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天光未亮,刘禅便被一群内侍宫女从温暖被褥中挖了出来。
他睡眼惺忪,迷迷糊糊间还以为身在成都皇宫,下意识要挥手斥退扰人清梦的宫人。
直到康履尖细徨恐的声音响起:
“官家,时辰快到了,该准备视朝了!”
视朝?
刘禅一个激灵,睡意瞬间消散。
记忆涌上心头,是了,这个叫赵构的皇帝,要每日清早上朝,与文绉绉的大臣们商议吵不完的军国大事。
他象提线木偶,被宫人们伺候着穿上龙袍,戴上翼善冠。
看着琉璃镜中身着明黄,眼神茫然的陌生皇帝,刘禅只觉浑身不自在。
这龙袍,比在成都穿的似乎更沉。
“官家,请移驾文德殿。”
康履躬身在前面引路。
穿过重重宫阙,天色依旧灰蒙。
刘禅走在冰冷石阶上,只觉临安清晨湿冷入骨,远比成都难熬。
他缩了缩脖子,内心哀叹:
“这皇帝当得,比朕在成都时起得还早,真是何苦来哉。”
文德殿内,烛火通明。
随着司礼太监一声拖长的陛下驾到!刘禅硬着头皮走向龙椅。
“臣等见过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殿下文武百官依品阶排列整齐,齐刷刷躬身,山呼声在大殿回荡。
刘禅被这阵仗弄得心头一跳,差点没站稳。
他学着记忆里赵构的样子,勉强抬手,用虚弱的声音道:
“众……众卿平身。”
“谢陛下!”
百官起身,分列两旁。
无数道目光,或关切,或探究,或敬畏,或藏着复杂情绪,齐刷刷聚焦在龙椅上。
刘禅如坐针毯。
他活了四十多年,何曾受过如此多陌生目光的审视?
在成都,相父在世时,一切有相父打理。
相父去世后,朝政也多由蒋琬、费祎等人处置,他只需在最终文书上用印。
何须象现在这般,被当成珍禽异兽围观?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司礼太监再次高唱。
话音刚落,一位御史手持笏板出列,朗声道:
“陛下,臣有本奏!今岁两浙路漕运阻滞,致使临安粮价略有浮动,需请旨,是否由户部拨付常平仓米,以平抑市价……”
刘禅听得云里雾里。
漕运?
常平仓?
他在成都时,何曾操心这些具体庶务?
他努力想集中精神,但御史文绉绉的言语,夹杂着大量不理解的官称和地名,如同催眠,让他眼皮开始打架。
他强撑着,目光呆滞望着殿顶,只觉上面的花纹都比朝政有趣。
紧接着,又一位大臣出列,汇报江淮军屯开垦情况,条目更加繁琐。
刘禅思绪早已飘远。
想起在成都时,偶尔听相父讲解《出师表》,虽觉枯燥,但相父的声音总带着安心的力量。
而眼下这些声音,只有令人头疼的锁碎。
他偷偷打了个哈欠。
“陛下,金国遣使议和之事,不知圣意如何?”
就在这时,一个阴柔的声音响起,将刘禅飘远的思绪拉了回来。
他循声望去,只见那人身着紫袍、面容白净、眼神深邃。
记忆告诉他,此人是当朝宰相,秦桧。
议和?金国?
这两个词让刘禅精神微振。
然而,还没等他想好回应,另一位身材魁悟、面色赤红的武将踏前一步,大声反驳:
“陛下!金人无信,反复无常!此番议和,必是缓兵之计!臣以为,当厉兵秣马,整军再战,方是正道!”
“战?拿什么战!国库空虚,民力疲敝!韩将军莫非视国事为儿戏?”
立刻有文臣讥讽。
“哼!若非尔等一味求和,苟安东南,我大宋何至于此!”
“你……”
霎时间,朝堂如同炸开锅,主战派与主和派各执一词,引经据典,吵得不可开交。
声音越来越大,语速越来越快,刘禅只觉无数苍蝇在耳边嗡嗡作响,脑袋都快被吵炸了。
在这里,没有蒋琬、费祎处理锁碎。
更没有能让他无条件信任、托付一切的那个背影……
刘禅痛苦地闭上眼,将身体往龙椅里缩了缩。
这皇帝,当真不是人当的。
这时,他的视线落在文臣班列最前方,那个一直未曾添加争吵的身影上。
秦桧。
他只是静静站着,微微垂首,姿态躬敬得无可挑剔。
与周围情绪外露的同僚相比,他显得格外沉静,仿佛一潭深水。
然而,刘禅的眉头却皱了一下。
不对劲。
那人低垂的眼帘下,目光偶尔流转,扫过争辩的双方,又迅速收回,快得让人几乎无法捕捉。
但那惊鸿一瞥中,似乎并无对国事的焦灼,反而更象冷静的旁观者,在评估形势,权衡利弊。
刘禅心头,没来由地泛起一丝寒意。
这眼神,这姿态……
太熟悉了!
象极了当年季汉宫中,那个总是带着谦卑笑容,说话滴水不漏,却在他耳边不断搬弄是非、最终权势熏天的宦官。
黄皓!
黄皓起初不也是这般躬敬顺从,处处迎合他刘禅的心意吗?
可结果呢?
一步步蚕食权柄,蒙蔽圣听,直至朝政败坏!
一股源自灵魂的厌恶和警剔,瞬间缠上刘禅的心脏。
难道这偌大的南宋朝廷,这看似庄严肃穆的文德殿内,也潜藏着一条如黄皓般的毒蛇?
就在刘禅心神震动之际,朝堂上的争吵似乎告一段落。
或许是吵累了,或许是意识到在皇帝面前失仪不妥,双方暂时偃旗息鼓,大殿出现短暂寂静。
这时,秦桧动了。
他手持玉笏,步履沉稳地出列,向龙椅方向深深一躬,声音平和,与方才的激昂形成鲜明对比:
“陛下,臣有奏。”
来了!
刘禅精神一凛,下意识坐直些许,想听听这位秦相国要说什么。
“金人遣使,其意难测。战、和二字,关乎国运,确需慎重。”
秦桧的开场白四平八稳,仿佛站在公允立场。
“然,目下我军新挫,国库空虚,亦难支撑大战。臣以为,或可暂且虚与委蛇,假意应允和谈,
“一来可探金人虚实,二来可为我朝争取整军备武、恢复民力之宝贵时机。此乃老成谋国之道,望陛下圣裁。”
他话语恳切,听起来完全是一心为国的样子。
若是真正的赵构在此,或许会被这番老成谋国之言打动,毕竟符合他内心既想偏安又不敢明言的心态。
但此刻,坐在龙椅上的是刘禅!
是一个亲眼见过、亲身经历过谗言误国的君主!
秦桧这番话,听在刘禅耳中,自动翻译成另一副模样,看似有理有据,实则内核就一个字……拖!
用和谈麻痹自己,消磨斗志,最终恐怕会象当年季汉一样,在看似安稳的假象中,一步步走向衰亡!