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听着朱桓的设想,就随口接上了话茬:
“孩儿是想将度、量、衡之间的倍率关系,全部定为整十数。
“如此统一度量衡,确实易于计算,也易于重新核算,有利民生和工匠。
“积水确实比累黍更加稳定,只是测量稍微困难。
“至于最基本的‘度’,难以客观自然确定,对朝廷而言并是坏事。
“孩儿莫要忘记,度量衡亦是礼,相传乃是轩辕黄帝所创。
“若‘度’不由朝廷决定,那朝廷将置于何地啊?”
朱桓听到朱元璋的评价,马上就意识到了自己思想上出现了偏差。
为了方便重新异地标定长度,下意识的走向了去中心化了。
中国古代的传统单位制,或者说是传统度量衡系统,不只是一种计算单位体系。
这些东西也是传统礼法的一部分。
就算是换成现代人的观念,这也涉及到了定义权和话语权问题。
古代王朝对度量衡的定义,早就直接托名到黄帝身上去了,以至于跟礼乐映射了起来。
相传黄帝安排一个大臣,去崐仑山选了一根粗细合适的竹子。
将这根竹子截取合适的长短,能够在吹响的时候,刚好发出黄钟之音。
黄钟是中国传统音律的基准音,近似于西方音乐中的c,就是do-re-i的do。
然后就以这段竹子的长度为标准长度单位。
以这段竹子的容量为标准容量单位。
以竹子容纳的秬黍重量为标准重量单位。
这件事情具体是谁做的的,是周天子或者周公,又或者是纯粹的传说,已经无法确定了。
后代也有人采用类似的方法,重新确定新的度量衡规模,因为确实可以实现。
不过这种做法没有考虑计算便利,换算关系和进位也不是整十数。
历史上的法国人,在大革命的时候,重新定义的单位体系,考虑了换算关系。
但最基本的长度单位“米”,也是当时强行指定的。
最初的定义,虽然是北极到赤道的子午线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
但当时却特别强调,采用穿过巴黎的那条子午线。
这就是对话语权和定义权的宣称。
后来法国制定的这套单位制度,经过国际会议转为国际公制的时候,便修改了这个定义。
改为使用完整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
到了新时代,测定了光速之后,又改用光速来定义。
无论是子午线长度还是光速,都不是普通百姓能够自行测量的。
本来就只有国家机构能够通过测量复现。
自己准备拟定的这套单位制度,也就是传统概念上的度量衡系统,可以实际上由自己提出和拟定出来。
但必须是大明朝廷公布和使用,名义上必须是大明皇帝钦定的。
就象传说中的黄帝,也是派了一个大臣去崐仑山砍竹子,而不是他自己去的。
但是礼法的定义权、决定权,都只能掌握在黄帝手中。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朱桓听了朱元璋的提醒,想明白怎么回事之后,就非常诚恳的道谢:
“谢父王提醒,孩儿恍然大悟。
“最基本的长度单位,确实应该由朝廷指定和测算。
“可以以地球周长的五千万分之一为一跬,这两个数字本来就非常接近。
“僧一行和郭守敬,都已经测出了较为准确的原始数据,稍微加工就能获得地球周长。
“孩儿也可以直接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供朝廷选择和使用。”
现代人俗称的一步,是向前跨一只脚,在古代是一跬。
古代要左一跬,加之右一跬,两跬才是一步,和罗马人的“双步”是一样的。
一步被规定为五尺,一跬就是二点五尺。
宋元明清的营造尺的长度,基本都在三十一点二到三十二厘米之间。
所以一跬的长度,就在七十八到八十厘米之间,非常接近地球周长的五千万分之一。
朱元璋听着儿子的回应,对他的这是反应颇为满意。
主要是他真的理解了自己的意图,明白了大义名分和历法的重要性。
朱元璋对朱桓后面说的内容非常好奇:
“孩儿的意思是,地球一周长度,恰好是五千万跬这个整数?”
朱桓马上非常笃定的说:
“两者非常接近,以现有的营造尺折算的话,地球周长几乎就是五万千万跬。
“误差应该只有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之间。
“营造尺虽然稳定,但也会缓慢的累积误差,可能有正好算出来等于五千万跬的尺子。
“朝廷可以直接规定,就以地球周长的五千万分之一为一跬,反过来定义营造尺。
“这样就可以将这套新的单位制,与现行的营造尺系统近乎无缝对接。
“原有的工匠尺寸,只要做一个简单换算,就能进入新系统。
“同时以后朝廷想要重新标定跬的长度,可以再次用精密方法测量地球周长。”
朱元璋听着这些话,心中也泛起了思量:
“百分之一到三的误差,竟然如此接近。
“不过,无论官民皆不常用跬,尺和步显然更加通用。
“何不直接选地球周长的一万万分之一,指定为一种新的大尺呢?
“这新尺八寸相当于原有一尺。
“或者按照孩儿此前所言,将新尺称为工尺。
“孩儿已经创造了诸多器物,特别是有飞梭织布机和避雷针。
“孩儿将来必是如鲁班一般的工匠宗师。
“工匠学校出身的工匠,按照你的教材学艺的话,未来也会奉你为祖师。
“学祖师的手艺,用祖师的尺子,也算是师徒传承的规矩。
“孩儿无需去用跬这种不上不下的长度。”
朱桓也愣了一下,万万分之一这个整数实在太好看了,算算一下就是四十厘米。
比现在的营造尺长四分之一,古代也出现过这么长的大尺。
很多朝代都是多种规格的尺并行。
但朱桓选接近八十厘米的一跬做基本单位,不只是为了整数:
“孩儿是考虑了考虑新单位的尺度和规模,尽量契合百姓生活中使用的典型尺度。
“若以地球周长的一万万分之一为一工尺的话,孩儿得稍微折算一下。
“长宽高各一工尺的方盒,容量大概是现在的六十四升。
“而六十四升凉水的重量大约是一百零五斤。
“可以将其重新定义一石的重量,用石作为标准重量单位。
“废除一百二十斤的石,规定一石为一百斤。
“这样这个新的一斤的重量,比现有的一斤多百分之五。
“只是升和亩仍然不好度量,只能强行指定了。”
算出这几个数来的时候,朱桓也是吃了一惊。
自己本来考虑着,把一跬定为八十厘米,再用水定义出来一斤。
这个一斤就是五百一十二克,非常接近现代的一斤五百克,大概是元末明初一斤六百一十克的八成多一点,差距也不算很大。
一千平方跬面积是六百四十平方米,跟现代和明朝的一亩都很接近。
而朱元璋提出来的这个一大尺,却能简单定义出一个非常接近元末明初一百斤的数据。
相当于现代的六十四公斤。
朱元璋听着朱桓的念叨,就明白他想的是什么了,便拿出过来人的姿态教育他:
“孩儿想要创建新度量衡,又想要完全容纳旧有度量衡。
“但世间哪有什么两全之法?
“若长江于金陵改道,顺着大运河一线北上,于大都入海。
“那将国都定于大都,便是两全之法。
“但长江就是在松江通州入海?你又能如何?
“新朝本来就要革故鼎新,用新度量衡本就是份所应当。
“斤石、田亩、升斗,能有一组与旧度量衡映射,还能让核算方法尽量简洁,就已然足够了。”
朱桓听得就很无语,同时也颇为感慨。
朱元璋想要在国都上两全其美,自己当初抱怨那是不可能的。
现在换他用定都的事情来教育自己了。
在定都这件事情上,他现在确实算是过来人了。
最初追求完美,最后选择了折中。
自己想要让全新的科学单位制,尽可能契合原有传统单位规模,确实也是不现实的想法。
找一个最合适的用来映射就行了。
新朝创建,天下鼎革之时,本来就是最容易改变度量衡的时候。
若是这时候不改变,等到天下已经稳定下来之后,特别是工商业已经繁荣起来之后,再想要改变就千难万难了。
前世的美国就是一个典型,独立和南北战争时期,都没有改变单位制度。
二战之后想要改都改不动了。
反而是英国自己,趁着二战时期的大动荡,在他们自己的殖民体系解体的时代,完成了一定程度的公制改革。
朱桓再次认真领受了老爹的教导:
“父王所言极是,新朝立国定鼎之际,确实是革新之时。
“斤和石都是朝廷和百姓日常要使用的,而亩则只有核算土地才用。
“确实应采用斤和石更接近旧度量衡的规则。
“可以朝廷直接指定,以大地平均周长万万分之一为一工尺,用于后续重复标定。
“当前暂时以营造尺为八寸再加两寸,拟定出应急使用的近似工尺。
“然后以长宽各一百工尺之地为一工亩。
“工匠学校教程和工匠做事,朝廷组织营建城池和楼宇,都以工尺和工亩为基准。
“需要为百姓说明时,折算列出旧田亩数即可。
“这一工亩非常接近旧田亩的两亩半,算起来也不麻烦。
“可将长宽高各一工尺的方盒,容量定为一斛,所容凉水重量为一石。
“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为十合。
“一石为一百斤,一斤为十两,一两为十钱。
“如此这般,容量的一斛与重量的一石,容量的一升与重量的一斤,都可用水来映射。
“最基准的工尺则由朝廷组织标定和颁布。
“以工尺、石、斛为基本度量衡,全部采用十进位,相互之间也以十进位核算。”
朱元璋听完轻轻颔首,认可了儿子的说法,然后排了个任务:
“孩儿可以将度量衡之事,与此前所议历法之事,一同拟定出来。
“若是没有力气写字,孩儿可口述令刘基笔录。
“尽量在明年底之前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