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行远真正的构想中,太一观未来的道兵大阵,至少需满足三大要旨!
其一,本源同流,所有道兵须修行同源功法,使众人灵力如出一脉,毫无滞碍。
其二,心神合一,以阵法为基,众人神念短暂相连,真正做到如臂使指,阵法运转宛若一人。
其三,化形显真,阵法极致处,可汇聚众道兵灵力与杀伐之气,
显化出真实的阵法真形,或是凶兽,或是神兵,乃至法则异象,足以越阶而战!
那样的道兵大阵,才是未来真正的护道利器,
眼前不过是在资源、人才、时间皆受限下的权宜之计,是小打小闹罢了。
也就是此时,阵法演练完毕。
包云收旗上前!
“哗啦!!“
甲胄撞击声中,单膝触地!
“禀掌教,阵法已演练完毕,请掌教示下。”
陈行远缓缓颔首,示意他起身的同时,已走下点将台,来到七名昂首挺胸的凌霄卫面前。
队列为首之人正是高远!
他比唐果入门晚了几年,但在太一观中,也修行近三十年,
很早就担着巡视山门,迎来送往的事务,此刻在金甲映衬下更显沉稳。
陈行远取出一瓶丹药,递给他!
“怎么,还需要多久才能圆满?”
高远立刻扬起脖子!
“回掌教,五年内,弟子定能冲击筑基……”
满意的伸手在他肩头轻轻一拍!
“不错,好好努力,筑基丹你不必担心,宗门自会为你备好。”
高远声音微微发颤,有激动亦有感慨!
筑基丹何等珍贵,而在凌霄卫只要修为足够便能申请,这种优待,在他多年的修行生涯中简直闻所未闻!
“是,弟子谨记掌教教悔!”
随后依次为七人发放修炼资源,每人皆是一年份的用量。
自凌霄卫成立以来,此事他始终坚持亲力亲为,毕竟关乎太一观未来,
他必须时刻了解每个人的变化,也要让他们感受到这份重视。
说话间,已走到列队末尾。
年纪最轻的张怀明面前,他虽然姓张,可跟当初的张家没有什么关系!
入门虽短,却也有近十年,修为在炼气六层,是七人中最低。
“修炼可还跟得上?”
张怀明连忙躬身!
“回掌教,有师兄们指点,弟子定当加倍努力!”
“恩,不错,好孩子!”
修行资源发放完毕,陈行远环视众人!
“我知道,你们远比个人独修要艰苦百倍,需磨合灵力,需心意相通,需忍受反复操练的枯燥。”
他的声音并不高昂,却让人振奋。
“但我要告诉你们,你们今日在此流下的每一滴汗,承受的每一分痛,绝非徒劳!
你们并非普通弟子,你们是凌霄卫,是我太一道未来的脊梁,是即将出鞘的利剑!”
“今日,你们七人成阵,可纵横炼气之境;
他日,我要见到的,是百人成阵,气冲霄汉!是千甲同辉,威震四方!”
“这条路注定艰难,布满荆棘,但每一步,都将铸就‘凌霄’之威名!”
“资源,宗门会倾力供给!前路,我与诸位师长辈会为你们披荆斩棘!
而你们要做的,便是将自身磨砺成无坚不摧的刀锋!告诉我,可有信心?!”
“有!有!有!”
七声怒吼汇成一股,直冲冲霄。
陈行远看着这一幕,这才微微颔首,待众人心绪稍稍平静,才转头看向包云!
“带他们去修炼吧,记住,劳逸结合,过犹不及。”
“弟子明白。”
待他起身时,陈行远已身化流光,没入山谷禁地之中。
宗门发展,如同阵法运转,每个人都肩负着自己的职责。
石铁牛去了道务殿之后,董虎便将传功、执法两殿的事务一肩挑起,
甚至因为谢南乔时常需要闭关修行,庶务殿大量杂事,实际上也多有参与,忙的不可开交。
而谷口处,沉红衣静坐在一方青石上,周身隐隐泛着赤芒!
她道兵之体无需如常人般打坐炼气,也无法抛头露面,便主动担起了镇守禁地的重任。
此刻她正借从云崖城拍下的龙血果淬炼肉身。
陈行远没有打扰,悄然掠过,回到了自己的洞府。
洞府并不宽敞!
中央,一个青铜香炉正升起袅袅青烟,那是谢南乔特意用静心竹与宁神花配制的“清心香”,
气息清冽悠远,能助人快速入定,驱散杂念。
香炉背后,正是从药皇谷中带出的蒲团,历经岁月,蒲团色泽已显陈旧,
但坐于其上,仍能感受到丝丝凉意直透识海,运转灵力都顺畅了几分,便被他留下自用。
洞顶上方,则是五行聚灵珠,按聚灵阵法排列,
也正是依靠它们,才能将府内灵气浓度提升到三阶中品。
让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陈行远都不用再为修炼灵气一事担忧。
除这些之外,洞府内仅有一张石床、一个书架、一套茶具,再无多馀陈设。
别看他将所有事务都安排下去,实际上,他肩头的重担却比任何人都要沉重。
他就象太一道这艘大船的龙骨,深藏于水线之下,却承载着全部的重量与风浪。
刀法修炼不能懈迨,那是护道之器;
修为提升刻不容缓,那是立身之本;
兵阵推演关乎宗门未来,需时时斟酌;
道经参悟决定道途远近,当潜心体味;
阵法研习关系山门安危,必精益求精;
弟子教导承载道统传承,更需悉心指点。
他一人,便代表着太一观当下的尖端战力,更决定着宗门未来的上限与格局。
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化作无形的鞭策,让他不敢有一刻松懈,始终绷紧心弦,压榨着每一分潜力,奋力前行。
可惜!
道途艰难,尤重悟性。
即便他在刀道一途浸淫已久,那 “刀意”却始终未能叩开入门之境,已成为他一块心病。
不过!
前路虽阻,道心愈坚。
所幸他前世便深知一个简单的道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他坚信,万物一理。
既无顿悟之捷才,便下笨拙之功夫。
万千次挥刀,或许枯燥,但每一次都在积累着量变,直至水滴石穿,灵犀自至。
之后,每日!
晨时,他便在谷中练刀;
日上中天,就埋首阵图与《万化道兵策》中,推演变化;
黄昏薄暮,则静心研读道经;
待到星垂平野,才盘坐于五行聚灵珠下,搬运周天,提升修为。
如此循环往复,日升月落皆成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