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盛唐:刘建军今天要干嘛 > 第209章 立储

第209章 立储

刘建军又荒唐到了第二天中午。

李贤其实也能理解。

刘建军正是年轻的时候,精力充沛,虽然他和上官婉儿同在洛阳,但平时碍于身份的原因,却只能扮作相互不熟悉的样子,这种滋味,最是难熬。

但—

李贤觉得刘建军还是有点太放纵自己了。

他用自己想要和狄仁杰探讨棋艺的理由,把狄仁杰留了下来,于是,上官婉儿也“不得不”留了下来监视狄仁杰这位国之栋梁。

然后第二天,他甚至都没能起床去送一下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倒是没什么事,面色红润,象是喝了什么滋补的鸡汤似的,反观刘建军,李贤送完上官婉儿,来到他那小院子的时候,看到他甚至连起床都费劲儿他两个腿在打摆子。

李贤觉得他有点太拼了。

然后又想,卢照邻那句“吾适以尔小别,今将千二百期”,说得简直太好了,刘建军和上官婉儿虽然不是“小别”,但却也胜似小别。

于是,他也有些思念在长安的绣娘了。

他和绣娘,才算是真正的小别。

刘建军起床都费劲,李贤也就没有太过叼扰他,让他舒舒服服的睡了一天。

等到傍晚的时候,刘建军才勉强恢复一些精神,跑来找到李贤。

“贤子,狄仁杰走了?”

李贤好笑的看着,说:“狄公知我不擅棋艺,与我对弈了几局后,便以犯困为由,歇在了王府厢房,今日晌午,才与上官姑娘结伴离开王府的。”

刘建军讪讪地笑了笑:“这老头还是懂得体贴。”

李贤好奇道:“你找他有事?”

“不算太紧要的事儿。”刘建军摇了摇头,接着说:“你不是好奇我什么时候勾搭上李昭德的么?就是通过狄仁杰这条线,他在朝为官,结交其他官员的机会比咱们多,李昭德就是他拉拢的。“

李贤恍然。

刘建军又说道:“所以我打算问问他最近还有没有结识一些可靠的官员来的,咱们总得慢慢扩上的势力才——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件重要的事儿交代他。”

“什么事儿?”

“让他去支持显子。”

“支持显弟?”李贤讶然。

“当然了,你都能看出来你母皇立储的态度在显子那边,狄仁杰能看不出来?那既然明眼人都知道狄仁杰能看出来武墨的态度,你母皇能不知道?你母皇既然知道狄仁杰看出了她看中的继承人是显子,那如果狄仁杰不支持显子,她会不会起疑?”

刘建军这话绕了好几个弯,李贤反应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

刘建军接着说道:“让他支持显子,能让武墨那老娘们儿更相信他是一个忠于李唐的臣子,而非一个忠于你的臣子,这对咱们的普兰必有好处,很大的好处。”

时间在等待中总是难熬的。

刘建军的“普兰必”需要等到薛讷那边的消息才能开展,所以,李贤在洛阳的日子也有些百无聊赖。

刘建军的冠礼,给他带来的改变,除了他还不太习惯旁人唤他“爱国”之外,就没有什么别的了。

所以,李贤还是按照他的习惯,继续管他叫刘建军。

就象刘建军从来不唤李贤的表字“明允”样。

刘建军这人真奇怪,好象世俗人的习惯都跟他格格不入一样。

三月逐渐过半,望日。

李贤照例参加了朝会,充当了透明。

李显又被召到了朝会上,但这次的朝会武墨却没怎么提立储君的事儿,而是聊起了她那“控鹤监”

当然,现在控鹤监已经改名为奉宸府了。

现在的奉宸府在武曌心中的地位极高,不光是她收拢人才的机构,还是她豢养宠男子的所在,所以,有的人为了巴结她,削尖了脑袋也要钻进奉宸府,甚至朝野间不少人公开向她毛遂自荐,有的说他比张昌宗还漂亮,有的说他比冯小宝还结实。

这对武曌来说当然是好事,她巴不得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但这事儿在朝堂间的风声总归是不好听的。

而且,奉宸府的名声也会大受影响。

这不,今天就有一位大臣谏言说:“男宠有这么几个人就可以了,不要整天海选美少年啦,这样影响多不好啊!”

武墨或许觉得这话也有道理,于是正儿八经的商讨起来了解决方案。

其实所谓的解决方案,商量来商量去也就那么几套,冯小宝当初是靠着注释《大云经疏》“洗白”的,所以,现在的张氏兄弟也有那么几分效仿冯小宝的意思。

有人建议让张氏兄弟继续注释类似的经文,还有人建议让他们编撰出书。

最后武墨的决定,是让张氏兄弟领衔编书,书的名字叫《三教珠英》。

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本诗歌集,主要记载的都是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而张氏兄弟虽然有些文采,但显然是无法独立完成这个任务的,所以,武曌便下令召集了一些当世出名的诗人,当然,她也想到了王勃。

相比于刘建军,武墨对王勃的感官还算可以,因为王勃虽然形貌不如刘建军那么少年俊俏,但胜在面皮要白上许多,很符合她的审美。

于是,也就在朝堂上问了李贤王勃的去向。

李贤心想,王勃天天被刘建军安排着在外面四处跑,自己哪儿知道王勃跑去哪儿了?

于是,便老老实实答道:“子安性子好动,如今游历到了何方,儿臣也不知晓。”

武墨似乎有些失落,但也没有太多追问,便又重新和大臣们确定起了人选。

李贤于是便又老老实实退回了班列。

看着朝堂上讨论的热火朝天,李贤神情有些恍惚。

此情此景,似曾相识。

当初冯小宝受宠的模样,和现在何其相似?

只是当初的冯小宝嚣张跋扈,而现在的张氏兄弟至少明面上算得上乖巧懂事,不招惹是非。

而且,朝臣们似乎也默认了张氏兄弟这样的存在。

或许对他们来说,一对乖巧安静的“兄弟花”,总好过一个易燃易怒的冯小宝。

“应该是莲花似六郎,你怎么能说六郎似莲花呢!”一声突兀的声音打断了李贤的思绪。

李贤顺眼看过去。

这人是武曌一系的大臣,也是一位宰相。

名唤杨再思。

但旁人私下里却不这么称呼他,而是管他叫“两脚狐”,意思这人就象一只直立行走的狐狸,狡猾成精了。

而他刚才突然出声,是因为有另一位官员夸张六郎长得唇红齿白,面似莲花,于是,他才出口反驳。

李贤沉默不语。

但武墨却表现得很愉悦,虽然假装板着脸的训斥了杨再思,说他在朝堂上净说些有的没的,但却没有说出任何实质惩罚的话来。

望日的朝会在一片极尽谄媚的恭维声中结束。

李贤也回到了沛王府,虽然李贤觉得今日朝会上发生的事儿也没有什么必要跟刘建军说,但他还是惯例的复述了一遍。

但刘建军听完后,却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然后问:“你刚才说,他们最终确定下来的诗人有什么宋之问、杜审言?”

李贤一愣,点了点头。

“杜审言我知道,老王和我说过,他和老王还有些交情。”刘建军接着说。

李贤点头:“文章四友嘛,他和子安结识自然是正常的。”

但刘建军却摇了摇头,说:“老杜这人不咋地,就会写一些歌功颂德、应制献酬的篇什,但他——算了,既然老杜在这里边,那这次的事儿就能更顺利些了。”

李贤疑惑。

“你以为我为什么要把老王拉入伙?这人工作狂的性子虽然难得,但最关键的还是他文人的身份,这帮子文人的关系网错综复杂,随便牵出来一个,顺着这条线甚至能找到当世过半的文人,这老杜,就刚好是这条在线的一个葫芦,还隔得挺近的。”

刘建军的话果然又应验了。

《三教珠英》的编撰工作不算顺利,张氏兄弟虽然领了个编撰的头衔,但实际主持编撰工作的,还是宋之问、杜审言两人。

而两位大诗人不知道怎么的闹起了矛盾,导致编撰进度一直拖着,武墨那边虽然也催促了,但杜审言却搬出了大义:“此事乃是陛下交代,臣自当殚精竭虑,极尽完美此事,岂可敷衍了事?”

杜审言都这么说了,武曌哪儿好再催促他。

于是,编撰《三教珠英》的工作就一直拖到了四月底。

在杜审言那边竭力拖着编撰工作的同时,终于有情报送到了沛王府。

薛讷的“军情”送到了。

李贤心里没来由的一阵紧张。

这也就意味着,刘建军的普兰必要开始激活了。

刘建军倒是没多大反应,一边拆信,目光快速扫过信纸上的内容,一边说道:“恩,高丽不甘寂寞,屡次越过鸭绿水袭扰我安东都护府所辖州县,虽未攻陷重镇,但焚掠村舍,俘我边民,气焰渐涨—薛讷提请朝廷警剔,恐其坐大,再生祸端——理由足够充分。”

他将信递给李贤,说:“时机刚好,明日便是朔日大朝,按照惯例,此类边报会在朝会上由兵部呈奏,戏台子已经搭好了,就等你这位满心愤懑的沛王殿下登台亮相了。”

李贤接过信,指尖微微有些发凉。

虽然刘建军没明说过,但他也隐隐知道,这一步踏出,便意味着自己再难回头,自己也不再是洛阳城中这个看似与世无争的闲散亲王,而是主动跳入北疆那片纷扰之地,前途未卜。

“怎么,怕了?”刘建军挑眉问道。

“非是惧怕,只是——骤然要离开这繁华的两京,心中有些空落罢了。”气,摇了摇头,将信纸折好递回。

李贤自小生在长安,除了巴州结识刘建军那短暂的记忆外,几乎所有的记忆都是在长安或是洛阳这种繁华之地。

骤然要去到北疆,李贤心里还是有些彷徨。

尤其如今的北疆并不安生。

但他忽然又奇怪道:“薛讷去安东都护府了?”

他记得之前薛讷是在河北一带的。

“恩,那边也乱,什么新罗人高丽人的,反正也到处在打,薛家的大本营主要还是在那边,咱们去那边更好,棉花厂也在那边,明面上算是薛家主事,咱们算是技术股。“刘建军三言两语大概介绍了薛讷的情况。

李贤闻言,心中了然。

薛家将门,在河北、辽东一带根基深厚,薛讷调任安东都护府辖地,确在情理之中。

四月初一,朔日大朝。

就象是约定好似的,狄仁杰率先站了出来,手持玉笏,沉声道:“陛下!臣狄仁杰,冒死恳请陛下早定国本,下皇储,以安天下臣民之!”

这一声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朝堂上激起千层浪。

如今的狄仁杰早已今非昔比,在这个尽是谄媚之臣的朝堂上,他是为数不多能让武墨安心的能臣。

武墨虽然好大喜功,喜欢听好话,但她至少也是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对江山社稷有用的人的。

所以,对于狄仁杰这位“中立”的能臣,她很信任,也很器重。

这位老臣开口,所有人都不得不考虑,这时候是不是要跟了。

但很快,李昭德、苏良嗣等一批或明或暗倾向于李唐宗室的大臣纷纷出列,齐声附和:“臣等附议!请陛下早立储君,固我武周江山社稷!”

“储位空悬,国本不固,易生祸端!请陛下圣裁!”

“——”

声浪一波高过一浪,其中甚至夹杂着一些原本态度暖昧的官员。

他们或许是被狄仁杰等人带动,或许是看清了武墨的真实心意,或许只是觉得这时候需要站队,都添加了请愿的列。

李贤站在人群中,脸上恰到好处的带着一些希冀,望着武曌。

龙椅上,武墨冕旒下的面容看不出喜怒,她只是静静地看着底下跪伏一片的百官。

李贤心里想了很多。

在想武墨会不会觉得不对劲,这么多人同时请愿,会不会怀疑有人暗中串通了这一切。

但很快,他又觉得自己有些多虑了。

如果是如他这样的一般人或许会多想,但武曌是聪明人,太过简单明显的直拳,她反而不会怀疑。

这或许就是刘建军所谓的“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再说了,朝臣们暗中有往来也并不算一件稀奇事。

李贤胡思乱想间,武墨终于缓缓开口:“国本之事,关乎社稷千秋。诸卿皆言当立储,朕亦深以为然。”

李贤心里一紧。

母皇这是——也同意了?

看来,这几日宫中似乎又发生了什么自己不知道的事,或许是刘建军安排的后手,也有可能是事态顺其自然的发展。

但无论怎么说,武墨还在继续说,她话锋微顿,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了狄仁杰身上:“狄卿,你既首倡此议,依你之见,诸皇子中,谁可堪此重任?”

刹那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狄仁杰身上。

李贤的心也微微提起,虽然他早知道答案,但仍不免紧张。

狄仁杰神色不变,持笏躬身道:“回陛下,老臣以为,庐陵王李显,乃高宗皇帝嫡子,陛下亲子,仁孝之名播于朝野,宽厚之性可安天下。且庐陵王曾居东宫,虽有小过,然经房州磨砺,愈发沉稳。臣愚见,立庐陵王为皇太子,上合礼法,下顺民心,可固国本,可安社稷!”

李贤注意到,武墨在听到狄仁杰说出李显的名字的时候,眼神中闪铄过一丝极难察觉的错愕。

但随后,就是一阵微不可查的释然,最后归于平静。

而几乎是狄仁杰话音甫落,李昭德立刻出列,高声附和:“狄公所言极是!庐陵王仁厚,可承大统!臣李昭德,恳请陛下立庐陵王为太子!”

“臣附议!”

“臣等附议!请陛下庐陵王!”

苏良嗣等一批官员紧跟着跪倒请命。

声浪再次响起,这一次,目标明确,几乎一边倒地指向了李显。

李贤站在人群中,能清淅地感觉到,那些原本或许还在观望,或许对他李贤还抱有一丝同情或期望的目光,此刻都彻底转向了御阶之侧那个显得有些无措的李显。

而这时,李显也向李贤望了过来。

他双眼瞪大,带着徨恐和哀求望着李贤。

李贤心里一痛。

这次的事,为了力求表演真实,他和刘建军事先并没有跟李显串通过。

他强迫自己微微偏过头,避开了李显的视线,脸上努力维持着那种混杂着失落、不甘却又强自镇定的复杂表情,垂在袖中的手悄然握紧,指甲几乎嵌进掌心。

他此刻虽然没有直视武墨,但他能感觉到,龙椅上,一道目光已经将底下兄弟二人这短暂的眼神交流尽收眼底。

此刻,是最为关键的时刻。

狄仁杰、李昭德等人的请命声还在继续,声浪几乎淹没了整个大殿。

武曌终于不再沉默,她缓缓抬起手,殿内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众卿——心意,朕已明了。”

她的声音带着一种定鼎乾坤的威严,“狄卿老成谋国,所言在理。显儿——性情温良,历经磨砺,或可担此重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