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大唐凌烟志 > 第139章 冷面寒枪俏罗成(罗士信)归唐

第139章 冷面寒枪俏罗成(罗士信)归唐

第139章 冷面寒枪俏罗成(罗士信)归唐

前面章节中我们曾经讲到过,王世充为打通西进之路,在(618年)冬十二月,王世充曾亲率大军进攻谷州,谷州(河南洛阳新安县)地处洛阳西部,是通往关中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唐朝守城官员刺史任镶以智勇双全的指挥,击退了王世充的三万大军。

到了武德二年(619年)七月初,在徐圆朗归降唐朝的同时,一场充满戏剧性的战场倒戈大戏在河南地区上演。王世充再次派遣麾下骁将罗士信(民间称其罗成)率部攻打谷州(新安县)。

王世充立于洛阳紫微宫城头,望着远去的旌旗,对身侧侄子王道询笑道:&34;罗士信这头猛虎,该放出去撕咬李唐了。

他特意将攻打谷州的重任交给这位年仅二十岁的骁将,却不知这场出征将成为其郑国政权崩塌的序幕。因为罗士信率军抵达战场之时,却在阵前突然调转枪头,率一千二百精锐铁骑连夜拔营,直奔唐军驻地而去,归降了唐军。

这场叛降的伏笔早在两年前便已埋下,当年罗士信随李密与王世充决战邙山,兵败被俘。当天,邙山秋日的血色残阳下,十八岁的罗士信单膝跪地,手中断矛深深插入焦土。但见王世充脚穿鎏金战靴停在他眼前,少年将军猛然抬头,却撞见对方眼中灼人的热切。

回到洛阳宫城的椒房殿内,王世充又亲手为罗士信斟满西域葡萄酒,说道:&34;孤与将军当如卧龙遇水,共谋大业。

十八岁的罗士信依旧正气凛然,端坐一旁,毫不言语。

随后,便将罗士信收归帐下,依旧任命其为总管,统领兵马。

鎏金烛台辉光映照着两人,两人身影被拉长随烛光晃动,罗士信看着自己沾血的明光铠正被兵卒抬往武器库,与那些降将的残甲堆在一处。

当夜,郑王寝宫内金兽炉香烟袅袅,罗士信和衣躺在锦榻外侧,听着身后王世充的鼾声,彻夜未眠。

真正让罗士信感到寒心的,是他在演武场撞见王世充正为降将邴元真整理战袍,听得王世充说道:&34;元真此来,如旱苗得雨!

那殷勤模样与当年对待自己如出一辙。

想起不久前王世充大败李密瓦岗军,李密逃退之后,邴元真主动献城、献计投降了王世充,切断了李密再次翻身的后路,李密至死不知,那个曾在月下与他共谋夺取天下的谋士,此刻正用他亲授的兵法为敌酋铺就擒王之路。邴元真的作为遭到被俘虏的瓦岗军将领们的唾弃。

罗士信正在愣神间,突然听到王世充放声大笑,只见他解下腰间玉带系在邴元真身上,转头对俘虏营中遍体鳞伤的瓦岗旧部将士们高声道:&34;诸君且看,识时务者方为俊杰!;罗士信看到囚车里的程咬金猛然啐出血沫。

朱雀大街的酒肆里,醉酒的郑军士卒哼唱着新编的俚曲:&34;昨日李密将,今朝王郎客,明日谁家臣&34;歌声顺着秋雨飘进将军府,在罗士信擦拭佩剑的水盆里激起涟漪。

后来,罗士信虽受王世充厚待,但目睹王世充对后来归降的邴元真等人同样&34;解衣推食&34;的姿态,这位少年成名的猛将顿觉所谓礼遇不过是权术手段。

而真正点燃罗士信叛意的导火索,是几日前王世充为讨好侄子王道询,竟强夺其视若性命的西域汗血宝马。

早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副使持黄金马像出使大宛求取宝马遭拒,引发&34;贰师将军&34;李广利两征大宛的史诗级远征,最终带回的数十匹汗血马,在长安城引发&34;观者塞道&34;的盛况。

这种肩高逾六尺(约15米)的神骏,其疾驰时流珠般的血色汗渍,按照现今研究,实为寄生虫感染或皮下血管显影的生理现象,却衍生出&34;日行千里,夜行八百&34;的神话。大宛列传》载其&34;先天马子&34;,前蹄关节异常发达,能踏石留痕。;,正是李世民骑乘汗血马征战时的写照,马鞍具上的波斯纹样,诉说着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军事史上,汗血马改变了中原王朝的骑兵建制,汉代为此专设&34;羽林骑&34;。文学长卷中,关羽的赤兔、李世民的飒露紫,皆流淌着汗血马的基因。

如今,土库曼斯坦国徽上的金色骏马,仍在延续着这个穿越两千年的传奇,当一匹阿哈尔捷金马在沙漠中扬起金红色鬃毛时,仿佛能听见丝绸之路上清脆的銮铃,正穿越时空悠然回响。

几日前,王道询看到罗士信的汗血宝马,立即上前摸着马颈上如火的鬃毛,斜睨道问道:&34;听闻此马能日行千里?

哪知,当夜王世充的特使径直闯入军营:&34;郑王有令,此马赐赵王习猎之用。

侍卫们举着火把围住马厩,当罗士信的鎏金马鞍被硬生生卸下时,他只能眼睁睁看着爱马被套上镶金笼头。这样的场景,让他突然想起邙山之战那日,也是这样火光冲天,他的三百亲卫尽数战死。罗士信握剑的手背青筋暴起,帐外秋雨敲打铠甲的声音,仿佛在为他最终的抉择而击节。

此外,《资治通鉴》(卷188,唐纪四)记载:&34;士信耻与邴元真等同列,遂率所部千余人来降。;则从另一个角度记载了罗士信降唐的原因。邴元真原是李密的部下,后投降王世充并受到重用。罗士信作为瓦岗军旧将,耻于与邴元真等人同列,因而率部降唐。

从两处记载来看,导致罗士信临阵倒戈投降唐军的根本,夺马事件是直接诱因,而对王世充用人政策的不满则是深层原因。这些记载不仅展现了罗士信个人的抉择,也反映了隋末唐初政治博弈的复杂性。隋末群雄割据时期,将领频繁易主是常态,罗士信的降唐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地方势力对中央政权的态度。

当唐营辕门洞开时,秦王李世民亲自执炬相迎。火光照亮罗士信甲胄上未及擦拭的血迹,那是当夜斩杀王世充追兵时溅上的。

东方既白,罗士信望向洛阳方向,终于扯下郑军赤旗,任其飘落在沾满秋霜的草地上。在他身后,一千二百铁骑的铠甲正与朝阳同辉。

长安城中,唐高祖闻讯大喜,不仅特遣钦差携宫廷御酒犒军,更将拱卫关中的要冲陕州交付罗士信镇守。这场震动东都的叛降事件,犹如一柄利刃插入了王世充东都洛阳郑国政权的心脏。

而罗士信这位隋末唐初的传奇将领,自在历史中初现,便在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中拥有极高评价,每一种评价都折射出他不同阶段的人生轨迹和历史地位。;之名出现,《新唐书》开篇即载:&34;罗士信,齐州历城人也。;这一称谓简洁而庄重,体现了史家对其生平事迹的客观记录。

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年少成名的传奇,他十四岁便随张须陀征战,《旧唐书》以&34;士信年始十四,短而悍,请于须陀麾下自效&34;的笔触,勾勒出一位&34;少年将军&34;的英姿。功的积累,&34;罗将军&34;成为史书中常见的尊称。

而在民间传说中,罗士信的形象被进一步艺术化,明清小说《隋唐演义》和《说唐》将其塑造为&34;罗成&34;,位列&34;隋唐十八条好汉&34;之一。文学形象中的罗成英俊潇洒、武艺高强,虽与历史上的罗士信有所差异,却让这位少年将军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至于罗士信如何从齐州历城的一个少年成长为名震天下的骁将,选择归顺唐朝后以及他在李世民麾下立下的赫赫战功和悲壮结局,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展开,为为读者朋友们展现一个真实的罗士信,以及那个英雄辈出、风云激荡的大时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