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五认真剖析了漕运的作用,说明了漕运对北方的民间的作用。
朱元璋没有现代的社会和经济知识,没有按照投资发展的思路去考虑,不喜欢劳民伤财,
但朱元璋足够聪明,而且社会经验充足,很快就明白了朱五讲的道理。
对漕运的抵触心理迅速降低,对类似的操作有了兴趣。
但心中的疑问仍然没有完全解除:
“以孩儿之意,中原的建都之所,只能是大都吗?长安、洛阳、开封之地不可行吗?”
朱五便整理了一下思绪,总结现代的经典分析逻辑:
“父亲,按照后世的经验,一个王朝或者国家,会有三个不同类型的中心。
“一则朝廷中枢之所在,为治政中心。
“二则精兵强军之所在,为军力中心。
“三则钱粮赋税之所在,为财货中心。
“军力中心,财货中心,都是现实情况决定的,难以强行移动。
“草原上的游牧胡虏,是历代王朝之宿敌,东北的契丹女真,是五代以来中原宿敌。
“朝廷军力中心必然在抵御胡虏之前沿。
“就算是在后方创建了大规模的中央军,也必然会因为长期没有参与战争而腐朽。
“边军因为长期作战,就算是最初不受重视,也会逐渐成为主力。
“于我大明而言,作为军力中心的地方就在大都。
“向东,扼守辽东女真入关的信道,向北,控制漠北胡虏南下的关口。
“这里是天然的边疆大军指挥中枢,定然需要有精兵强将镇守,非常容易形成藩镇。
“安史之乱便是祸起渔阳,此后朝廷便难以控制河北了。
“父亲觉得有道理吗?”
朱元璋听罢便轻轻点头,这也是朱元璋认真考虑过的问题。
定都江南之所以被称为偏安,就是这里距离边疆太远了,边疆的军队非常容易失去掌控:
“幽燕之地,北望草原,南面中原,左揽辽东,右顾晋地。
“同时民风粗豪,自安史之乱起,便没有真正安稳过,确实算得上军力中心。
“至于当今财货之地,自然就是江南、江西、两浙诸省了。”
民风粗豪已经是高情商说法了,低情商说法其实就是造反打仗专业户。
唐朝中后期开始,这片地方就长期属于边疆最敏感的地带,三百多年来当地人跟各族人来来往往的打打杀杀,早就已经形成风俗习惯了。
朱棣迁都到北京之后,国都在这里镇压了两百多年,才慢慢改变了当地的民风。
朱五接着朱元璋的话茬说:
“财货中心也不是完全固定的,会随着时代缓慢变动。
“先周到秦汉时期,位于关中到河南,在隋唐北宋时期,在河北到两淮及苏杭地区。
“北宋三易回河破坏了河北,黄河夺淮和宋金恶战又破坏了两淮。
“所以南宋至今的财货中心,便移动到了现在的江南、江西、两浙及周边地区。
“黄河夺淮之前,淮河两岸是膏腴之地,水旱灾害记录极少。
“现在想要让淮河两岸恢复生机,要么把黄河挪走,要么另外修筑淮河入海河道。
“这种工程不是人力所能及的,除非数代君王用百年之力持续整治。
“所以孩儿建议立下祖制,让后世子孙长期治理。
“但不需要回到濠州凤阳去建都。”
朱元璋沉默了几秒钟,不得不接受了朱五的建议:
“那治政中心,国都和朝廷中枢之所在,在军力中心和财货中心中二选其一。
“也就是在大都和应天中做选择了。”
朱五听着朱元璋的总结,就随口恭维并继续说:
“父亲所言极是,大都与应天皆可。
“国都放在军力中心,可以让朝廷中枢直接掌控天下强军。
“进而以军队压制天下,进而遥控财货中心,为国都和边疆军队供应物资。
“国都放在财货中心,可以掌握天下钱粮,以军需供应遥控军队。
“西安、洛阳、开封等地,现在既不是前线军力中心,也不是后方财货中心。
“朝廷若是坐镇于此,对财货与军力都要隔空调度,都不能如臂使指,只能徒增耗费。
“至少唐朝安史之乱后,在关中就已经难以控制河北了。”
朱元璋听到这里就忍不住反问:
“按照孩儿所说的这种道理,那中原建都之所不就只能是大都了吗?
“掌握军力者,能以军力抢夺财货。
“但是单纯掌握了财货,可挡不住军队的刀枪啊。
“所以只能让边军拿刀枪,逼着江南、江西、两浙百姓供应军需。
“怎么可能是大都亦可、应天亦可呢?”
朱五仔细想了一下,主要思考如何让朱元璋明白,未来的军队会如何演变的:
“军队所用的武器,并不只是刀枪剑戟。
“三代之前,先民以竹木骨石为兵,商周以青铜为兵,汉唐以镔铁为兵。
“唐末宋元以来,开始以火炮、火铳为兵。
“父亲是否发现,自三代乃至如今,军队所用兵器越发复杂,制造越发困难了。”
朱元璋本身就喜欢读书,当了统帅之后更是熟读兵书。
他倒是知道,火器是宋代才开始使用的。
但是青铜和铁质武器的换代,在读书的时候倒是没有注意到。
不过朱元璋也知道,先秦之时多有铜器。
也知道很多蛮族没有铁器,只能用木头、骨头、石头作为兵器。
朱元璋此时便有些意外的反问朱五:
“孩儿的意思是,三代以前的先民们,和边疆的蛮族一样,也只能用骨石为兵器吗?
“孩儿能直接看到三代以前的事情?”
朱五马上解释说:
“我能看到很早很早的事情,三代以前甚至上万年以前的。
“只不过越是靠近现在,就越是清淅明确,越是遥远古老,也就越是模糊不清。
“唐宋以后最为清楚,春秋之后基本清楚,商汤之后,但能够大体上看到有些什么东西。
“我们的祖先确实如同蛮族一样,以毛皮为衣物,以骨石为兵器。
“商汤发明了青铜,商国得以首先进入金属武器时代。
“从此以后,商汤面对其他用骨石的部族国家,有了泰山压顶般的巨大优势。
“商朝就是第一个以武力征伐夺取天下的王朝。
“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器,诸国终于将中原地区的荒地开垦完成,进入了诸国兼并状态。
“汉朝一汉当五胡,因为汉朝普遍使用铁剑,而匈奴大多还在用青铜。
“唐宋之交出现了火器,但火器现在尚未发展成型。”
朱元璋听到这里表示了赞同:
“若历史确实如此,那孩儿所说确实是对的。
“木棍骨头石块随处可见,铜器也确实比铁器更加容易冶炼。
“火炮与火铳,比铁器更加复杂。
“需要专门的工匠,长期劳心费力的制造,还需要众多专门材料。
“需要铁料、硝石、硫磺、木炭。
“要将硫磺、硝石都研磨成粉末,摇晃数万次混合成火药,要再浸湿做成颗粒。
“火药的存储也很繁琐,既要防水又要防火。
“兵器确实越发复杂,制造也确实越发困难了,所以对后勤军需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孩儿的意思是,朝廷可以通过控制军需,来限制军队的行动。
“这虽然确实有用,但远远还不够吧。”
朱五马上点头:
“是的,只是武器变得复杂,制造变得困难,仍然不足以单纯依靠后勤钳制军队。
“但与此同时,兵器对兵丁的训练要求,也开始降低了。
“使用弓箭标枪的士兵,除了要求锻炼命中率之外,还需要长期训练打熬力气,
“不能让临时征召的普通百姓当弓兵。
“但专门使用火铳的士兵,就不需要专门打熬力气了。
“他们只需要握住火铳,点燃引信之后瞄准即可,只需要锻炼技巧。
“一个普通壮丁,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就能够担任火铳兵。
“甚至就算是孩童,经过几个月训练后也行。
“未来,火铳的射程还会越来越远,打的也越来越准,装填发射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关键是使用起来越来越简便,但是制作起来却越来越繁琐。
“长此以往,军队便会逐渐放弃刀枪剑戟,完全以火铳、火炮为主要武器。”
朱元璋听到这里就基本明白了:
“火铳兵确实不需要太高的气力,远比弓兵容易训练。
“但完全放弃刀枪的话,那若是遇到了混战,将火铳当大锤用吗?”
朱五这边补充介绍说:
“未来的军队,普遍会在火铳上加一把短刀,可以插在枪管里面,把火铳变成做短枪。
“这个短刀也会不断演变,先变成套在枪管外面的,又变成可以反向折叠的。
“就是让短刀直接挂在火铳管上,完全不会影响火铳的装填使用。”
朱元璋听罢便恍然了:
“好,短枪确实更好,火铳兵本来就是枪兵。
“如果在短短数月时间内,便能将普通壮丁变成可战之兵。
“同时后方停止铳子和炮药供应,现有主力军队也会迅速失去作战能力。
“那确实能够通过财货军需供应来控制军队了。
“军队若不服从,便断绝军需供应,同时立刻征发一批新兵,抵挡可能发生的叛乱反扑。
“用新兵处理掉失去军械的边军,让新兵去前线去当边军即可。”
朱五在朱元璋设想的基础上继续补充说:
“几百年后的军队,习惯于用三到五年的周期,不断更新军队的普通士兵。
“除了技术兵种和军官之外,普通士兵每年都更换一批,只服役三到五年后便卸甲还乡。
“这样地方将领就无法深入得控制军队,很难带动只会服役三到五年的士兵叛乱。
“朝廷还能获得大量参加过训练的壮丁,必要时可以迅速征发数百万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