扎实的学问根基。

至此,关于策论与经义的考教,已无人能再提出质疑。

江琰的才学,已然得到了最严苛的验证。

龙椅上的景隆帝一直静静听着,眼中欣赏之色愈浓。

此时,他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味:

“江琰,你试卷之上那首《明月几时有》,词藻清丽,意境高远,朕与诸位爱卿皆已品鉴。然诗词之道,贵在真情。朕今日便考考你这赋诗之能。”

他略一沉吟,目光扫过殿外渐明的天色,开口道:

“此刻旭日初升,驱散长夜,便以‘咏志’为题,作诗词一首,限你一炷香的时间。朕要看看,你这个开封府乡试亚元,胸中可有丘壑,笔下可有乾坤!”

“咏志”此题,看似宽泛,实则极难出彩。既要展现个人抱负,又不能流于空泛,还需有足够的意境和文采,方能服众。那些等着看笑话的官员,嘴角已泛起若有若无的讥讽。

然而,江琰只是略一思索,便抬起了头。

一炷香?根本不需要。

他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一首绝对符合情境、气魄恢宏,且绝无可能出现在大宋的杰作。

他向前一步,朗声道:“陛下,学生已有拙作,此诗名叫《石灰吟》”

满殿皆惊!这才过了不到十息时间!

景隆帝也面露讶色:“哦?以石灰咏志,倒是新鲜,吟来。”

江琰清了清嗓子,将记忆中那首也流传千年的诗句,缓缓吟出: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开篇两句,以物喻人,描绘了开采石材的艰难与煅烧的酷烈,一股坚韧不拔、视磨难为寻常的气慨已扑面而来。

殿中一些官员收起了轻视,面露思索。

江琰微微停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继而提高了声调,吟出后两句: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最后一句,石破天惊!

“好一个‘粉骨碎身浑不怕’!”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翰林忍不住失声低呼,随即意识到失仪,连忙掩口,但眼中的震撼却无法掩饰。

这诗句,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生僻的典故,语言质朴如白话,然而其中所蕴含的坚贞不屈的意志、光明磊落的胸怀、以及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浩然正气,具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这哪里是诗?

这分明是一篇铮铮的誓言!是一个士大夫风骨最极致的体现!

景隆帝原本靠在龙椅上的身躯,不自觉地微微前倾。

他反复咀嚼着最后两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不正是一个臣子,一个士人,对君王、对天下最赤诚的承诺吗?

此等气节,足以让多少满口仁义道德的朝臣汗颜!

他看向江琰的目光,已经不单纯再是肯定和欣赏,甚至带着一丝动容。

“好!好!好一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景隆帝抚掌赞叹,“此诗言语质朴,然气贯长虹,志节高洁,可昭日月!”

又转头对一旁侍立在侧的钱喜道:“将这首词抄录装裱,挂到朕的勤政殿。”

这首词必将千古流传!

殿内又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尽是赞叹与难以置信。

先前上奏弹劾的官员,此刻面如土色,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江琰,你有此才学,有此志节,朕心甚慰!望你日后亦能谨守此志,留清白于人间!”

“学生,谨遵圣谕!”江琰深深一揖。

转而,景隆帝目光锐利地扫过那几位面如死灰的官员,之前关于如何处置的最后一丝尤豫也彻底消失。

“御史张振,捕风捉影,诬告大臣,扰乱朝纲,削去官职,贬为庶民!国子监生员刘明远,煽动联名,诽谤科举,革去功名,永不录用!其馀附议者,罚俸一年!”

处置已下,雷霆万钧!

“忠勇侯府江琰,才华出众,学识渊博,乡试亚元,实至名归!特赐紫金狼毫笔一对,湖州贡宣百刀,东海明珠一斛,蜀锦十匹。”

“望你戒骄戒躁,潜心向学,来年春闱,朕期待你在集英殿上,再放异彩!”

江琰立刻深深叩首,声音沉稳而难掩激动:

“学生,谢陛下隆恩!陛下谬赞,学生愧不敢当。今后定当谨遵陛下教悔,克苦攻读,不负圣望!”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知,忠勇侯府这位五公子,简在帝心,前途已然不可限量。

江尚绪与李文渊也同时谢恩,后者是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而老父亲则是对江琰今日的表现感到无比骄傲。

退朝之后,金殿之事以惊人的速度传遍京城。

江琰之名,再次震动汴京!

这一次,不再是“浪子回头”的惊奇,而是“金殿辩诬”、“舌战群臣”、“才华决绝”的惊艳与敬畏!

未入朝堂,先斩御史!

所有人都意识到,忠勇侯府的这位五公子,绝非池中之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