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222章 搬出太庙!

第222章 搬出太庙!

第222章 搬出太庙!

御书房。

文墨井然,典籍环列。

赵策英手执书法,徐徐诵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好,好啊!”

赵策英连连点头:“以子川之功绩,着实是贴切!”

江昭连忙持手一礼,说道:“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孔圣人尚且难以达成,更遑论后继者?”

“张载赠予之箴言,实为千古人杰之莫大追求,臣不敢受之。”

“以臣之见,不若挂在国子监,养学子之大志。”

赵策英沉吟着,向下望去。

千古人杰之莫大追求,不敢受之!

既是莫大追求,自是希望受之,可偏偏说不敢受之。

一句话,尽是矛盾,可见江昭心中纠结万分。

不过,一点也不奇怪。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就这几句话,凡是意在千古流芳之人,谁能不为之触动?

但凡有点欣赏水准,就知道张载献上的几句箴言究竟是何其不凡。

不管是不是假大空,反正格调上就相当之高。

一旦受之,传遍天下,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一道佳话。

甚至,都有可能成就千古佳话。

毕竟,这几句话实在是太“高大上”。

千古佳话,要说江昭不想受之,那绝对是假话。

须知,一道千古佳话,足以拔高文臣一生之评价,让其声名千古传颂。

自古及今,不少顶级文臣,就是因为缺少了一道足以流芳千古的佳话,所以才以难被后世之人所熟知。

这一点,也即诸葛亮和王猛的区别。

作为“三顾茅芦”、“三分天下”佳话的主人,诸葛亮的声名传颂度,可谓是千古文臣第一流。

凡是读书人,人尽皆知。

反观与之水平相差不大的王猛,被誉为“功盖诸葛第一人”,差一点就相助君王实现大一统,功绩之高,无可置疑。

但,若是论起声名传颂度,王猛却近乎是“历史小透明”一样的存在。

甚至,可能都难以与有着“曹冲称象”佳话的曹冲相媲美。

这就是一道千古佳话的莫大作用。

如今,一道可能成就千古佳话的书法献上,江昭绝对是想要受之。

但可惜,还真就不能立刻受之。

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就连孔圣人都未曾真正的达成。

若真是堂而皇之的受之,无疑是有“骄纵自傲”之嫌,恐遭世人讥讽。

即便没有遭到世人讥讽,也有可能产生“功高震主”之嫌,一样是坏事。

这也是为何江昭的一句话充斥着纠结的缘故。

“挂在国子监吗?”

赵策英了然,暗自满意,点头道:“可。”

为人臣者,在乎名声,这无疑是一等一的好事。

但凡在乎名声,那就肯定得忠于君王、忠于社稷!

“拜谢陛下。”江昭躬身一礼。

赵策英抚膝,手中书法传给司礼掌印太监,旋即道:“子川旷世奇才,未必不能受此箴言。”

“他年,助朕荡平寰宇、一匡天下,自可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

“子川,未必不能是千古第一臣!”赵策英大手一挥,重重道。

这饼,有点太大了吧?

江昭垂手,一副憧憬的样子:“臣,惟愿效忠官家,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以官家之文韬武略,定能一统天下,开创盛世,号令八方。”

开创盛世?

赵策英心头一凛,连忙道:“你我二人,君臣携手,定可大一统,开创盛世!”

说着,赵策英不免憧憬起来。

一旦实现了大一统,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绝对是妥妥的千古一帝!

要是开创盛世,那就更是不凡。

先帝驾崩,太、高、世、中几大谥号,“世”字可是被特意留了下来呢!

千古一帝!

世宗皇帝!

开创盛世!

这绝对是千古流芳。

仅仅是幻想一二,就足以让人心生期盼。

江昭望了一眼,啧啧称奇。

君臣二人,相互画饼,简直是左脚垫右脚。

都还偏安一隅呢!

这就千古一帝、千古一相、开创盛世了?

“咳!”

江昭轻咳一声,平和道:“近来,反对废后的声音越来越小,内阁亦有不小变动。”

“曾公亮致仕,文彦博入阁;欧阳修贬谪,韩绛入阁;张升致仕,唐介入阁。”

“若是算上臣,便是足足更替了四人。”

“以臣之见,或可正式定下废后一事。”

赵策英抬眉,眼中憧憬微敛。

沉吟着,面露期许,点头道:“趁此机会,合该将废后提上日程。”

废后一事,就算江昭不提,他也会主动说起。

一则,皇后几次犯错,毫无母仪天下之风范,着实是触犯了他的底线。

以他的性子而言,既是下定了决心,那就不会轻易动摇。

毕竟,区区皇后而已,又不是江卿!

二则,一旦废后,就能趁着机会贬谪一拨人,擢拔一拨人。

此次,反对废后的文臣,起码有五六十人,也即三四成左右的文臣。

就规模而言,已是相当之大。

一旦清洗一波,无疑是有助于他掌握朝政。

边疆肃清,开疆拓土,施恩了相当一批武将,顾廷烨、张鼎、郑晓几人,也即勋贵三巨头的代表人物,王韶则是“野生武将”的代表人物。

有此几人,足以助他彻底掌握兵权。

如今,趁着废后的机会,擢拔一批人,就可趁势掌握朝政。

一旦兵权、朝政尽握手中,皇位自可稳若泰山!

“诺。”

江昭持手一礼:“微臣告退。”

特意入宫,主要还是为了解决“横渠四局”的问题。

废后已成定局,仅是顺带着说一说。

约莫几息,江昭退去。

赵策英呼了口气,拾起一道奏疏观阅。

要成为千古一帝,除了倚仗江卿以外,本身也得撑得住事才行。

“杨武案?”

仅是望了一眼,赵策英就为之一诧。

什么样的案子,竟是有资格呈递御前?

六月初,文德殿。

文武百官,有序班列。

丹陛之上,赵策英抚膝平视,徐徐道:

“内外百司,可即上言。”

不少反对废后的人,就要持笏走出,一道平和的声音却是响起:

“微臣江昭,有奏。”

仅是一刹,文武百官,齐齐注目。

江阁老,要下场了吗?

不时有反对废后的人,相视一眼,暗道不妙。

同签枢密院事王世平背生冷汗,手脚微抖。

这江子川,怎么突然下场了呢?

都不通知一声的吗?

这跟老母亲的纵横谋划,好象不太一样啊!

丹陛之上,赵策英向下扫视,望向一些反对废后的臣子。

足足六十馀天的争议,哪些人跳得最欢,他都有印象。

江昭持笏,躬身一礼,徐徐道:“启奏陛下,皇后为六宫之主,当以‘坤德’为范,承宗庙、母仪天下。然今皇后干预朝政,妒忌成性,举止失仪,有违祖制;此非独失妇德,更乱后宫纲纪,动摇国本。”

“为正礼法,安社稷、顺天意。伏望陛下,下诏废后!”

话音一落,凡是支持废后的臣子,齐齐下拜。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附和之声,不绝于耳。

仅是一刹,就几乎下拜了六七成的人。

其中,不乏一些本来持反对态度的人,毫不迟疑的下拜。

内阁大学士入局,无疑是一种强烈的政治信号。

这个时候,凡是反对,都是找死!

“臣附议!”

大相公韩章走出,持手一礼。

“臣附议!”

“臣附议!”

馀下五位内阁大学士,相继附议。

官家废后之心,几乎人尽皆知,反对根本没有意义。

特别是几位入阁不久的“新人”,几乎是毫不动摇的支持废后。

作为入阁以来的第一道重大决议,他们不可能跟皇帝对着干。

六位内阁大学士,齐齐支持废后。

大局已定!

“臣附议!”

不少尚在观望的人,连忙下拜,持笏附议。

约莫十馀息,大殿上下,仅有几人站立。

“不可。”

“皇后正位中宫,乃宗庙所定、天下所瞻,其位关乎国本,不可轻动。”齐衡持笏,坚持道。

“衡儿!”齐国公低呼一声,心头暗慌。

这会儿怎么能站出去呢?

丹陛之上,赵策英向下扫视。

仅有几人站立,注定影响不了大局。

“准!”

赵策英挥袖道:“着皇后高氏,降格华妃,长居瑶华宫,法号“安素”。”

一言,定下结局。

“陛下圣明!”

文武百官,齐齐下拜。

赵策英颔首,目光向下移去。

最终,注目于一紫袍大员。

“王世平。”

王世平一望,心头大慌。

单独点名?

为何啊?

“臣在。”顾不得什么,王世平连忙爬出班列。

文武百官,齐齐悄然注目。

王世平,为何被单独点名?

莫非是官家考虑到了王老太师的贡献,要单独给予特殊待遇?

“王老太师,曾为朝廷重臣,其功绩朕亦铭记于心。”

赵策英开口,一副失望的样子:“然其后人,罔顾国法,肆意妄为,罪不可赦。近来,单是王氏一门的罪行弹劾,就有足足几十道。”

王世平一懵,几十道?

“王氏一门之恶行,损害朝纲,罄竹难书,着实是让祖宗蒙羞!”

“啪!”

说着,赵策英面有怒意,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朕今日,便要为天下人讨回一个公道,为祖宗正名!”

“王老太师虽已作古,但王氏一门如此不堪,其牌位又怎能继续置于太庙,享受历代先皇恩泽?”

“着令,配享太庙庭者,削减一人。”

“即日起,王佑之牌位移出太庙!”

一声落定,满朝哗然!

“这,几百年唯有了吧?”

“移除太庙,会否罚得太重?”

“这纯粹是得罪了某人,罚的重也实属正常。”

“自古及今,移除太庙,实属罕见啊!”

文武百官,议论骤起。

无它,实在是“移除太庙”之罚,太过罕见。

汉时,太庙制度尚不完备,几乎都是君王移除太庙,没有被移除太庙的臣子。

唐时,单论臣子,仅房玄龄、武士彟二人被移除太庙。

房玄龄是受了儿子房遗爱的牵连,其子与高阳公主一齐谋反,因而被移除太庙。

武士彟为武则天之父,武则天登基为帝,追尊其为“太祖孝明高皇帝”,配享太庙,然李唐复辟,武士彟的帝号被夺,移除太庙。

除此以外,五代十国的一些不稳定的政权,也存在太庙祭祀一说,但无一例外,都是随着政权更替而被移除太庙,而非常态下的移除太庙。

也就是说,长时期存在太庙祭祀的王朝,仅仅两位人臣被移除太庙而已。

要是考虑到武士彟是受追封为帝的缘故,也就馀下房玄龄一人,可谓相当少见。

究其缘由,无非两点:

其一,配享太庙的臣子本来就少,被废的可能性自然就低。

其二,一般得是子一代犯了大错,影响父一代,才有可能让老父亲移除太庙。一旦到了孙儿一代,就几乎不存在移除太庙一说。

毕竟,子一代可以说是“教子无方”,孙一代就不存在“教孙无方”一说。

两相迭加,遍观史书,移除太庙者仅寥寥一人尔。

如今,竟然有了第二位。

太师王佑!

“陛下!”

“陛下恕罪!”王世平脸色涨红,悲哭道:“陛下,臣父追随先帝,定策辅国、执政天下。先帝念其微劳,特许配享太庙,此乃家族殊荣,亦为朝廷劝忠之典范。伏望陛下念先帝旧恩,留臣父灵位于太庙一隅,勿使功臣寒心。”

“还望陛下垂怜,收回成令!”王世平连连叩首。

配享太庙庭,这可是王氏一门最大的荣耀。

如今,怎能一次站错队,就剥夺移除呢?

“还望陛下垂怜,收回成令!”

仅是一刹,就有人俯跪而出,一齐求情。

“还望陛下垂怜,收回成令!”

“还望陛下垂怜,收回成令!”

俯首求情者,声势浩大。

不一会儿,已有足足六七十人。

丹陛之上,赵策英望了两眼,面露了然。

一眼望去,俯跪求情者,几乎都是“反对废后”的人。

究其缘由,自是担心“判罪”的问题。

赏罚一事,一向与“首赏”、“首罚”有关。

首赏较好,也即意味着馀下的赏赐较好。

首罚较重,也即意味着馀下的判罚较重。

如今,废后一事,竟然牵扯了移除太庙,无疑是一等一的重。

这,如何不让人徨恐?

赵策英淡淡望了一眼。

巧了,这一次还真就判罚不轻。

反是曾经站出来反对废后的,不管有没有跳到支持废后的行列,有一个算一个,都贬!

“君无戏言!”

一言落定,赵策英大手一挥。

“散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