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大明吴王 > 第五十章 沐英

第五十章 沐英

世界着名的瓷器之都,景德镇在南宋时期开始快速发展,元朝开始为皇室烧制贡瓷。

就在这个时候发展出了非常着名的元青花、釉里红,以及青花釉里红

景德镇在元朝属于江浙行省饶州浮梁县,两年前就已经纳入了朱元璋的统治区,划入了江西行省的辖区。

当地官员和驻军将领们,现在都是朱元璋的臣子了,按理说直接下个命令过去就行了。

但朱元璋担心,如果只是把纸质的命令送过去,当地的官员未必能够尽心。

关键是担心要求在朱桓、朱元璋、地方官员、地方官员、景德镇窑工之间传几次手、过几张嘴之后,朱桓的要求会走样。

朱元璋对直接浇筑钢材的技术非常热心,第二天便亲自去了一趟国子监。

挑了几个机灵的国子监生,带着他们一起回王府见朱桓。

让朱桓自己亲自向他们面授机宜,告诉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瓷工、窑工、窑土。

然后亲自安排卫兵和官船,护送他们前往景德镇等盛产陶瓷的地方,去现场招募和筛选合适的瓷工和窑工,查找最能耐热的材料。

朱元璋安排招募窑工和瓷工的事情,便把负责火药和火器生产的工部官员招来。

让他们去尝试用糖霜作为火药颗粒化粘合剂,尝试制造糖药火箭。

朱桓继续带着工匠们忙活,制作水力自动织布机。

大型摩擦结构件用木包铜制作,强力支撑结构件用铸铁制造。

受力的卡扣箍套等连接固定件用锻铁制造。

在王府的后院里面,先做了一个大比例的模型验证可用性,然后制造正式的织机部件。

龙凤九年九月二十二日傍晚,朱桓跟着父母家人吃过饭,便主动开口汇报和请示:

“父亲、娘亲,水力织布机的所有部件,在今日下午已经全部制作完成。

“接下来要到河道上正式组装测试,孩儿需要去现场指挥和监督。”

织布机和配套水车的安装位置,在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朱元璋和工部官员选在了应天府城东南部的秦淮河上。

朱元璋也早就已经让工部安排了工匠,去预定的位置建设保护水车和织布机的厂房。

但现在到了需要正式安装的时候,朱元璋和马秀英却有些迟疑。

马秀英有些担忧的看着朱桓念叨:

“安装的事情,让工匠们自己做不行吗?孩儿无需亲自去城外吧?”

马秀英觉得朱桓毕竟只是一个三岁小孩。

朱元璋也说:

“监督之事,让工部或者中书省派人便是。”

朱桓却马上说:

“安装并不是结束,安装过程中肯定会有各种问题。

“安装完成之后,也还需要测试,也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需要重复调试并解决。

“要么让工匠们自己想办法,要么让他们回来请示我。

“最高效的方法,就是我亲自去现场。

“若是遇到了什么问题,就跟工匠们现场讨论,现场尽快予以解决。

“关键是,我想要亲眼确认,这种机器安装测试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具体问题。

“要知道这些问题最终又是如何解决的。

“若是让工匠们自己在面摸索解决,他们回来之后未必能跟我说清楚。

“很可能会有遗漏甚至是故意隐瞒他们发现的事情。

“我可不希望看到,我自己设计的机器,会有什么问题我自己都不清楚。

“我更不希望自己存盘的图纸都不完全准确。”

朱桓说的足够清楚了,但是马秀英仍然没有完全明白,朱桓为什么一定要去现场。

但马秀英能够听得出,朱桓对这件事情颇为执着,便看向朱元璋:

“当家的……你觉得呢?”

朱元璋倒是明白了朱桓的意思,朱桓不想让他自己创造的东西失控,想要完全掌控局势。

就象朱元璋也不会允许他自己组建的军队失控,想要完全控制军队一样。

也正是因此,这件事情在朱元璋看来,稍微有点敏感。

在朱元璋看来,若是朱桓单纯想要去城外玩也就罢了,自己多派些卫兵保护就是了。

但朱桓出城去指挥水力织布机安装,可以算是正式开始“做事”了。

“做事”当然是承担责任,但责任也就是权力。

朱桓现在要求出城指挥,就是在向朱元璋索要授权,也就是索要权力。

如果朱桓是一个臣子,这种事情倒没什么,关键是朱桓是个王子,但却又不是长子。

他们现在这么小,就开始指挥人做事,开始获得手下人的追随和仰赖。

在对权力格外敏感的朱元璋眼里,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不过从朱元璋主动散播朱桓的预言,用以安抚人心时候,这种事情就已经无法避免了。

后来还让他带着工匠们做织布机、做避雷针,这种事情已经发生了。

以后要继续改进钢铁冶炼技术、制造性能更好的火铳和火炮,要继续发挥朱桓的能力,那也就只能这样走下去了。

朱元璋心中带着几分无奈答应了下来:

“既然如此,那我便让英儿带一百亲军,护送你去城外安装织机。”

朱元璋说的是朱英,也就是历史上的西平侯沐英。

沐英是朱元璋和马秀英从小收养的孤儿,年龄稍大之后便不跟着住在王府中了。

但仍会经常来向养父母问安,朱元璋也时常指点他他领兵之事。

沐英去年满十八岁后,被朱元璋封为帐前都尉,便正式开始领兵做事。

朱桓不是普通孩子,不会整天好奇的到处乱跑,不会根其他孩子们一起玩闹,有空便窝在家里自己思考。

对于已经不怎么来后院的沐英,朱桓只是稍微有些印象,但说不上多熟悉。

不过朱桓对历史上的沐英印象很不错,听到老爹的安排便颇为高兴的应了下来:

“谢父亲应允。”

马秀英从小将沐英带在身边,对这孩子也是颇为喜爱。

听朱元璋提到沐英,马秀英便追问朱桓:

“孩儿,你能看到英儿未来如何吗?应该是他本来会如何?有何成就?”

朱元璋也马上好奇了起来:

“孩儿知道吗?”

朱桓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记忆:

“朱英,十八岁起开始带兵,早期曾经在镇江、江西、福建等地镇守,多有战功。

“洪武元年,父亲命其恢复本姓沐。

“洪武三年,沐英任大都督府佥事,后升为大都督府同知。

“洪武九年,前往关中练兵。

“此后数年,便在陕西、甘肃、西藩、乌斯藏等地作战,最远至崐仑山。

“前后俘获男女数万口,获得牛羊牲畜三十万。

“后又随军北伐,最远至哈拉和林,俘获大量元庭勋贵和官员。

“洪武十四年,担任副将与傅友德远征云南,消灭元庭梁王与大理段氏,受封为西平侯。

“此后奉命镇守云南,击退收服西南蛮族,开荒拓土,屯田安民。

“沐英子孙世镇云南,使云南永为大明疆土。

“映射对西南蛮族的大量象兵,沐英创造了火铳步兵的三段击战术,成为此后数百年间火铳兵的基本战术。

“洪武十五年,母亲去世,沐英悲伤过度,染病咳血。

“洪武二十五年,大哥去世,沐英随后中风,同年六月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父亲缀朝,亲制文遣祭,追封为黔宁王。”

朱元璋和马秀英听着前面的介绍,心情心情也是越来越好。

觉得这孩子真的有出息,不但战功卓着,还留下了一种为人称道的战术。

但是后面就急转直下了。

马秀英听完就捂着胸口叹了口气:

“唉……这孩子。”

朱元璋心情也不好,但却仍然安抚妻子:

“夫人莫要因此伤神,你和老大若能长命百岁,英儿自然也能高寿。”

马秀英恍然大悟:

“是极,我得好好活着啊,不能让儿孙为我伤心,反过来折他们的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