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观察了一会儿,就微微皱眉问朱桓:
“桓儿,这些人是在干什么?怎么看着象是在炼丹?”
朱桓脑子里转着圈:
“其实他们确实可以说是在炼丹,不过是按照我的标准在炼丹。
“这个地方其实是气理实验场,就是在研究学者们所谓气的特性,也就是理。”
朱元璋听得有些茫然:
“这里没有刘基、宋濂那些文人,桓儿可以说的直白一点。”
朱桓想了想说:
“最基本的气理就是三态变化。
“水会结冰变成固体,会融化变成液体,会沸腾变成气体。
“其他的各种物质,也会有这种三态变化。
“铁本质上是铁水的冰。
“只是不同物资的三态变化条件不同。
“以水沸腾的热度为一百度,则酒精沸腾的热度则不到八十度,铁水沸腾的热度是一千五百四十度。
“利用这个沸腾条件差异,就能从酒水中提取高纯度的酒精。”
朱元璋大致明白这个实验室的目的了。
就如朱桓指导工匠们干活一样,这是在厘定“标准”和“条件”。
就象给天地四方定下经纬度一样,给天地万物也定下标准。
明晰他们的特性,明晰他们发生各种变化的精确条件。
再配合温度计这种观测手段,快速准确的复现各种物质的变化。
朱元璋做事就喜欢确定明确的规矩他拟定的皇明祖训,甚至可以算是某种原始的“宪法”。
朱元璋对给天地四方定经纬,给万事万物做列表的事情,同样非常的好奇。
朱元璋同样希望了解这种知识,以免以后遇到的事情不明所以。
一个“最基本”的认识是满足不了朱元璋的:
“那么—更加深入,或者更加复杂的气理呢?桓儿也来介绍一下。”
朱桓不是不想说,而是这种事情要“换脑子”。
不能直接说现代的化学名词,要换成古人的脑子能够接受的说法:
“按照气理论的逻辑,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
“理,就是气能够形成各种外在形态的原因,发生各种奇特变化的规律。
“气,有不到两百种基本形式,其中有数十种是最为常见的。
“世界上肉眼可见的万物,基本都是这些气组成的。
“他们都是不可见的极为微小的颗粒,象是用砖瓦砌筑房屋一样构建了万物。
“这些小微小砖瓦构建万物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自构,化合,混杂。
“纯净的金、银、铜、铁、汞、碳,他们都只有一种气。
“用相同的单一类型的细小微粒,按照一定规则相互结合形成物质。
“就象只用砖砌筑墙,不使用任何其他材料。
“同时也象砌砖建墙一样,如果采用平垒、交叉堆栈等不同砌筑收发,最终也会有不同的效果一样。
“即便单一气的自构物,也会因为构建方式不同,形成多种不同的性质。
“煤炭、木炭、石墨的主要成分相同,但性质却相差甚远。
“然后,不同类型的气的细小颗粒,首先一组一组的互相紧密的结合后,内部融为一种新的物质颗粒之后,再去砌筑形成更大的物质,这就是化合物。
“就象糯米砂浆,本身就是调和出来的,再去粘结砖瓦石块,最终形成墙壁。
“铁锈和铜绿,就是纯铁和铜与氧气化合而成。
“朱砂则是汞与硫的化合物。
“盐、硷、硝,也都是不同类型气组成的化合物。
“火药中虽然有硝、硫、碳三种物质,但是这三种物质并没有完全融合,可以通过外部手段筛选分离出来。
“甚至需要使用颗粒化的手段避免他们分离。
“火药这种物质就是混杂物。
“气理实验,首先研究不同自构物、融合物、混杂物的基本特性。
“进而研究化合物融合与分离的条件。
“再研究不同自构物、化合物混杂一起,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新特性。
“高炉炼铁,就是将铁锈中的氧气分离出来,获得自构铁。
“纯铁中添加少量碳,形成铁碳混合物,就是钢。
“钢中的碳,并未与铁完全融合,所以可以外部手动增加或者减少。
“碳的比例会影响铁的特性,那就弄清楚这种特性的规律。
“现在我们知道多了会脆而硬,少了会韧而软,要根据需要来调配。
“除了铁和火药之外,其他的世间万物,也有各自的化合、分解、混杂条件。
“根据这些条件,直接制取我们所需的物质。
“在此基础上,总结这些条件之间的规律,使用现有的基本材料,制造出应该存在,但尚未被发现的物质。”
朱元璋基本听明白了,但也再次被这种探索的方向震撼到了:
“所以桓儿在定了天地经纬之后,真的开始探究这万物气理了?
“真正掌握这门学问之后,是否能做到点石成金啊?”
朱桓面对朱元璋的好奇,果断的摇头说:
“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但是实际上根本做不到。
“在我所知道的未来都仍然做不到。
“人类能做到的,只是转化和提纯。
“若是一块石头中本来就有金银,我们就能找到办法将其提取出来。
“可以根据金、银、铅、锌的特性,设计更好的提取方法。
“但若本来就没有金银,也没有办法将石头变成金银。
“气理之一,气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莫名消失,只会变化和移动。
“高炉炼铁,是用高温燃烧的碳,把铁锈中的氧转移过来,变成气态的氧化碳,再释放到空气中。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一件事情。
“我们人和动物的呼吸,其实依赖的只是‘氧气”。
“空气也是一种混杂物,有很多种自构气体和化合气体在其中。
“人呼吸只需要一种氧气,也必须要有氧气才能够呼吸。
“而铁生锈,碳燃烧,也都是依赖和消耗氧气的。
“所以如果在密闭的屋子里烧炭,人也有可能会感觉莫名的闷。
“因为碳燃烧就是跟我们人争夺氧气。
“如果屋子里的氧气被耗光了,人就算是还能呼吸,也会被死。
“枯井、洞穴深处,虽可能可能有空气,但可能没有氧气,所以也会憋死人。
“而且,碳若不能烧透,还有可能产生一种不可见的毒气。
“所以冬日取暖,一定不能将门窗完全封死。
“以前窗户是蚌壳或者纸糊的,所以不可能完全闭气。
“但以后的房屋可能会用钢筋水凝灰加玻璃窗,就可能死人。
“这也是气理研究能够确认的知识,对人的生活也会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朱元璋听完这些,心中便又是猛然一惊。
朱元璋以前还真的听说过,有人冬季烧满炭火的屋子中莫名死掉的。
当时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原来竟然是因为木炭没烧透!
这么常见的东西,竟然也会释放出毒气!
气理这学问,真的是既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了。
从冶炼钢铁,生产药物,到生火取暖,都有可能涉及到。
也都能够解答范围如此广泛的各种现象。
朱元璋心中想着这些事情,就又深深的看了眼前的小儿子一眼。
这孩子真的知道的太多了,各种好的和不好的知识都知道。
此前就提过朱砂和汞蒸气以及铅有毒,现在又提到木炭竟然也会产生毒气。
他如果有什么坏心思,多半能让人无声无息的死掉。
他既然专门提醒自己这个,说明他对自己和家人也始终没有坏心思。
朱元璋非常郑重把这些提醒应了下来:
“爹记下了,以后会让人专门注意的,烧炭必须通风。
“不过爹很好奇,如果没有桓儿的直接指导,普通人怎么能发现这些?”
朱桓想了想,仿真了一下化学发展规律:
“如果没有我的直接要求,应该是方士们继续炼丹,漫无目的折腾各种物质。
“或者朝廷冶炼各种金属,查找更方便的提炼方法。
“然后从大量的副产物中,偶尔发现了有用的化合物、混杂物。
“比如说火药,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久而久之,就会有人去总结这些化合、混杂的气理。
“再根据这样的道理,主动制造某种物质。
“总而言之,这应该是道士、方士们,与工匠们合力来完成的。
“早期是方士们发现,后期是工匠们应用。”
朱元璋听到这里便有些感慨:
“原来这方士和道士们炼丹,还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
“他们原来并不是一无是处“不过这道士和工匠,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时也都被斥为下九流。
“所以没有桓儿支持,这些东西也得摸索几百年吧?”
朱桓理所当然的点头:
“是的,他们得慢慢折腾几百年,才有可能摸索出改变天下的东西。
“现在我们直接跨越了这些步骤,我们主动去验证气理了。
“这个验证的过程,会产生很多无用的垃圾“也可能会形成有毒物质,所以我让工匠们制作了过滤面具。
“用在口鼻前面,用木炭和棉花吸收过滤毒气。
“恩,否则折腾绿矾油这些东西,很容易出现和汞蒸气中毒类似的征状。”
所谓绿矾油就是硫酸,也是一种传统炼丹材料。
朱元璋听完也再次恍然:
“原来他们头上戴的东西,是用来防范未知毒物的?
“既然能制造毒物,还能自己防范毒物—”
朱元璋说了第一句,声音就本能的降低下来,说到后面就停下来了。
朱桓在旁边直接点头:
“是的,可以专门制造毒气在战场上杀人。
“不过存储和制造过程都非常麻烦,特别要防范泄露和中毒。
“大范围释放毒气后,战场上也可能会有残留,清理战场也会变得非常麻烦。
还是不如用更快的枪炮直接处决敌人更好。
朱元璋轻轻点头不语,没有继续聊这个有些阴损的话题。
心中感慨这孩子果然知道的太多了。
而且这种情况,随着他的年龄越来越大,脑子越来越灵活,身体越来越有精力,展现的越来越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