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为首的太史监官员,以及太史监所辖的天文生们,打起精神应下了朱桓的要求。
然后他们便进入了持续的思考和讨论之中。
小半个时辰之后,当刘基等人基本理清了几个公式的逻辑之后,便有了一些理所当然的发现。
刘基觉得自己的分析是正确的,符合朱桓所说的气理,但是却违背了常识。
刘基尤豫了好一会儿,最终还是主动去请教朱桓:
“公子,刘基观万有引力与重力之象有感,还请公子不吝赐教。”
朱桓随口追问:
“太史令请说。
“地球表面之物重力数,为该物气数、引力加速数之乘积。
“地球表面之物与地球引力数,为该物气数、地球气数、引力定数之积除以距离平方数。
“且地球表面之物之重力与引力近似相等。
“若如此,则地球表面物体之引力加速数,与物体本身之气数应当无关。
“即,地球表面物体的下落速度,与气数和它的重量都无瓜葛?
“不同重量之物,于相同高度落下,当同时抵达地面?
“然而,一团棉花,与一个铁球,不可能同时落地,是因为有风会吹动棉花吗?”
朱桓对刘基的发现颇为满意,果然不亏是能留名史册的能人:
“太史令果然领会的很快,所有接近地球表面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应该就是相同的。
“但是,它们会受到其他外力的影响,就比如太史令所说的风。
“风其实是肉眼不可见之空气运动之象,空气也会产生轻微的摩擦阻力,摩擦阻力会影响物体的跌落速度。
“就算是我们所谓的无风之象,其实也只是看似无风,人跑起来便会有风之象。
“人和物体从高处落下之时也是如此。
“空气虽然未动,但人动了,相对人而言,就有了逆风之象。
“但是,若使用两个重量高达一定程度,但相互之间又有明显气数重量差距的物体。
“比如同样大小的一个铁球和一个石球,重量应该会差出将近两倍之多。
“但它们若是从相同的高度上,同时自行向地面跌落,应该会在非常接近的时间落地。
“他们受到的风的摩擦阻力非常相似且接近于。
“两者落地的时间也许会有细微差距,但应当是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微小之数。
“而这个具体的落地时间,也是非常有用的数据。”
刘基沉默了几秒钟:
“按照公子所授气理之学,测得此数便能反算重力加速数。
“再测得引力定数,以前朝测地之数估算地球半径数,便能算出地球之气数了。
“若如此,我等便能知晓大地之沉重了,乃至太阳与五星之沉重。”
朱桓想了想说:
“所以去测一测吧,我去请父皇安排。
“让太史监诸位都亲眼看到,铁球和石球自然同时落地。”
刘基现在真的想要看看这个镜象,因为这就是真正直接接触“理”的时候。
刘基听到这里便非常郑重的站起来躬身行礼说:
“刘基按照公子所授之学计算,金球与铁球应当同时落地,但刘基之心其实难以接受。
“太史监诸同僚应当也是如此,若公子能主持验证,刘基感激不尽。”
朱桓笑着说:
“太史令无需多礼,我也想亲眼见证此事。”
刘基再次躬身说:
“拜托公子了。”
刘基跟朱桓交流完毕,没有马上把这件事情告知所有的同僚。
他要等朱桓先去请示朱元璋。
刘基觉得,朱桓告诉自己的事情,朱元璋一定已经大致了解过了。
朱元璋肯定已经知道五星和大地环绕太阳运行了。
这时候测算太阳重量有些敏感。
铁球和石球同时落地之事,也可能会被引申出不适合的言论。
刘基决定等等,等朱元璋已经答应了这件事情,再去通知太史监的其他人准备参加。
当天下午,朱桓回到后院,跟父母家人吃过饭之后,便主动开口:
“父亲,孩儿想求您一件事情。”
朱元璋有些意外:
“孩儿有何事?直接说来便是。”
朱桓便直接说了要求:
“孩儿想跟太史令和天文生们一起做一个验证。
“确定在相同高度下,相同大小的铁球和石球,在同时自行跌落后,也会在同时到达地面。”
朱元璋和马秀英夫妻两人,这两年已经听朱桓说了太多神奇之事了。
关键是能快速验证的都有已经完成验证了。
两人已经习惯于先接受朱桓说的事实,然后就去分析为什么会那样并寻求解答:
“铁球与石球,若是大小相同,重量可是相差两倍之多。
“但……这两者为何会同时落地?”
马秀英回想自己的生活经验:
“我总感觉,应该还是铁球先落地,但既然老五已经这样说了,总会有什么原因吧?”
朱桓这次是在餐厅说话,也没有背着其他的家人。
包括现场的四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姨娘,还有旁边的仆人。
朱元璋的分析也被这些人听到了。
他们也都理所当然的觉得,重量不同的东西不会同时落地。
特别是老二朱樉直接叫了:
“怎么可能,老五你肯定是瞎说,肯定是铁球先落地啊!”
老大朱标也是一脸不相信的表情,但是却没有马上说话,而是先看其他人的反应。
朱元璋的侍妾孙氏也满脸的不可思议:
“妾身虽然也觉得,应该是铁球先落地,但既然是五公子所说……”
孙氏也知道朱桓得天所授,所以不会质疑他的话。
老四朱棣当即站起来,让仆人给自己的碗盛满米饭,再伸手拿过老三吃完的空碗。
两只手分别拿着空碗和满碗,在面前上下掂量了好几次: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老三朱?看着老四的动作,也把他手中的两个碗都拿过来,自己也拿在手中比划:
“肯定不可能,肯定是铁球先落地。”
朱元璋看着家人们反应,心中也非常好奇这件反常识的事情:
“看来,大人和孩子心中觉得肯定铁球应该落地,不过老五你为何要验证此事啊?”
朱桓心直口快的解释:
“只要测出铁球落地的速度和时间,再加之唐元两朝组织的大地测量数据。
“就能估算出大地的重量,然后进一步计算出太阳的重量。”
朱桓这两句话说完,周围立刻便有人出声。
朱樉本能的惊呼:
“老五你说什么!什么叫大地的重量!大地还有重量!”
朱标也控制不住情绪了:
“大地和太阳的重量?称大象还能用船和石头来做,但是天上的太阳可怎么称量啊?”
朱?和朱棣都在想象,脑子里面出现了把太阳房挂在秤上称量的画面。
但是同时都觉得非常荒谬,因为太阳它在天上啊。
自己这小弟要称量大地和太阳,比那曹冲称象可夸张不知道多少倍了。
朱元璋听到计算太阳重量的目的,就忍不住微微皱眉。
朱元璋已经地球和五星都环绕太阳运行了,心中已经开始太阳取代所谓的帝星,开始将太阳作为皇帝的地位像征了。
所以朱桓和太史监要测算太阳的重量,朱元璋心中就下意识的想到了一句话:“问鼎之轻重”。
马秀英也非常好奇地球和太阳该怎么称,同时也知道朱桓的能力:
“老五,你应该已经知道了吧?”
朱桓的政治敏感度还是不够,这时候就直接说出来了:
“地球重量,大概十亿兆斤,这个数字是以万万为亿,以亿亿为兆。
“太阳则又是地球的三十三万倍,大约三百三十万亿兆斤,误差十分之一以内。”
朱元璋听到这些数字,心中首先是吓了一跳。
朱元璋虽然已经知道,地球和五星环绕太阳运转,但是没想到差距会有这么大。
朱元璋未来要当皇帝,当然不希望别人研究“鼎之轻重”。
毕竟鼎最多几千斤,是真的能搬走。
但是这个地球跟太阳的重量,这个三百三十万亿兆斤这种数字过于庞大了。
以至于过了临界点,根本想象不出这到底是有多大了。
一个人的重量不过百斤左右,那太阳的重量就相当于三万亿兆个人?
此时整个天下只有数千万人,就算按照一亿人计算,太阳也是天下人口三万兆倍。
知道了这种差距,反而感觉更加的无力,乃至于心生恐惧。
于是朱元璋心态又发生了变化:
“老五你想准备怎么验证啊?”
朱桓不知道朱元璋的心路历程,但意识到朱元璋基本上答应了,便赶紧说了想法:
“在城内尽可能高的地方,比如说城门楼上。
“制作一个木架从窗户向外伸出,伸到门楼房檐之外的地方,做到能直接向地面丢东西。
“让人拿着一个铁球和一个石球,从窗户上爬到木架边沿,同时丢下两球。
“让铁球和石球尽量同时跌落,其他人就在地面上观察。”
朱元璋听罢便直接答应了下来:
“明日我便让人给你准备东西,准备好了就叫你和刘基等人过去。”
朱元璋话音刚落,朱樉就忍不住了:
“爹,我也想去看,我不信那更重的铁球能跟石球同时落地。”
朱标也终于开口了:
“爹,孩儿也想去看看。”
朱?和朱棣也忍不了,马上跟着喊着要一起去看。
朱元璋稍作沉吟就都应了下来:
“好,等东西准备好,我便带你们一起去看,石球和铁球哪个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